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人頭:2010年3月31日,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店子鎮,村莊里生病的老人戴著口罩在村中慢走,白色的口罩上留著黃色沙土的痕跡。A18版-A19版攝影/本報記者 王申
內蒙古興和因礦致沙;正藍旗“人退沙退”
興和縣沙患,由來已久。它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重點旗縣。
該縣位于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南部,東距北京240公里。從地理上,興和縣緊鄰北京,是內蒙古乃至整個西部地區距離北京最近的縣。
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興和縣的環境關系到整個京津冀地區的平衡。
“納入國家項目后,國家財政每年撥給興和治沙的資金近2000萬元,下達的治理任務約6萬畝。”副縣長李海介紹,至今國家已投資約1.3個億用于興和治沙。
但治沙同時,興和縣還在進行大規模的礦產開發,致使植被嚴重破壞,土地沙化?h林業局長常興表示,草地被礦企破壞后,至少要六七年才能恢復。
開礦導致風沙漫卷
開礦后,沙土棄于河道成為沙源;縣林業局局長常興承認,采礦與風沙有關
興和縣店子鎮蘆尾溝村的山風陰冷,并夾雜著黃沙往人鼻孔、眼睛和耳朵里鉆。在當地,許多村民認為興和縣沙患更多的是來自大肆開礦。
70歲的村民趙悅回憶,當地曾水草豐茂,長滿一米多高的野蘆草,故名“蘆尾溝”。如今,一刮風,屋里就全是土,村民們不敢出門。
當了35年小學教師的趙銳對記者說,采礦挖山破壞了植被,礦被選走了,沙被扔到了河道里。下大雨,沙就被沖到了耕地里,刮風就繼續往外蔓延。
4月3日,記者探訪該縣北部被定性為風蝕沙化區的大庫聯鎮。
下午5時許,該鎮喬家村村民喬友趕著3只羊出了村子。風挾著沙子撲面而來,人和羊都停了下來。
喬友說,今年和去年同為大旱,但今年春天風沙要比去年大許多。但其中原因,喬友也不得而知。
在采訪中,針對為何去年風沙小今年風沙大,興和縣多名官員都強調了同樣一個現實:
2008年奧運會前夕,為了控制沙塵進京,興和縣強力全面關停了所有的礦企,“不管有證沒證”。2009年,市場不景氣,礦企無錢可賺自動關門。2010年,隨著各種礦產品價格回升,興和縣各類礦企陸續復產。
興和縣林業局局長常興認為,采礦與風沙肯定有關系,但興和的風沙有多少來自采礦無法定量。
石墨礦逼走11個村
該礦廢棄的黃沙堵塞河道破壞農田造成重大環境破壞;目前已有157戶村民因該礦搬遷
興和縣南部,店子鎮黃土窯村外的石墨礦,改變了董萬選的人生。
4月初的陽光,靜靜地散落在山坡上。坡下,朱家營河已開始解凍,因為河道被礦渣堵塞,白花花的冰塊融化后只能在一條一米多寬的狹溝里流淌。
67歲的董萬選說,石墨礦在日本人占領興和后就開始采了。此后,經歷了資本家、公私聯營、國有經營,后來承包給了私人。
過去,董家在河溝邊有五六畝地,不算太好,沙石很多,但還能耕種。
自從石墨礦大肆開采后,黃土窯村黃沙也多了起來,耕地逐步被征用,沒有征用的也被礦渣掩埋。
因為失去了土地,黃土窯村全村人的戶口從農業戶口被轉成了城鎮戶口。他們,成為住在深山里的城里人。如今,董萬選一家只剩下山坡上的半畝地。
有公開的資料顯示,該礦區高峰時每月產石墨3800多噸,全年消耗的礦石近200萬噸。而提取石墨后產生的廢沙、廢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就被直接排放到河道中,大量的廢沙使河床增高。
于是,石墨礦導致河道被阻、黃沙在雨季淹沒農田。
2007年,當地僅被污染的土地就達到了500畝。
據陶鈞介紹,污水和礦渣漫到耕地里后,土地板結,嚴重的不能耕種,輕微的減產。
該縣分管林業的副縣長李海告訴記者,這個該縣最大的尾礦庫,已經被鑒定為危庫,直接危及下游居民的安全。
“興和縣石墨礦區居民受到尾礦庫潰壩、生存環境惡化的多重威脅,居民整體搬遷迫在眉睫。”興和縣人民政府在2010年3月2日的相關報告中說。
據了解,該礦影響當地11個自然村、3500戶居民,受害農田則達8000多畝。目前157戶、487名村民,已搬走。黃土窯村村民也將搬遷。
