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電力業最受關注的這條輸電線路有了結果:
號稱輸電能力能達到500萬千瓦,最終最大輸電功率只有283萬千瓦;表面上達到了280萬千瓦的設計輸電功率,但在這一輸送功率上僅能維持送電1秒—2秒——這等于未達設計標準。
它是100萬伏交流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下稱試驗示范工程),起自山西長治,經河南南陽,終于湖北荊門,全長653.8公里。
在這條輸電線路上,有50多億元、三年時間、難以數計人力物力的投資。如果它獲得成功,那么投資5000億元以上的交流特高壓輸電計劃將不可阻擋,華北、華中、華東電網將聯為一體,國家電網公司“全國一張網”的努力將獲得里程碑般的進展,對其壟斷地位十余年來不止歇的挑戰將被徹底推至身后。
現在,這個試驗示范工程受到了強烈的質疑。
為什么要建這條交流特高壓輸電線路?國家電網公司說,是要解決中國能源資源地區分配不均的問題,在水力和煤炭資源豐富的西部就地建設電廠,發出的電經特高壓線路,遠距離、大容量輸送到東部和中部等經濟較發達地區。
如果試驗示范工程成功,國家電網空前規模的“三華聯網”計劃將隨之而來:到2015年,通過多條特高壓輸電線路,聯接華北電網、華中電網和華東電網,形成“三縱三橫一環網”,投資總額將超過5000億元。到2020年,這張網將擴張至五縱六橫的棋盤形格局,投資額將更為龐大。這些縱貫南北的交流特高壓輸電通道就如同“電力高速路網”,將華北、華東和華中緊密聯系起來,搭建出全國聯網的雛形。
特高壓之于國家電網公司的重要性,恰如高鐵于鐵道部,抑或更甚;只不過關鍵詞不是速度,是功率。
與高鐵類似,也是從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上馬之前,電力業內就有廣泛爭議。反對理由主要有三:
——交流特高壓技術不成熟,上世紀經過九年運行的俄羅斯和做過大量試驗的日本、美國、意大利等國均已不再采用交流特高壓;
——用交流特高壓將區域電網聯系起來,有導致全國大停電的危險。目前國際發展趨勢是電網同步運行的范圍縮小,以促進電網安全,而交流全國聯網意味著全國一個頻率;
——輸電線路越長、電壓越高,造價越高,且超過一定距離后用交流特高壓輸電,損耗和阻力增大,長距離送電不如送煤劃算。
在爭議聲中,試驗工程輾轉加上“示范”二字,于2006年8月9日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當年8月19日開工建設。當時國家電網公司介紹稱,“最高運行電壓110萬伏,自然輸送功率500萬千瓦”。
2009年1月6日,試驗示范線路正式投入運行。國家電網公司在2010年1月的一篇新聞稿中稱,“工程投運后,最高運行電壓1082千伏,最大輸送功率達283萬千瓦”,并未達到500萬千瓦。但這份新聞稿同時稱,試驗示范線路“符合設計預期”。
清華大學電機系退休教授王仲鴻稱此為笑談:283萬千瓦的輸送功率僅能短暫維持1秒,根本無法穩定運行。“(這條線路)距離和送電功率都不算大,既然設計輸電功率是280萬千瓦,為什么送不到?送不到就說明有問題。”
2010年12月,包括王仲鴻在內的23位來自北京和其他地區的電力行業老專家集體聯名上書,題為《關于交流特高壓‘三華聯網’的問題和我們的建議》(下稱《建議》)。這些人中,除一人為電監會在職官員,其余22人均為退休官員和專家。建議在2011年1月7日被呈至國務院總理案前,總理批閱后由國家能源局輾轉至國家電網公司。
一切都未能阻止國家電網公司繼續推進以交流特高壓技術為核心的“三華聯網”建設。接近電監會的消息人士稱,國家電網公司正通過各種渠道力推“三華聯網”相關項目上馬,要求盡快核準淮南到上海的第二條交流特高壓線路。國家電網公司不承認試驗示范線暴露出來的問題。2011年1月30日,國家電網公司給在《建議》信上簽字的多位老專家分別發了一封信,堅持稱“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全面成功”。
國家電網公司宣揚的遠景,是“三華聯網”后跨區輸送電容量超過2億千瓦,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20%以上。
在反對者看來,試驗示范線證明,這是一個耗資巨大但最終只能降低輸電能力運行的氣泡工程。為保安全,試驗示范線實際調度運行中的最大輸送功率為200萬千瓦,通常則為100萬到150萬千瓦之間。這就如同修了一條原定最高時速為500公里的高速鐵路,結果最高瞬間時速只能達到283公里,且無法穩定運行,大部分時間只能按時速100—150公里運行。
專家們更擔心的,則是由交流聯網而來的全國大停電的潛在風險。
“特高壓”,誰的危機?
