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案:決不以打“法律折扣”的方式吸引外資
法制“護航”對外開放
堅持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外資,必將長期堅持,但決不能以“法律打折”來實現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尚前名 實習生戎青
從力拓毀約拒絕中鋁注資,到新一輪鐵礦石談判陷入僵局,再到力拓駐上海辦事處的4名員工因涉嫌竊取中國國家機密被拘捕。原本無關系的三件事,近期頻繁被境外媒體誤解甚至惡意解讀。
“(此事)不但妖魔化了中國商業環境和外資政策,而且對中國對外開放戰略妄加揣測,負面影響值得高度關注。”近日,國家相關部門高層人士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透露,領導層對此要求“充分認識世界經濟環境急劇變化給我國經濟發展提出的新問題新挑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創造發展條件,依靠制度和法規繼續深化對外開放。”
據其介紹,決策層目標很堅定,要求對外開放在下階段的關鍵工作之一就是,“制度更加透明,法規更加規范”,一方面用國際慣例和內外平等的法律法規處理不正當競爭(比如力拓事件)、市場壟斷、惡意避稅和侵害勞工福利等企業行為;另一方面繼續堅持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把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結合起來,穩定提高中國出口產品的市場份額。
采訪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趙晉平告訴《瞭望》新聞周刊,“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的對外開放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遇,而中國也通過對外開放成為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所以中國沒有理由來放棄這樣一個基本國策,中國今后也必將長期堅持這一基本策略。這一點,包括多次黨的代表大會報告在內的許多文件都已作了明確規定。”
因此,這位在十七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為中央領導講解的知名外貿專家表示,中國從入世以后一系列的政策調整,一個基本的方向就是逐步地建立和完善一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而且和國際規則接軌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在加強監管、強化市場規范等方面做的工作,不但不是中國在利用外資上的倒退,反而是中國在市場化建設和利用外資制度體系方面的一次完善。”
遵紀守法是底線
“力拓案總體看是一個個案,也是中國在參與國際經濟活動過程中進一步依法規范企業經營行為的體現。”商務部發言人姚堅在例行發布會上所發表的上述言論得到了受訪專家們的一致贊同。
“外資企業目前在中國市場享有的經營自由度,是很少有哪個發展中國家可以比擬的。”有專家對《瞭望》新聞周刊直言,堅持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發展,就要大量吸收外商投資。為了吸引外資,在法律和國家政策許可的范圍內,提供一些優惠政策,可以理解。
但是,他強調,如果不履行政府的法定職責,以打“法律折扣”的方式吸引外資,就會破壞社會的公平公正,損害法制的權威和尊嚴,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這樣長期下去,投資環境不僅得不到優化,反而會惡化,最終會讓那些守法經營的外商敬而遠之。
“這些問題不整治,中國市場必定形成逆向淘汰的環境:守法經營者被淘汰,違規者生存并發展。”談及力拓案,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向《瞭望》新聞周刊坦言,多年來,在保護國家經濟秘密方面,中國做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們必須努力改善自己國家的秩序,捍衛自己的正當權益和法律權威,這一點沒有任何動搖和變化。如果這是投資環境的變化,那么這毫無疑問是好的變化。”
當然,“中國是一個市場經濟歷史還比較短的國家,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我們正朝著這個方向逐步邁進。”趙晉平談到,“我相信,任何一個跨國公司,對中國按照這樣一個方向逐步完善的市場化建設應該是持歡迎態度的,因為也有利于它們長期在中國從事生產和經營活動。”
對外開放不會動搖
積極引進外資是長期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吸引了大量外資,這不僅有利于中國,也有利于外資來源公司和國家。中國吸引外資數量連續17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其重要原因是中國的法制不斷健全和完善,中國政府依法保護外國企業在華合法正當權利。”日前,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秦剛在記者會上駁斥了有關中國將可能限制外資發展的傳言。
對此,有權威專家向本刊記者表示,中國政府認為確保發展的重要途徑,就是鼓勵競爭和實現開放型經濟。因此在過去30年的開放中,中國一直積極為外資進入創造便利條件,特別是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已經有系統地廢除了許多阻礙外資公司進入國內市場的障礙。
“一些簡單的數據就可以說明問題。”趙晉平談到,除了個別年份,在30年的時間里,中國利用外資的數量始終保持較快的增長趨勢,這不僅表明中國積極引進外資的態度,也說明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后獲得了巨大的收益,并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前景非常看好。
對于“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很多,資金相對比較充裕,吸收跨國公司投資的必要性已經降低”的觀點,他表示,“這完全是一個錯誤的認識。”
按照他的理解,有三點原因決定了中國積極利用外資的政策將會長期堅持。
