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記者 宦艷紅
本輪食用油價格上漲源于國際大豆原料進入上升通道。
全方位調控物價之食用油
本輪食用油價格上漲源于國際大豆原料進入上升通道,在失去大豆定價權的前提下,中國很難在大宗商品炒家的圍堵下單獨調整價格。
雖然現階段食用油價格已達到一個高點,但分析師認為這波漲勢還將持續下去。CFP 資料
上海浦東新區臺兒莊路一家聯華超市內一桶5升裝金龍魚調和油現在的標價是65.8元,一桶海獅大豆油標價為54.5元。而在三個月前,它們的價格只有56元和不超過50元。在大豆價格飆升之后,食用油也開始漲價了。
與其他農產品價格上漲不同的是,食用油漲價被視為是典型的“輸入型通脹”。
豆油價格沖破萬元大關
早在10月中旬,食用油調價消息已經在市場中傳開。
“國慶節前也在漲,但是節前漲價是很正常的,沒想到過完節后,價格還是一直在漲,而且每天都在變。”上海江楊農產品批發市場糧油部陳建說,10月14日,每箱(4桶×5升)海獅大豆油從164元漲至180元,金龍魚調和油則從每箱210元漲至225元。
零售市場價格上調隨之涌動,包括金龍魚、魯花、長壽花等食用油品牌先后傳出在著手調價計劃。
一周后,金龍魚品牌所屬的益海嘉里集團于10月21日就調價問題回復早報,表示將對旗下各品類小包裝油的價格上調,幅度在“4%~10%以上”。
雖然更多的食用油生產廠家選擇“只做不說”,但食用油漲價已經是業內的一致行為。“金龍魚占國內小包裝食用油的份額接近五成,它的一舉一動對其他食用油品牌具有很強的示范效應。”一名油脂廠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國內食用油價格波動,引起政府的重視。10月20日,30萬噸臨儲食用油向市場投放,不過市場對于這一舉措的調控效果并不樂觀,“短期可能有效果,但是很難改變長期向上的趨勢。”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這樣點評。
中華油脂網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11月5日國內豆油現貨市場價格在連續第四周上漲后突破萬元大關,并于11月10日達到最高峰,沿海油廠一級豆油當日最高報價達10600元/噸。自11月12日起,在國內宏觀調控等因素的刺激下,國內油脂期貨市場連續震蕩下行。11月17日,沿海一級豆油現貨報價已跌破萬元,每噸最低價為9600元。江楊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食用油價格隨之下調,每箱較一周前減價5元左右。
“上漲源頭并不在國內”
周思然作出前述判斷的依據是,“食用油價格上漲源頭并不在國內”,在進口大豆價格仍然處于上漲通道中時,食用油價格要想通過國內調控降下來,很難。
上海糧油行業協會秘書長趙志偉也認為,除了受國內農產品上漲帶動、大豆收購價上調以及國內廠家為銷售旺季備貨的需求,以及價格更低棕櫚油隨著氣候轉冷無法再作大豆油的替代品等多種因素影響,此次的食用油價格上漲最主要的原因是進口成本上漲。
這一說法也得到油脂加工企業的印證。益海嘉里在解釋漲價原因時表示,由于原材料價格連續三個月快速上漲達27%,該集團自7月以來已經持續虧損,成本價格倒掛。國內某大型糧油生產企業的一名相關負責人表示,“食用油價格上漲和加工企業并沒有太大關系,加工廠人工和技術都沒有變化,漲價的源頭不在國內,進口大豆價格漲價,食用油也會跟著漲。”
據海關總署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進口大豆的均價自今年7月以來已經連續上漲,今年10月中國進口大豆373萬噸,價值17.569億美元,進口均價為471美元/噸,比9月份的449.7美元/噸上漲4.7%,與7月份的422.4美元/噸相比上漲11.5%。
國內食用油價格之所以會與國際大豆市場產生如此強烈的聯動,與中國大豆消費主要依賴進口,話語權旁落有關。“中國是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和消費國,但是在國際市場上卻沒有發言權,因此國際市場大豆價格一旦波動,就會直接傳導到國內來,引發國內食用油價格波動。”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