“試驗”與“示范”之爭
試驗還只是試一試,示范就包含了要繼續推廣應用的含義。試驗、示范并存,支持者和反對者都留下了伏筆
特高壓電網,指100萬伏的交流或±80萬伏的直流電網。
電力通過高壓線路完成遠程輸送,再通過變壓器降低電壓等級供千家萬戶使用。在電力領域,為減少損耗,一般用升高電壓的辦法來多送電。22萬伏為高壓,35萬伏到75萬伏統稱超高壓,100萬伏以上就是特高壓了。
目前,中國的長距離輸電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主要使用50萬伏的直流和交流電網。業內公認,50萬伏的線路,經濟輸送距離在600公里以內。超過此標準,則損耗加大,輸送能力下降。
國家電網決心將電能輸送到更遠的地方。
2005年2月24日,甫上任的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在《中國電力報》上發表文章稱,加快建設“以百萬伏級交流和±80萬伏級直流系統特高壓電網為核心的堅強的國家電網,是國家電網公司的重要使命”。
他強調,加快特高壓電網發展的關鍵,在于“盡快啟動并實施特高壓示范工程,力爭早立項、早開工,并以示范工程為依托,積累經驗,完善技術體系,為下一步特高壓電網的加快建設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交流特高壓”就此顯現。就在這一年,晉東南至湖北荊州和淮南至上海的兩條100萬伏交流輸電線路的前期工作都已展開,前者是國家電網公司主推的線路,其可行性研究也已完成,當時國家電網公司強調將在2005年開工建設,2007年建成。
業內對于中國要不要發展交流特高壓意見不一。
就直流與交流比較而言,電力業內一般認為,高壓直流輸電,電流的大小和方向不會隨時變化,因此運行比較穩定可靠、損耗較小、調節迅速,也比較節約線材,能夠減少投資。高壓交流輸電,能比較方便地將其他機械或化學能量轉化成電能,并通過變壓器隨時升壓或降壓,使用起來比較靈活;但輸送損耗較大,而且容易因波動,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擴大停電事故范圍。
2005年5月25日,中國投資協會在進行了幾次內部座談會后,就交流特高壓可能存在的風險,向國務院提交了一份《關于發展特高壓電網存在的問題和建議》,其中列舉了“十大問題”和“兩點建議”。三天后,溫家寶總理批示,建議發改委會同國家電網公司進一步研究論證特高壓電網的問題。
這年6月21日,國家發改委在北戴河組織召開了特高壓輸電技術研討會,主要就是討論交流特高壓試驗線路的相關問題。
據參會的原國家計委燃料動力局局長蔣兆祖回憶,當時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強烈反對,以原電力部生產司教授級高工蒙定中等專家為代表,認為交流特高壓全國聯網破壞我國分層分區的電網安全,且技術在國外已經證明不可行,既不經濟,又很危險,長距離輸電應用直流。二是溫和修正,以蔣本人為代表,認為從探索遠程輸電前沿技術的角度,試驗線路可以搞,但線路總長應控制在200公里以內,這樣即便失敗,損失也比較小。蔣在當時還擔任著中國國際咨詢公司(下稱中咨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第三則是支持派,即支持國家電網公司的意見,認為從中國的資源稟賦出發,這條線路可以建、必須建。
原水電部計劃司司長吳敬儒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當時會上提出了三種試驗線路方案——晉東南至荊門、淮南至上海、四川樂山至重慶。其中國網堅持晉東南至荊門,他則贊成建設從淮南到上海的試驗路線,認為晉東南至荊門路線的電源不明確。這位能源專家的意見得到了華東電網的支持,但仍屬于少數派。
參與組織當年北戴河會議的一位官員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這次會議是按總理批示開的,開得很好,各抒己見,很多專家都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問題出在會后。蔣兆祖透露,盡管這次研討會的會議紀要把不同觀點都記錄了下來,卻沒能及時、如實地送到國務院領導手中。
三個月后的2005年9月下旬,晉東南—荊門的100萬伏交流特高壓試驗的可行性報告上報國家發改委。甚至溫和修正的意見也沒有得到采納,因為晉東南—荊門線路的總長超過600公里。更重要的是國網從一開始,即將此試驗線路稱為“示范工程”。
報告一年后獲批。
一條試驗線路,原本目的即為探索技術,為何尚未建成就被稱作示范工程?蔣兆祖說,國務院在批復時把這條交流線路稱為“試驗線路”,但國家電網公司執意要命名為“示范工程”,最終“試驗”“示范”并存。
文字游戲大有深意:試驗還只是試一試,允許成功,也允許失敗;示范就包含了要繼續推廣應用的含義。試驗、示范并存,支持者和反對者都留下了伏筆,等著看這個工程本身究竟如何。
晚了十個月的終檢報告
驗收專家說,“有一些最基礎的要求我們不能讓步”
試驗示范工程于2008年12月底竣工,2009年1月6日22時正式投入運行。2009年7月4日國家發改委組成國家驗收專家組,工程終驗檢查考核和現場抽查為期十天,在7月16日拿出了一份《終驗檢查報告》。
過程很順利。但驗收專家組成員在這份報告上簽字,卻遲至2010年5月。
為什么隔了十個月?
