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伊西科 吳金勇 馮禹丁
9月初的贛州依舊炎熱無比。一條塵土飛揚的小公路旁,簡陋的院子里,幾名工人正忙著將一些裝滿乳白色膏狀物的瓦罐放入磚頭壘砌成的高爐。這個叫做“誠信有色金屬廠”的小作坊,是位于江西贛州市贛縣的一家小型稀土冶煉廠。
“什么規劃?我不曉得,反正稀土價格一下降我這里的利潤就要跟著降。”當記者詢問是否知曉國家即將出臺一個稀土產業規劃時,該廠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經理回答說。
江西贛州,這個保留有完整宋代古城墻的歷史名城,還有一個稱號叫做“稀土王國”。那里是僅次于包頭的世界第二大稀土礦資源集中地,擁有全國30%以上的離子型稀土礦儲備。
靠山吃山,稀土資源的豐富和開采工藝的簡單,曾經給不少贛州人帶來了巨大利益。但龍南稀土工業公司總經理李竹興現在有點焦慮。去年年底開始,當地政府限停了16座稀土礦山的開采,再加上持續低迷的價格,該公司加工板塊只能半負荷生產。李竹興不清楚,到年底這些先前儲備的原礦使用完之后下一步該怎么做才好。最近又有消息傳來說,國家出臺的稀土產業規劃將正式明確禁止鏑、鋱等幾種稀土重金屬的出口,而這些恰是龍南這個贛閩交界處的“客家圍屋之鄉”所特有的資源。
這些有些焦慮的地方稀土企業負責人也許并不知道,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審議通過的未來6年稀土產業專項發展規劃,在國際上激發出的是更強烈的緊張情緒。一時間,“中國正欲建立一個‘稀土歐佩克’”的說法充斥境外媒體。今年5月,一位名叫加藤嘉一的日本學者撰文說:假設薩達姆·侯賽因在1991年擊敗了多國部隊,并控制地球上三分之二的石油儲量,那么他甚至可以讓整個西方回到蒸汽時代——這當然只是一種假設,但中國對稀土礦物的控制確實是一個絕無僅有的例子。外國妄下的結論讓人心驚,事實上中國真的想控制稀土又能實現控制嗎?
“中國根本不可能壟斷全球的稀土市場,事實上我們連停產保價都很難做到。”親歷中國稀土業十幾年無序發展的贛州市經貿委副主任何昌洪對《商務周刊》說。
最弱的人在定價
“我們停產了,他們還可以去附近的廣東、福建等省購買。”贛州市稀土行業協會辦公室主任喻一奇無奈地向《商務周刊》表示。去年面對持續走低的稀土價格及過剩的產能,他們協會曾經號召全市稀土礦山從6月1日起停產一個月,市內16家稀土分離廠減產50%,此舉得到了內蒙古包鋼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稀土行業協會的積極響應,但停產保價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鄧小平曾經這樣傲氣地說。中國稀土資源的確十分豐富,北京大學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嚴純華教授介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稀土占全球80%多的比重,后來隨著世界其他國家一些稀土礦的不斷發現,中國所占比重在下降,但仍能占到全球已探知儲量的一半左右。”
何昌洪則告訴《商務周刊》,我國的稀土資源豐富,但分布過于分散,全國2/3以上的省市已發現上千處稀土礦床、礦點和礦化產地,僅稀土大省就有內蒙古、江西、四川、山東、福建、廣東等,且這些稀土礦產的原生地大都在貧困地區。出于發展當地經濟的需要,擁有稀土礦產的地區紛紛加大了礦產開發力度。他說:“‘大礦大開,小礦放開,油水快流’,這是此前各地發展稀土的一句形象寫照。”
享有“稀土之父”美譽的中國著名物理化學家徐光憲院士在“2009中國包頭稀土產業發展論壇”上致辭時也指出:“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單一高純稀土產量已占據全球90%的份額。然而,由于科技界、企業界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比較薄弱,造成本來只在上海、包頭、珠江三個國有大廠推廣的工藝技術,迅速擴展到地方和私營企業,生產能力達到12萬—15萬噸,大于全球需求10萬噸。最終造成供過于求,使我國稀土行業面臨艱難狀態。”