據介紹,目前除黑龍江當地的油脂加工廠外,國內七成的油脂加工廠所用的原料大豆來自進口。而在20年前,中國還一度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國。
“種一畝大豆最多賺200元”
“1987年,中國是世界上出口大豆最多的國家,但是到了2007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趙志偉介紹,中國在20年間由出口國轉變成進口國的原因,除了國外大豆采用集約化運作、種植成本比國內低外,還與國內耕地面積緊張、大豆產量多年徘徊不前有關。
“大規模的城鎮化建設,很多原來的耕地現在都建了房子。”在保證主糧供應的大前提下,用于大豆種植的土地有限。再加上種植效益及國家補貼政策的差異,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放棄種植大豆。
“種一畝大豆,最多能賺200元,但是種一畝玉米,最起碼能賺上400元。”在占中國大豆產量近一半的黑龍江,該省雙山市寶清縣的種植戶闞延民說,由于他所在的農場規定作物輪換種植,今年他承包的300畝地都種了大豆,但收成并不好,按照現在1.82元/千克的收購價,每畝只能賺200元,比那些種玉米和水稻的農戶收益要差很多。闞延民說,現在土地成本、人工成本都在漲,在他所在的縣,很多農民更愿意種植玉米或水稻。
黑龍江省農委今年3月公布的一則農情調查顯示,2010年全省大豆種植面積預計下降到6500萬畝,減少560萬畝,跌幅逼近10%。
一方面是多年停滯不前的大豆產量,另一方面,食用油消費需求卻在急速提升。
“過去很多地區還食用棉籽油,現在也都改吃大豆油,此外中國人喜歡食用肉類,養殖生豬所需要的飼料對豆粕(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種副產品)需求很大。”李國祥表示,目前中國大豆產量在1500萬噸左右,但是大豆年需求量則超過5000萬噸。
“小品種食用油難成氣候”
在目前食用油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的情況下,周思然認為,應加大補貼支持,激發農民的種植熱情,同時降低大豆油等對外依存度高的產品比例,發展可替代性油脂產品,即目前市場存在的小品種食用油。
“小品種食用油一直存在,2007年、2008年食用油多次上漲,給了小品種食用油快速發展的機遇。”據介紹,目前市場上的小品種食用油主要包括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橄欖油、茶籽油等,其中玉米油消費量以30%的年增長率快速增長。
但是,對于小品種食用油未來能否成為食用油主體,業內并不樂觀。
據介紹,國內用作深加工的玉米占比僅為8%,食用精制玉米油的產量較小,在食用油中市場份額小。山茶油最大的優勢是國內資源豐富,但目前年產量僅為15萬-20萬噸,為食用油總產量的1%;同時,山茶油企業多為小油坊,缺乏現代化加工技術,市場化進程緩慢。花生雖然出油率高于大豆,但由于種植花生沒有類似最低收購價的政策保護,使得農戶種植收益得不到保障。橄欖油目前基本上依賴進口。
此外,更為重要的是,國內對大豆的需求,除了有對食用油的需求之外,還有對豆粕的需求。“大豆除了壓榨油外,輔料還可以作為飼料,在食用油價格倒掛的情況下,加工廠可以通過出售豆粕彌補損失。”據趙志偉介紹,由于國內對肉食需求量比較高,因此豆粕需求近兩年增長很快。
中華油脂網信息主編郭清保表示,從統計數據來看,近兩年國內油脂消費需求開始逐步進入一個緩慢增長的階段,“未來幾年,油脂消費需求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增那么快”,因此小品種食用油發展的空間仍然有限,“相比前兩年,現在市場上的小品種食用油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此外,無論是從色澤還是口味上來看,大豆油仍然是中國人最能普遍接受的食用油品種。”