其一,雖然我國利用外資的規模相對比較高,但是如果拿利用外資的規模和GDP或者和我們龐大的人口資源相比較的話,還遠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國際上像美國、英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其資金通常非常充足,但這些國家長期把吸收國外投資作為帶動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因素,中國更不用說了。
其二,如果說利用外資的初期主要是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那么當前我國更加需要通過吸收跨國公司投資這種方式來引進更多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和人才。跨國公司的投資,會產生一種技術的溢出效應,這種技術的溢出效應再通過產業鏈條的延伸、人才的培養等方式,轉移到國內的相關產業。今后,中國還需要不斷地通過自主創新或者說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這種方式來建設創新型國家,跨國公司在其中的作用同樣非常重要。
其三,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結構調整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吸引一些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投資有助于促進中國的結構調整。比如,一些跨國公司在節能環保技術方面占有一定的技術高地,而這些恰恰是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支柱性、戰略性產業,通過更多地吸引此類領域的投資,加強在這些方面的合作,應該說對于中國逐步地形成一個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社會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因此,利用外資不僅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還有很大的空間,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積極利用外資的政策必定是一個長期的政策。”趙晉平強調。
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讓原本風生水起的全球化進程暫時陷入低潮。目前,國內外不少人懷疑,中國在對外開放方面會不會有所“封閉”?會不會像某些國家那樣實施貿易保護?
“回顧中國這30年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歸功于對外開放。”受訪的多位專家都抱有類似的觀點。在專家們看來,實行對外開放,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和黨的中心工作的要求制定的重大戰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國策。
“事實很清楚,危機的背景下,中國不但沒有放慢加入經濟全球化、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而且還有所加快。”在趙晉平看來,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一方面穩定外需、穩定中國企業的國際市場,另外一方面通過開放市場的方式來加強和各國之間的合作。
他舉例說,“比如說中國先后在高層的推動下派出許多大型商品采購團,奔赴美國、歐洲,這一方面促進中國企業從上述國家獲得更多的所需要的產品,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改變雙邊貿易不平衡的情況,進一步開放中國的市場,同時客觀上來說也為這些遭受金融危機沖擊國家的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空間和商業機會。”
其次,中國在加強和周邊以及其他國家在投資和其他領域的合作方面也取得了非常明顯的進展。趙晉平說,“最近中國在逐步擴大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對象的范圍,通過和東盟及其他一些主要貿易伙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投資協定來加快推進合作的進程。此外,中國還和一些貿易伙伴通過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等方式,加強了有關貿易便利化和投資便利化方面的合作。”
按照趙晉平的理解,這樣一種建立在互利共贏基礎上的合作,既為中國企業進入市場提供了機會,也為對方的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便利。
事實上,對于在危機環境中保持外部需求的重要性,中央高層早已有所闡述。胡錦濤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堅持擴大內需為主和穩定外需相結合。”溫家寶總理也指出,“我們強調擴大內需,絕不能放松出口”;“努力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這是保增長、保就業的現實需要,也是調結構、增效益的重要條件”。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不久前在其署名文章中表示,開拓國內消費市場僅靠自身循環是十分緩慢和有限的,而世界上66億人口,除我國外仍有53億人口的大市場,并且其中四成多人口的人均GDP和購買力遠超過我國,“世界進一步開放和經濟全球化進程會遇到挫折,但其大趨勢不會改變,國際貿易仍將在總體上快于世界經濟增長。我們要順應這一潮流,積極擴大國際市場份額,為民族復興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他指出,中國作為比世界所有工業化國家人口總和還多4億的大國,現在貨物貿易不到世界的9%,服務貿易不到世界的4%。“在中華民族復興過程中,我國貨物和服務貿易即使逐步升至世界的15%~20%左右,也是完全正常的。當前,國際市場的萎縮給穩定外需帶來了巨大困難,也蘊藏著極大機會。”
“因此,像中國這樣一個對外貿依存度比較高而且又需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資源的國家來說,沒有理由也沒有可能不堅持對外開放。”趙晉平說。來源: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