原電力規劃設計總院規劃處副處長曾德文是驗收專家組的成員之一。他說:“我們很客觀地反映一些問題,但是它(國家電網公司)不滿意。”
曾德文同時擔任著原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他說,“有一些最基礎的要求我們不能讓步……差不多過了大半年才把報告交了。本來還要開一個大會,不開了,就讓大家簽字。”
驗收報告里的幾句保留評價,讓國家電網公司耿耿于懷:“進一步考核本工程輸送能力;建議優化電源布局和運行方式,使能源流向合理;工程投入運行時間較短,已投入運行的設備還沒有經受充分考驗,應加強100萬伏輸變電設備的運行監測;鞏固和發展設備國產化成果,加快特高壓交流斷路器滅弧室與操動機構、變壓器與電抗器的高壓套管和絕緣成型件等關鍵部件國產化進程;對今后擬建100萬伏交流特高壓輸變電工程項目,建議加強項目論證。”
2010年8月12月,國家電網公司在北京召開了特高壓交直流示范工程總結表彰大會。會上表彰的交流示范工程,即富于爭議的晉東南—荊門線路特高壓交流線路。大會認為,特高壓交直流示范工程的成功建設和可靠運行,實際驗證了發展特高壓的可行性、安全性、經濟性和環保性。在特高壓輸電方面率先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形成了一大批“世界之最”。
這顯然不符合一些專家對晉東南—荊門線路的看法。曾德文就曾經支持特高壓技術實踐,但在試驗示范工程驗收后堅定了看法:“交流特高壓現在還不具備競爭力,不宜盲目推廣應用。”
在他看來,晉東南-荊門線路試驗示范工程本身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沒有經過大負荷考驗,目前這條線路的送電能力基本在200萬千瓦以下,尚未達到設計能力;二是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和設備,盡管國內廠家也做了試驗,但出于安全考慮并沒有沒有掛到網上去實際運行。
“說核心技術國產化達到90%,實際上把什么都算在里面,一些導管和GIS部件等核心技術卻完全沒有國產化。”曾德文對財新記者說。
試驗示范工程原本聲稱要將晉東南的煤電送往華中。但截至2010年1月6日24時,試驗示范工程累計送電91億千瓦時,其中華北火電送華中58億千瓦時,華中水電送華北33億千瓦時。原華中電業管理局副總工程師張育英透露,晉東南并無多余電力輸送華中,結果是以水電北送名義將華中的電經這條線路倒送華北,還導致華中冬季電煤告急。
在這些專家們看來,晉東南-荊門交流特高壓試驗示范線倉促上馬,未經嚴格論證,不僅技術上沒有達到目的,從實際應用角度衡量也沒有意義。軟肋是經濟性不高。“花了50多億,容量上不去,經濟性就好不了。”原電力規劃總院規劃處處長、原國家電網建設公司顧問丁功揚說,“現在為了提高輸送功率,還要在中途加更多變壓站,又是幾十億元要花出去。”
此外,這條線路還存在著低頻振蕩和電磁環網的問題,即會導致線路連接的兩大電網互相干擾。專家們指出,這都是交流輸送必然產生的問題,而直流輸送沒有這個危險。
低頻振蕩是電力系統在遭受擾動后聯絡線上的功率搖擺。機組越多、連接區域越廣,連接越松散,則振蕩頻率越低,嚴重的會導致系統失穩、解列,甚至造成大范圍停電事故。
電磁環網是指兩組不同電壓等級的線路,通過兩端變壓器磁回路的聯接而并聯運行。在這種情形下,一旦發生高壓線路斷開這樣的常見事故并引起負荷轉移,很有可能造成事故擴大,系統穩定被破壞。
“輸電能力說得太多了”