1.3億難治小縣沙塵
當地在學大寨時草原造田使土地嚴重沙化,
■ 核心提示
今年3月,京城又現強烈沙塵暴,19日至21日,滾滾黃沙蔓延至江南北部,甚至影響臺灣。而4月到5月仍將會出現6到9次的沙塵天氣。
中國北部,橫陳著大批沙漠,從西面新疆到中部的內蒙古阿拉善到更遠處的蒙古國西部,都被大批沙源地覆蓋。
沙源地究竟是何生態面貌?該如何治理沙源地?本報記者帶著疑問,深入離京最近的沙源地——內蒙古的興和縣和正藍旗巴音胡舒村,探尋答案。
興和縣被列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重點旗縣。至今國家投入1.3億,但當地荒漠化依舊嚴重。記者發現當地在防沙同時,還在大規模采礦,導致植被嚴重破壞,土地沙化。于是,興和縣陷入一個“防沙”與“濫采”的生存悖論。
而正藍旗巴音胡舒村傳來的消息給治沙帶來一絲光亮。該村因為過度放牧形成沙地,如今提倡“人退沙退”,效果更好。
3月31日,興和縣蘆尾溝村因開采鐵礦造成山體沙化。
3月31日,興和縣蘆尾溝村,大型機械在開挖鐵礦石。
4月3日,興和縣大庫聯鎮沙化的耕地上“躺”著十字架。
4月1日,興和縣生態項目區,生長6年的油松風中搖曳。
3月31日,興和縣南部,公路旁的土地嚴重沙化。
10年前即被列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重點旗縣
在興和縣,風沙漫卷歷來已久,縣林業局局長常興回憶,在該縣城關鎮23號行政村附近的公路上,過去風沙大的時候小車都無法通行。
在今年3月27日,常興參加內蒙古自治區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經驗交流會,他說,興和沙化及水土流失面積約12.3789萬公頃,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34.9%!案珊瞪儆、水土流失嚴重,是興和縣生態環境的主要特征。”
該縣大庫聯鎮黨委書記楊振東認為,當地風沙是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形成的。
據楊振東介紹,該鎮北面過去是草原,進入農耕社會不足100年。農業學大寨年代開始開發草原造田,導致植被破壞,風沙日益嚴重。占地約95萬畝的該鎮,而沙化面積約40萬畝。
2000年,國家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興和縣被列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重點旗縣。
興和縣林業局官員稱,沒有納入項目工程之前,興和治沙基本處于地方政府自發狀態,而至今年財政收入僅1.2億左右的興和,不可能拿出太多錢治沙。
楊振東告訴記者,未納入國家項目前,該鎮從1995年開始推行退耕還林,但處于無償種樹造林治沙狀態。
“納入國家項目后,國家財政每年撥給興和治沙的資金近2000萬元,下達的治理任務約6萬畝,地方財政有時會配套撥一點資金。”副縣長李海介紹,至今國家已投資約1.3個億用于興和治沙。
李海介紹,地方財政的配套資金,常常會因為財政困難而無法到位。而以目前興和的沙患現狀,每年2000萬的投入明顯不夠。
“國家財政撥款,是按每畝100元補助的。但是這個標準是2000年定下的,現在每畝100元只夠買樹苗,人力、水源等開支完全不夠!崩詈Uf,資金短缺仍是治沙難的一個瓶頸。
常興介紹,今年是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開始第十年,興和累計完成工程林業建設項目任務78.81萬畝,其中人工造林32.93萬畝,封山育林37.49萬畝;退耕還林工程造林84.32萬畝。
“治沙任務”延遲完成
縣林業局局長認為,大旱為首要敵人,致使去年新種的植被90%旱死
副縣長李海的感受是,早些年興和縣的沙塵暴一年20多次,漫天黃沙,三五十米外就看不到人了。
他說,興和縣全縣面積約500萬畝,有100多萬畝耕地,其余地方都屬于需要治理的范圍。
縣林業局局長常興認為,連年的大旱,加劇了興和縣有效植被的減少。用他的話說,“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植樹造林的存活率最近幾年一直不高!
