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進出口銀行副行長劉連舸談貿易融資
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實現國家“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外貿、穩就業”的政策目標,自2008年12月以來,進出口銀行發力貿易融資業務。就此,《國際融資》記者專訪了中國進出口銀行(以下簡稱“進出口銀行”)副行長劉連舸先生
Deal with financial crisis: The 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 promotes trade finance
應對金融危機,進出口銀行發力貿易融資
■《國際融資》記者 刀悅華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to guarantee the growth,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to adjust economic structure, to promote foreign trade and to stabilize employment, The 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 has promoted trade finance since December, 2008. to know more about this, our reporter interviewed Mr. Liu Liange,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of The 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
記者:金融危機以來,貿易融資問題一直是國際國內關注的焦點之一,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劉連舸:貿易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連接生產和消費,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貿易的正常進行。金融危機以來,貿易融資困難已經成為世界性問題,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09年全球貿易融資缺口為1000億美元,而世界銀行則認為缺口可能高達3000億美元。貿易融資的缺乏導致國際貿易大幅滑坡,阻礙全球經濟復蘇。
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在今年上半年一直處于下滑的狀態,目前尚未有根本性好轉的跡象。對像我國這樣一個外貿依存度較高的國家,保住全年進出口貿易的穩定,事關經濟發展全局,事關社會穩定。當前,盡管國內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足,但貿易融資缺口依然嚴重。雖然沒有精確統計,但我國國際貿易量占世界總量約8%左右,估計貿易融資缺口在全球貿易融資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會小于這個比例。
當前,通過擴大貿易融資來促進經濟復蘇已成為全球共識。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貿易融資機構都在加大力度發展業務,支持本國和本地區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像美國進出口銀行、澳大利亞貿易融資和擔保公司等過去以提供保險為主的機構,現在也開始提供融資;日本國際協力銀行過去只提供60%左右的融資,現在提供100%的融資。對我國而言,“擴大內需,穩定外需”已成為近期的政策新風向,一系列支持外貿發展的政策措施頻頻出臺,包括很多解決外貿企業融資難的措施,如專項安排了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擴大出口買方信貸額度、要求各銀行新增的短期外債指標全部用于貿易融資等。
記者:您能否從“外需”的角度,談談我國外貿出口下降的原因?
劉連舸:據我們調查,外需下降,我國出口企業訂單減少,究其原因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實際需求的下降,即由于目前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陷入困境,使其生產和消費市場萎縮,導致總需求萎縮,我國出口企業訂單下降;另一種則是融資問題導致的有效需求下降,即境外銀行由于流動性緊張和“去杠桿化”的需要,縮減了對其客戶的授信額度,同時融資成本更高、標準更嚴、條件更苛刻,導致進口商難以負擔,只能中斷貿易。如原本采用銀行信用證結算方式的貿易,因進口商銀行縮減了其授信額度,要求改為賒銷(O/A)或遠期付款交單(D/P)結算方式,在這種結算方式下出口商需占押資金并承擔進口商的信用風險,直接導致我國出口企業有單不愿接、不敢接的情況發生。
記者:那也就是說,針對您所說的第二種情況,如果有充分的貿易融資支持,是可以起到促進貿易增長作用的,對嗎?
劉連舸:對。貿易量的萎縮導致貿易融資的下降以及貿易融資的不足導致貿易量的萎縮是相輔相生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當前的市場情況下,通過銀行擴大貿易融資,特別是向境外進口商或進口商銀行提供貿易融資,可以有效拉動“外需”,從而緩解我國外貿出口難的問題。而且我們還應該看到,這次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中蘊含著機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機會。比如近期就有不少境外進口商提出,若我國出口商能夠提供延期付款便利或我們中資銀行能為其提供中長期融資便利,那他們就愿意將原本從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采購的訂單轉向從中國采購。抓住這種機會,中國企業將可以進入一些原來由發達國家所掌控的海外市場,創造新的出口增長點。而且,國際社會,包括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以及眾多國際組織,對于中國在解決貿易融資缺口問題上發揮的作用充滿期待。我國國家領導人在多個場合多次做過表態,表示我國將加大貿易融資力度,積極參與有關貿易融資國際合作。可以說,當前大力發展貿易融資,對于我國保持外貿穩定發展和經濟平穩增長,拓展新興出口市場,鞏固和提高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地位至關重要,也有利于在嚴峻的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形勢下樹立我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記者:貿易融資包括哪些形式,與一般意義的信貸有什么區別?
