一場由“速生雞”安全問題引發的輿論熱潮從上月下旬已經擾攘一月,不但無停息,反而在多番爭論和深挖之后,曝光了肯德基[微博]的供貨商、大型白羽雞生產企業山東六和集團部分養殖農戶存在違規喂養人體用藥、雞只在出欄前仍違規喂藥、監管部門檢驗檢疫形同虛設等種種黑幕,矛頭指當前白羽雞的產業鏈條和肯德基的監管漏洞。
從事態進展來看,遭曝光的養殖場被查封,六和集團的屠宰場也遭受停產整頓。除肯德基之外,六和集團的其他采購商同樣遭到監管部門排查。面對食品安全這個老問題,除了拉網式密集檢查這種“事后諸葛亮”的做法,更需改變的是問題的病灶所在。
回顧此次風波,如果按照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監管流程,六和集團這些違規用藥的肉雞首先在養殖過程中會接受六和集團及當地畜牧部門用藥和藥殘抽檢的監管,然后在出欄時應取得相關檢疫合格證后才能進入企業屠宰,進入屠宰環節同樣有著生產企業及監管部門的監管,最后流入肯德基等采購商手中,在采購商檢驗合格之后方能進入加工環節供應給消費者。然而在這看似嚴格的監管背后,問題雞卻得以一路通行無阻,顯然包括養殖農戶、生產企業、監管部門及最下游采購的食品企業,都有缺位及值得反思的地方。
要補住這個漏洞,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還在于源頭的治理。目前“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廣泛應用于肉雞養殖業,該模式雖能讓大企業得以最快、最省力地擴大養殖和生產規模,然而一個業界早已預料到的風險就是:如簽約農戶違規添加公司規定外的飼料和藥物,可能會危及公司的產品質量。此次肯德基前供貨商山東六和被曝光,恰恰將“公司+農戶”模式在源頭養殖環節監控的漏洞暴露無遺。肉雞生產企業如何有效地監管農戶的養殖過程、監管部門如何在對肉雞養殖的用藥和檢疫真正發揮好監管者的角色都值得我們去探討。預見到這種模式風險所在的部分肉雞生產企業已開始轉入自繁、自養、自宰、自銷的一體化產業鏈模式,行業未來是否應該鼓勵更多的產業資本進入也同樣值得探討。
在央視曝光了供貨商山東六和集團違規后,肯德基急忙撇清關系,發布聲明稱“基于汰弱留強的原則,今年8月已停止向六和集團采購肉雞”。并稱,停止合作并非因為六和原料質量原因,而是受供貨商服務、價格、供貨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這種態度無疑為肯德基后面的“自打嘴巴”埋下了伏筆。
此后,上海市食品安全辦公室通報了在2010-2011年肯德基的母公司百勝集團[微博]多次送樣自檢的過程中已8次發現六和的肉雞存在抗生素殘留不合格。此時肯德基方面不得不改口承認,并表示當時已做出相應批次產品封存及退貨、要求供應商整改。這卻讓百勝集團頓時成為輿論口誅筆伐的對象:兩年來多次發現六和的肉雞抗生素殘留不合格,但為何今年才將其驅逐出供應商的名單中?為何對公眾瞞而不報?
從1987年肯德基第一家餐廳落戶中國到開出1000家門店,肯德基用了17年,6年后肯德基將門店從1000家上升至3000家,而從3000家增加至4000家,肯德基僅僅用了兩年零三個月。伴隨著其“瘋狂”的擴張態勢,肯德基在華采購鏈風控難度也將同步大增。對肯德基而言,或已到了稍微停頓下匆匆擴張的腳步,將重心多放在“質量監控”上挽回消費信心的時候了。
南都經濟評論員 黃麗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