作為林業局長,常興的主要工作就是治沙和防沙。而干旱,則被他認為是治沙最大的敵人。
4月3日,在該縣沙化最嚴重的大庫聯鎮喬家村一帶,記者看到大片栽種的檸條枯死。
該鎮黨委書記楊振東介紹,該鎮從2002年開始治沙,通過多年的治理退耕13.5萬畝,治沙13.6萬畝。但連續近6年的干旱,退耕的13.5萬畝中有3萬多畝干死,治沙的13.6萬畝中有5萬多畝干死。目前,多年治理的植被存活率僅60%左右。
楊振東介紹,2009年,大庫聯鎮依然大旱,當年新種的植被90%旱死。
常興說,因為干旱,當地種植的林木以耐旱的檸條、沙棘等灌木為主,生長緩慢,五六年也就長到一米多高,但能起到固沙防風的作用。
經過多年的治理,興和的風沙之患有所減緩。
“2004年以后,治理還是有效果,風沙較之以前量減小、次數減少!4月3日,興和縣副縣長李海說。
常興稱,因大旱、資金不足等原因,第一個十年治沙任務,西部五省都沒有按時完成,可能要延遲兩年完成。
治理“石墨”入不敷出
石墨礦每年稅費不過500萬;而為治理石墨所開展的工程和搬遷居民,耗費近億元
興和縣,一面治沙經費緊缺,而另一面巨大的治理費用并未得到有效利用。采訪中,有官員認為,當地石墨礦開發遺留下的生態問題對政府是一個教訓。
4月4日,分管工業的副縣長朱二平介紹,2008年,當地石墨礦給地方財政的稅收約500萬元,2009年石墨礦停產,政府沒有收益。
“這些年,石墨礦給政府繳納的稅收基本都只有四五百萬!敝於秸f。
在每年只有數百萬元稅收收益的情況下,國家財政和內蒙古地方財政為了治理采礦引起的環境問題,投入數千萬之多。
4月1日,興和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傅引兵稱,為了治理石墨礦導致的污染和環境破壞,多級財政相繼撥款4000多萬建設了4個治理工程。
2003年,興和縣石墨礦山環境治理項目被確定為國家項目。2005年5月,第一期整治工程開工,投資300萬元,當年9月完成。
朱二平告訴記者,截至目前該縣向國家和自治區財政爭取到793萬元的資金,用于修建尾礦庫,減輕尾礦對下游的危害。
同時,由于石墨礦導致河道被阻、黃沙淹沒農田,興和縣為此沿河修建了近10公路長、高三四米的防護堤。記者調查獲悉,僅修建防護堤的第三期工程耗資200萬元。
興和縣因礦移民,也耗資數千萬。
2009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召開《研究烏蘭察布興和縣尾礦庫安全隱患治理事宜》的專題會議,決定整體搬遷礦區居民。
4月3日,記者獲得的《關于興和縣石墨礦區居民搬遷工作進展情況匯報》稱,搬遷移民總投資需3580萬元,其中542萬需要搬遷后自籌,另3038萬有縣市兩級財政出資。
自此,這個每年給當地財政繳納稅費不過500萬元的石墨礦,留下的后遺癥,耗費多級政府近億元。
一度泛濫的非法采礦
2008、2009年,查處的非法開礦達113起,生態被嚴重破壞;縣政府遂開始聯合整治
興和縣很多村民還反映,在治沙過程中,當地的非法開礦還曾一度泛濫成災。它們對當地生態環境也產生巨大破壞作用。
據興和縣森林公安分局副局長張寶介紹,僅2008年和2009年,該局查處的非法開礦、破壞植被的案件多達113起。
4月1日,興和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賈寬東告訴記者,該局連年組織執法人員打擊非法采礦,但執法之難讓人頭疼。