“春節前不會大跌”
雖然目前國內食用油已經達到一個高點,但是在采訪的過程中,所有人都認為這波漲勢還將持續下去。
“現在哪有不漲的農產品,在春節之前,食用油不漲是不可能的,但是漲幅不會一直很高,農產品一輪接一輪地漲,說白了,就是通貨膨脹的表現,商人看準了要漲就會參與炒作。”李國祥說。
周思然分析,根據美國農業部日前發布的報告,大豆庫存的調低幅度超出預期,而四季度是中國傳統的食用油消費旺季,全球范圍內的原料大豆需求也在增加,供需關系決定了食用油后期仍將走高;此外,貨幣流動性寬裕也將引燃食用油價格上漲格局。
郭清保認為,由于原油價格居高,生物燃料仍然有利可圖,因此除了中國需求,國際炒家炒作大豆仍有題材。上述大型油脂加工企業相關負責人也認為,一旦美元疲軟,大豆作為最易保存的農產品之一就會被基金看中。
不過,這位負責人排除了國內存在油脂炒作的可能性,“油脂的盤子太大,不是一般的資金可以炒得起來的”,他認為目前的上漲是一種正常現象,“進口價格總是變動的,2007年時也大漲過,后來就跌下來了。”對于這波在今年10月份進入高峰后的漲勢接下來怎么走,該負責人認為,“在春節前是不會大跌的。”
多位接受采訪的人士表示,國內食用油的上行趨勢雖不能改變,但是上行空間仍可控,“國家2008年及2009年都收購了大量的大豆油菜籽油,目前還沒有全部放出來,如果市場有需要,這部分的量仍非常可觀”。
國家糧食局調控司司長盧景波日前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下一步有關部門還要根據現在市場的需求和價格的變化情況來適時增加市場的投放,確保市場供應和價格的基本穩定,“我們現在庫存很充裕。”
價格傳導鏈
加工企業無奈:提價難抵成本
原料高度依賴進口,使得中國油脂加工企業在面對國際市場波動時非常被動。今年上半年,不少油脂加工企業處于虧本運營狀態,即使目前食用油零售價有所調整,但是成本壓力仍然很大。
“在所有農產品加工行業中,油脂加工算是最國際化、與國際接軌最明顯的行業。”國內一家大型油脂企業的相關負責人16日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食用油銷售價格的上漲主要是受到國際進口成本的影響,而作為加工企業來說,在這波上漲行情中并沒有獲得太多收益。
該負責人表示,雖然目前該廠所生產的5升裝大豆油從今年最低時的37元左右漲至約50元,但是加工企業的成本壓力依然很大。“年初時,大豆進口價最低時只有3100元(每噸),最高也不超過3500元,但是現在已經漲到了4500元,達到了歷史新高。”他說,相對于其他食品的漲幅來說,前兩年一直處于跌價的食用油從每噸七千余元漲至一萬元并不算多。
據悉,從大豆進口到小包裝食用油進入超市,中間除了大豆進口成本、加工成本、包裝成本外,生產企業還需要為品牌宣傳所支付的廣告費,以及進入超市的入場費、每年向超市繳納的返利及店慶等固定費用。在大豆進口成本上漲的同時,包裝所需要的塑料桶等材料也在漲價,“要想通過提高零售價來覆蓋成本的上漲,是不太可能的。”上述負責人說,對于油脂加工廠來說,最希望成本能夠保持平穩,“大漲大跌都不是好事,零售市場不可能那么快實現聯動。”
為了降低國外市場的價格波動風險,他所在的公司實行“均衡采購”模式,“不管是漲還是跌,都在固定時間采購固定的量。”
而那些利用國產大豆生產的油脂加工企業,更可謂進退維谷。
“現在食用油價格往上調了一點,我們才剛剛可以獲得一點微利,可以維持正常運營。”被問起食用油漲價情況時,黑龍江省祥源油脂有限責任公司銷售部經理孫加鎖表現得非常無奈。
為了保護全國僅存的大豆種植主區,黑龍江當地的油脂加工廠被要求只能使用當地種植的大豆作原料,由于國產大豆成本高于進口大豆,而銷售市場上對于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和進口轉基因大豆并沒有區別對待,使得黑龍江當地油脂加工企業成本壓力頗大。
據孫加鎖介紹,這次在南方油廠帶動下,他們廠大豆油價格也從原先的每市斤3.9元提高至4.9元,但是加工一噸大豆的利潤也只有二三十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