500萬千瓦送電能力成空。許多專家們認為,要解決中國能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輸電不如輸煤
在國家電網公司給自己的回信上看到“全面成功”的說法時,王仲鴻教授感到又可氣又可笑,“當然,國家電網不會承認試驗線路是個笑話。”
78歲的王仲鴻在清華大學電機系就職近60年,一直從事電力系統教學和研究工作,就特高壓電網問題已經寫了71篇文章。“我覺得特高壓交流有問題是從2005年的北戴河會議開始,當時我覺得國家電網把輸電能力說得太多了。”
王仲鴻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國家電網公司廣為宣傳,100萬伏交流特高壓輸電線路能送500萬千瓦,其邏輯非常簡單:輸電損耗與電流的平方是成正比的,如果電壓提高1倍——從50萬伏提高到100萬伏——電流減小1倍,輸送能力差不多就能達到原來50萬伏線路的4倍,也就是400萬—500萬千瓦。
通過2009年的一次國內會議,王仲鴻看到了試驗示范工程的錄波圖,從錄波圖上看,試驗示范工程平均輸電功率254千瓦的振蕩分量為58萬千瓦,比值為22.8%,超過一般安全運行的規定值10%,不能安全運行。錄波功率的動態過程顯示的是失去穩定前的擺動,它不在電網固有的振蕩周期范圍0.7秒到10秒之間內,而是在20到40秒之間變動。
經過進一步實驗和仿真計算,王仲鴻認為,由于電網中各種電器元件對交流電輸送都有阻礙作用,如果試驗示范工程要安全輸送280萬千瓦電量,其交流輸電最大功率應為329萬千瓦(以安全裕度15%計算)。王仲鴻舉出試驗示范工程現場的試驗錄波說明,平均輸電功率達到254萬千瓦已不能運行。
國家電網公司也明白,試驗線路現有的送電能力并不能達到原來宣傳的水平。他們的解決辦法是要求擴建。
2010年年底,國家發改委核準了試驗示范工程的擴建工程,將再增加投資43億元,在試驗示范線中途擴建三座100萬伏變電站,新增1200萬千伏安變電容量。交流特高壓試驗示范線總投資升至近100億元。
但王仲鴻認為,“擴建了也送不到500萬千瓦。”
王仲鴻從一位在山西工作的工程師那里獲知,他們曾對從山西送出500萬千瓦電,在河南南陽分流200多萬千瓦的情況進行過仿真模擬,發現所謂的500萬千瓦輸電很可能并不是從山西長治到湖北荊州,而是僅存在于山西長治至河南南陽之間。
也就是說,號稱要遠距離送電500萬千瓦,其實途中不斷分流打折,真正到地方已經分流過半。
這其實是國家電網公司的慣常做法。計劃建設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至江蘇南京的100萬伏特高壓輸電工程,錫盟出口為940萬千瓦,行至北京分流432萬千瓦,至濟南又分流273萬千瓦,到南京僅剩235萬千瓦。
華南向上海送電亦是如此,華南先向蕪湖送電300多萬千瓦,在蕪湖附近新建一個發電廠,將蕪湖至浙江這段不足150公里線路的輸電功率提高到500萬千瓦,到了浙江再分流,實際送到上海的不足200萬千瓦。
此外,電力專家蒙定中和吳敬儒還強調,從國家能源戰略的角度考慮,要解決中國能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輸電不如輸煤,“比下來(輸電)不經濟,差3倍”。其中關鍵,是中國產煤地多缺水,使用空冷機組的發電煤耗比水冷機組共多15.5%,平均輸電1500公里功率損失較輸煤大2.5%,而如果用鐵路輸煤到用電中心建火電廠可使用水冷機組,前者比后者要多耗煤18%。
未來5000億投資一觸即發,取決于一個問題:中國的交流特高壓輸電是世界之最還是沒有競爭力?