賈寬東向記者述說了這樣一件往事。2008年下半年,興和縣全縣關停采礦企業,但因鐵粉價格高漲,部分違法采礦者偷偷進山采礦。
分管執法的賈寬東帶著幾名執法隊員趕到現場,決定將挖山的挖機開下山。礦老板開著車也趕上了山,帶著三十多名工人圍住了執法人員。
賈寬東出示了證件,告知對方自己是國土資源局的執法人員,但對方根本不看他的證件。
“礦老板威脅要把我活埋!辟Z寬東回憶說。
作為興和縣森林公安分局的副局長,能穿著警服執法的張寶遭遇的則是“捉迷藏”。
張寶介紹,非法采礦者一般會在進礦場的必經之路上安排信報,一看到執法車就用對講機報信。等到執法車開到山上,非法采礦者早跑了。
張寶稱,為了打擊非法采礦破壞植被者,他們不得不租出租車、穿便衣,但這樣風險很大。
3月31日,興和縣店子鎮鎮長趙福稱,非法采礦者根本不管生態的問題,挖完就走。
“有些采礦的地方雖然沒有樹,但有草,他們挖了不管,植被就被毀了!壁w福說。
“采礦無方案,以采代探、亂采亂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嚴重。”2008年,興和縣大力整頓導致生態破壞嚴重的非法采礦。
2008年5月,興和縣14家職能部門聯合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整治非法采礦行動。當年8月,該縣40家無證開采鐵礦的企業停采。
新政策能見效?
分管工業副縣長表示礦一定要采,但企業要交保證金,若未恢復植被政府將用此款治理
在非法采礦被有效遏制后,興和縣的采礦并未停止。
2009年5月29日,經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興和縣人民政府、烏蘭察布市國土資源局批準,受烏蘭察布市國土資源局委托,興和縣國土資源局成功掛牌出讓10宗含鐵砂石礦采礦權。
在政府的主導下,部分非法采礦變身為合法采礦,植被破壞的局面繼續。
3月31日下午3時,興和縣店子鎮蘆尾溝村村后的大板山山溝里,一番繁忙景象:挖機轟鳴,拖車往來,選礦機運轉不停。
記者在現場看到,被挖開的山體沙土裸露,遠看一片黃色,而幸存的山體上因有植被呈灰綠色。兩山之間的河溝里,堆滿了數十米高的黃沙。
該縣國土資源局黨委副書記陶鈞稱,該礦有采礦證,屬合法采礦。
對此,興和縣林業局多名官員表示無奈,“雖然這些礦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植被,但是人家有采礦證,林業部門管不了!
2007年,曾有媒體就此問題采訪當地環保局,當地一名環保官員稱,“你們應該去找國土資源局,他們亂發采礦證,現在出了問題都來找環保局!
4月4日,副縣長朱二平很樂觀地告訴記者,石墨礦最近又引進了一個大老板,將整合過去的小礦再次開發石墨。
“預計投資4個億,屆時興和縣每年的稅收收益可以達到5000萬!敝於秸f。
至于植被的破壞,朱二平說礦肯定是要采的,不過對于如何保護生態和植被,政府已經有了對策,那就是收取植被恢復保證金。
朱二平介紹,以后所有采礦企業每年將要給政府繳納300萬元的植被恢復保證金,采礦后企業自行恢復植被的話,政府退還保證金;如果企業不恢復,政府將利用這筆錢恢復植被。
不過,在林業局長常興看來,植被的恢復并不容易。
“如果采礦之后補種灌木,兩三年能恢復,但是樹與樹之間的草地,需要六七年才能恢復!背Ed說。
本報記者 褚朝新/內蒙古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