據統計,目前全國從事稀土礦開采、冶煉分離的企業有169家,其中中小型企業居多,部分企業的生產能力只有幾百噸甚至幾十噸。贛州市稀土礦業公司生產技術部部長姚渝州認為,正是稀土采礦技術的低門檻造成礦藏濫采濫開的現象十分嚴重,且一直難以遏制,“幾個人一起先把地表的樹砍了,一天挖幾噸礦石,再買個萃取槽,加點萃取劑,就可以提煉了”。
有研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小衛向《商務周刊》介紹,去年全球稀土總需求量在13萬噸左右(以氧化物計),預計未來幾年將以10%—15%的速度增加。而我國現在的產能已將近20萬噸,這意味著國內現有稀土冶煉分離能力已經超出市場需求近1倍。
由此造成的惡果是,產品嚴重供過于求,企業急于尋找銷路,不得不相互壓價。“稀土市場上往往是最弱的那個人在定價。”嚴純華說。
早在1998年,我國就已對稀土產品出口實施配額管理制,同時還實施“禁止、鼓勵和限制”三個區別對待的原則。禁止類針對的是稀土原材料,如礦產品、混合氯化稀土、混合碳酸稀土等原材料級產品,不允許出口;限制類如氧化物和金屬,實行出口配額管理;鼓勵類是下游稀土產品,如磁性材料、熒光粉等高附加值產品。
但是,隨著全球對稀土的需求日益擴大,以及國家不斷減少出口入冊企業數目和出口配額,部分獲得配額較多的企業為牟利而開始出現違規倒賣配額等問題。此外,一些發達國家的企業大規模在我國鎢礦、銻礦、稀土礦資源區投資設廠。目前僅內蒙古就有近10家外資稀土加工企業。他們在當地大量買入稀土原料和稀有金屬,簡單加工后便運到國外進行深加工或儲備,成功規避了我國的出口配額限制。
2006年后,中國進一步加大調控力度,并自2007年起,稀土生產計劃由國家指導性改為國家指令性。這一消息公布后,2006年稀土價格上升了1—3倍,2007年也一直維持相對高位。但總體來說,從1990年到2008年,中國稀土的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出口的平均價格卻降低到當初價格的六成左右。
何昌洪認為,稀土市場會受正常的市場規律影響,價格上漲的時候肯定都一窩蜂上,產能過大價格肯定就往下跌,“但稀土價格的走低遠不止產能過剩這么簡單”。
“外資企業得了便宜還賣乖。”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王淑玲研究員向《商務周刊》表示,國外低價進口我國的大量稀土,反過來中國又因出口價格低經常受到反傾銷調查,“將我們的軍”。
根據工信部制訂完成的《2009—2015年稀土工業發展規劃》,未來6年,中國稀土出口配額的總量將控制在3.5萬噸/年以內。初級材料仍被禁止出口,而且還將進一步進行細分管理,嚴禁出口鏑、鋱、銩、镥、釔等金屬。更為重要的是,規劃明確了工信部為中國稀土產業主要的政策制定者和監管者,其他相關部門則在工信部的統籌協調下開展行業管理工作。
實際上,相關人士對于保護稀土戰略資源的呼聲早已不絕于耳。幾年前就有專家進言建立稀土戰略儲備制度;近兩年的全國兩會上,均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呼吁對稀土資源進行戰略收儲。
地方政府也在嘗試進行收儲。據何昌洪向《商務周刊》介紹,今年1月份贛州市政府牽頭籌資約18億元,在全市啟動鎢、稀土產品收儲計劃,儲備鎢精礦及鎢加工產品1萬噸和稀土原礦及各類稀土分離產品1萬噸,儲備期限暫定從2009年1月起至2009年12月止。
“總體來說,國家對于稀土管理的政策一直在不斷完善,但是一定要加強落實,并且真正地做到各地方統一。”從1990年代就開始主管贛州稀土工業發展的何昌洪,對于這些年來稀土管理的混亂十分痛心,“監管一定要落實,不能造成老實人吃虧的劣幣驅逐良幣局面。”
稀土界的“中石油”難產
既然這么混亂,整合成幾家大企業,像中石油、中石化那樣不就OK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