財新《新世紀》實習記者 蒲俊 記者 曹海麗 楊悅
目標“三縱三橫”
國家電網的特高壓建設仍在一路向前
多位老專家們并非籠統反對特高壓電網,但共同反對“三華聯網”,亦即國家電網公司從2010年8月開始提出的到2015年建成華北、華東、華中(“三華”)特高壓電網,形成“三縱三橫一環網”。
上書的23位老專家認為,“三華聯網”將破壞中國目前分層、分區、分散外接電源的“三分”結構,為電網連鎖跳閘、破壞系統穩定甚至造成大面積停電埋下隱患。
目前,華中對華東電網和南方電網都是通過直流線路連接,三大區域內發生的事故不會相互影響。比如,2006年河南鄭州發生停電事故。鄭州西區和南區大范圍停電,且華中全網失穩,之后直流聯網的華北電網迅速解列,事故沒有波及開來。反之,如果用交流線路將三個大區電網強聯成一個同步運行的獨立電網,一旦發生較為嚴重的事故,很容易因波動造成不同步,繼而容易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致使事故范圍擴大。
特高壓交流工程的造價也較高。國家電網公司曾在給老專家們的回信中稱,“100萬伏特高壓交流工程的工程造價為常規50萬伏輸電的73%”,“實際動態總支出為57.36億元”。但這一造價現在實際上已升至近100億元。
曾德文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特高壓交流線路一個變電所投資就20億到30億元,而50萬伏線路上,修建一個變電所只需2億多元。整個試驗線路每公里線路投資800萬元,相當于在50萬伏線路上“又搭了頂帽子”,成本太高。
王仲鴻介紹說,通常的50萬伏高壓線路輸電走三回線可以穩定地達到270萬千瓦,工程投資為43億元。試驗示范工程輸電即使按能達到280萬千瓦計算,也比50萬伏線路貴了20%以上。
相比起交流特高壓,直流特高壓在長距離輸電方面優勢明顯,從三峽到廣東的±50萬伏直流輸電工程,輸電距離比試驗示范工程長44%,輸電能力比試驗示范工程多50%,平均年輸電電量比試驗示范工程多80%。
為了避開針對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的爭議,國家電網公司一直將直流、交流特高壓統稱為特高壓。但據蒙定中介紹,國際上過去一直把80萬伏以下的電壓等級叫超高壓。
2006年開國際交流特高壓會議時,國家電網公司高層曾大力游說多家相關學會,最終推動了2007年IEC(國際電工協會)和國際大電網會議聯合決定,±80萬伏直流輸電也叫特高壓。如此,±80萬伏的直流輸電線路和100萬伏的交流輸電線路,就被統一在“特高壓”這一個帽子下。
多位專家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在600公里范圍以外的輸電也可以用直流特高壓,目前技術成熟;在600公里以內則可以用現有的50萬伏線路,交流特高壓并無存在必要。
為何國家電網公司仍要大力發展交流特高壓?在他們看來,這更多是國家電網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戰略考慮”,即通過建設以交流特高壓為核心的全國電網進一步加強壟斷地位,將“全國一張網”牢牢抓在自己手中。直流特高壓則只能實現遠距離輸電,而無法形成完全意義上的統一電網。
多位電力行業內部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目前國家電網公司正在著手削弱旗下五大區域電網公司,意在將其變成國家電網外派的事業部門。倘若真是如此,電力體制改革不僅是停滯不前,甚至是在倒退。
始于2002年的電力體制改革,曾在國家電網內設立了五大區域電網公司。改革有意通過相應過渡性安排,鼓勵區域電網做大做強,并在可能的情況下進行股份化改造,以促進效率比較和競爭。國家電網公司削弱五大電網,顯系逆行之舉。事實上,倘基于特高壓的壟斷付諸實施,則與國家電網并存的南方電網及其他小型獨立電網公司也將失去市場角力的平等地位。
目前,國家電網的特高壓建設仍在一路向前。按國家電網公司的既定時間表,要“力爭錫盟—南京、淮南(南京)—上海交流特高壓工程上半年核準,蒙西—長沙、靖邊—連云港特高壓交流工程年內核準”。對于已經59歲的國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來說,今年將是特高壓的關鍵一年。
仍然在堅持發出不同聲音的老專家們的愿望其實很簡單, “這么大的工程應該需要方案比較,不能領導說要建,就拿出一個說明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