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產經 > 力拓員工竊取中國機密被捕 > 正文
六年來,和力拓的每一輪艱苦的討價還價,最后都成為中國鐵礦石進口價格攀升的前奏。
文|CBN記者 謝靈寧 劉翔
力拓“無間道”事件發生在這樣一個敏感時期:中國鋼鐵企業正在與力拓等世界三大鐵礦石企業進行年度價格談判。而且這場鐵礦石談判史上歷時最長的一次談判,眼看著開始陷入僵局。
在國際上,這樣的談判已經持續28年了。從1981年起,國際三大鐵礦石生產商—巴西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每年與其主要客戶商定鐵礦石的離岸價格。任何一家礦山與鋼廠達成鐵礦石買賣合同之后,其余各家談判均參照此結果。談判又被劃分為亞洲市場和歐洲市場。
2003年起,中國鋼鐵企業開始參與到亞洲鐵礦石談判中。中國企業的首任“代表”是寶鋼,成為三家全球鐵礦石需方代表的一員。談判格局是三對三:即供方—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對需方—寶鋼、日本新日鐵和歐洲鋼廠,供方與需方以交叉捉對形式談判。
這一年,中國開始被稱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但每一輪艱苦的討價還價,卻成為中國鐵礦石進口價格攀升的前奏。
2003年底,首次談判鐵礦石國際定價的寶鋼,沒有發揮實質性作用,接受了鐵礦石企業提出的條件,價格漲幅18.6%;2005年,國際鐵礦石供應價格暴漲71.5%,中國鋼鐵企業為此多付出約200億到300億元人民幣的進口成本;2006年,歷經7個月達成的最終協議是鐵礦石漲價19%,高于當年的市場預期,使中國進口鐵礦石成本增加了70億到80億元人民幣;到了2007年,中國鋼鐵企業終于在談判中獲得突破,首次取得了首發定價權。當年12月22日,代表供方的寶鋼與代表需方的巴西淡水河谷達成鐵礦石價格上漲9.5%的協議。
不過,在隨后一年中,鐵礦石定價開始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定價機制。2008年2月18日,新日鐵及其合作伙伴韓國浦項制鐵(Posco),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達成了針對不同品種的價格協議,改變了以往“同品種同漲幅”的慣例。
力拓也在同一年表示,不會在與中國鋼鐵企業的談判中“跟隨”首發價格,而是將對出售給亞洲鋼鐵制造商的鐵礦石征收超額運費。
從這一年開始,力拓、必和必拓通過以天然氣爆炸、礦山或碼頭發生事故影響生產和運輸等為由,宣布減少合同礦供應量,投入更多的鐵礦石到現貨市場銷售,以求進一步對已經成為定價體制的“鐵礦石指數定價”施加影響,改變業已形成的鐵礦石的定價體制。同時必和必拓也積極推進兩拓合并。
中國鋁業的收購意圖進一步刺激了力拓、澳大利亞政府對于中國大宗商品市場的敏感神經。2009年2月,對于中鋁開創性、同時也存在巨大爭議的195億美元交易的不同態度,甚至引發了力拓內部的人事變動,新上任不久的集團董事長吉姆?棱(Jim Leng)辭職走人。
與必和必拓的多元產品結構—包括石油、銅、鐵礦石等—相比,力拓鐵礦石是它收入的主要來源。作為澳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鐵礦石生產企業,力拓擁有110億噸鐵礦石儲量。到2007年,公司50%以上的礦石產量銷往中國,30%以上出口給日本,只有5%的礦石產量被運往歐洲。
按照這家公司2008年年報統計,該公司全年在華銷售收入為108億美元,占其全球銷售總額接近19%。對于這樣的市場,力拓顯然無法割舍,同時卻也情感復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