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吞象” 餡餅還是陷阱?
本報記者 劉紅霞綜合報道
1月31日,三一重工(微博)宣布聯合中信產業投資基金,斥資3.6億歐元收購德國工程機械企業普茨邁斯特(以下簡稱“大象”)的100%股權。但在此次收購之前,三一還不是一個國際化的品牌,而此次收購德國老牌工程制造企業的舉動被三一總裁向文波(微博)解讀為“戰略性并購”。
“對中國的裝備制造業是一個跨時代的事件,非金錢與時間能衡量,使三一一步站到世界之巔,是能改變世界競爭格局的。”向文波如此定義此次收購,并表示董事會曾有決心,即使花200億元,也要把大象拿下來。
三一重工(微博)收購的目的無非是三個:技術、渠道和品牌。業內專家認為,目前世界經濟低迷、歐債危機漸重,對羽翼漸豐的中國企業來說,的確是入市場抄底的良機。如果能成功整合,那么,中國制造將再戴上“德國制造”的光環。
通過收購,三一不僅將獲得技術領先的“德國制造”產品及創新,豐富了產品組合,同時也將獲得海外強大的分銷及服務網絡。目前營收規模居全球工程機械第九的三一集團,計劃在2015年實現3500億元營收,沖擊當下全球第一的卡特彼勒,收購擁有核心技術和全球品牌、銷售體系的大象,是三一實現“野心”的關鍵舉措。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經驗不足的中國企業來說,想玩轉成熟而且工于算計的歐美企業,恐怕并非易事。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海外并購逐漸成為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式,由于價值觀念的差異、法律和財務風險等多重障礙,我國企業海外并購交易敗多勝少,中國企業有2/3的并購案例是不成功的。
例如,2004年,TCL集團收購法國彩電商湯姆遜等兩家公司,其收購的結果是致使TCL當年巨額虧損并且得償還2.11億元的索賠,TCL差點在這次的打擊中破產倒閉。TCL收購帶來的不利影響長達7年之久,此事目前仍未了結。
由此可見,中國企業大舉出擊國際市場之際不能不認真審視風險問題,尤其是目前在歐元匯率走低的吸引下,對待歐洲的企業并購除了有利的一面,更要看到挑戰的一面。雖然,國外的渠道和品牌,能很好地彌補“中國制造”在國際品牌和渠道方面的不足。但是,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在人才、管理經驗等方面的不足。
管理者素質不高、對收購對象缺乏研究、后繼風險準備不足等,這些都可能導致收購最后變成收苦果,不但顆粒無收,而且在最后收拾爛攤子時可能得付出高于收購價數倍的債務賠償。
新華08經濟分析師武鋼也表示,中國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與歐洲有著巨大的差別,企業在進行并購決策時要多方面衡量,既要看到渠道和技術的吸引,也要考慮到成本,尤其是法律、文化整合和新增勞動力等帶來的成本。
民營企業的經營成果來之不易,誠然,在歐債危機時期的確是中國企業兼并、收購的大好良機,然而如果因外界鼓動和自我膨脹的心理而盲目蛇吞象,則宜慎重從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