劉連舸:從廣義上來講,包括出口信貸在內的各種為貿易提供的融資均屬于貿易融資,而狹義的、傳統意義上的貿易融資指銀行依托辦理匯款、托收、信用證、保函等各種貿易結算業務,為客戶提供的表內資金融通和表外信用融通,其中表內資金融通包括打包貸款、出口押匯、應收賬款購買、保理、福費廷、出口商業發票貼現、進口押匯、各類代付等,表外信用融通包括開立信用證、提貨擔保和各種保函等。
與一般意義的信貸業務相比,貿易融資具有背景真實、產品豐富、期限靈活、運用廣泛、具有自償性等特點,其基于交易中的存貨、預付款、應收賬款等資產,關注特定交易項下的單據、票據,以交易產生的現金流為還款來源。對一筆相同金額的貿易融資與貸款相比較而言,由于貿易融資的期限一般以90天為主,其支持的貿易量通常是貸款的3~4倍,能夠更好地起到為市場注入流動性的目的,因此,目前國際上廣泛呼吁加大貿易融資支持力度,也主要指這種中短期的貿易融資。當前貿易融資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能夠滿足整個貿易鏈條各個環節各種需要的豐富的產品體系。例如近些年來應用越來越廣泛的供應鏈融資業務,即是對整個產業鏈中包括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供應商、銷售商提供的資金融通,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既可以解決中小企業愈加嚴峻的融資困難,也可以通過物流、資金流的控制,滿足銀行對于控制風險的需要。
記者:作為政策性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采取了哪些舉措發展貿易融資?
劉連舸:作為以支持外向型經濟發展為己任的政策性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認真貫徹國家“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外貿、穩就業”的宏觀經濟政策,全力支持外貿發展。進出口銀行是我國新增100億美元優惠出口買方信貸和150億元人民幣優惠貸款的惟一承辦行,是421億美元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保險專項安排的主要承貸行。除提供中長期出口信貸外,為滿足金融危機之中進出口企業融資需求,進出口銀行將從以下5個方面改進與強化貿易融資服務功能。
一是為進出口企業提供打包貸款、出口押匯、出口商業發票貼現、授信開證、進口押匯、提貨擔保、授信開保函等傳統貿易融資服務。
二是圍繞大型核心企業資信,大力開展供應鏈融資業務,借助現代化工具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進行控制,依托核心企業資信為其上游中小供應商和下游中小經銷商提供無抵押融資服務。目前已與多家大型核心企業簽有貿易金融合作協議,通過供應鏈融資,其上下游中小企業均可得到貿易融資支持,這既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又幫助大型核心企業提高了出口競爭力。
三是大力開展福費廷和無追索權出口單保理業務。通過無追索權買斷我國企業出口貨物或服務后形成的應收賬款,有效地滿足出口企業,特別是收匯時間長、資金需求量大的大型成套設備和資本性貨物出口企業,希望在不占用自身授信資源情況下獲得融資并規避遠期收匯風險、匯率風險、利率風險的需求。
四是通過開展保理業務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一方面通過開展國際雙保理業務,借助海外保理商資信,擴大對有訂單、有市場出口企業的融資額度;另一方面是通過開展結構性國內保理業務,為進出口銀行貸款客戶的上游中小企業供應商提供融資支持。
五是開展金融同業貿易融資合作業務,通過借助境內外代理行網絡互通有無,開展短期貿易融資便利、同業代付、風險參與、信用證加保、保函保兌、保函轉開等貿易融資業務合作,擴大我行貿易融資的支持面和支持力度。
2009年1~6月,進出口銀行累計辦理各類貿易融資業務1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9%。同時,自去年12月以來,進出口銀行還對外開展了一系列貿易融資國際合作,如與美國進出口銀行發表了200億美元貿易融資聯合聲明,與俄羅斯、土耳其、印度、智利等國家的銀行、大型企業,以及非洲進出口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簽署了總額約30億美元的貿易融資額度協議。此外,進出口銀行還積極參與亞洲開發銀行、泛美開發銀行、國際金融公司等多邊金融機構的貿易融資促進項目。總之,進出口銀行正在為加大貿易融資發展力度而努力,相關工作已作為中國參與金融危機國際救援行動的重要成果受到廣泛關注。
與當前國內外巨額貿易融資需求相比,進出口銀行所能提供的支持和服務是遠遠不夠的,而且,與中國銀行等一些在貿易融資領域具有長期經營經驗的大銀行相比,進出口銀行在業務網絡和服務手段、方式及服務質量方面還有待改善和提高。作為國家在國際貿易融資和支持企業“走出去”方面的主力銀行,我們愿意發揮自己的優勢,與其他兄弟銀行一道,抓住金融危機帶來的機遇,積極探索,努力創新,不斷提高金融服務水平,為國際貿易發展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