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8年高速增長為何戛然而止?
采訪|本刊記者 嚴睿 宋清華/文|本刊記者 宋清華
金風科技(002202. S Z)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位于大西北,卻可以打敗諸多國際巨頭實施跨國大收購,并一躍登上國際舞臺;上市之后迅速攀升至146元的股價遭受諸多質疑,卻仍然吸引著眾多投資者。
但遺憾的是,2008年連續8年的高速增長戛然而止,金風科技在國內風電市場的占有率由2007年的25%下滑了7個百分點,多年的龍頭地位被華銳風電以22%的市場占有率替代。
伴隨而來的還有對公司未來增長能力的質疑:6月1日到5日,金風科技董事長、總裁等7名高管密集減持所持公司股份,合計賣出1813.91萬股,總計套現金額達6.06億元。此消息一出,眾多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金風科技高管不看好公司發展。
武鋼的回應是,這次完全是誤解,“減持是股票市場很正常的一個現象,而且我們的減持量比規定允許減持量要少的多。”
對于2008年的表現,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不僅沒有耿耿于懷,相反,這讓他松了一口氣。
在8年的高速成長中武鋼滿是沉重,在股價飆至146元時,擁有2100萬股的武鋼卻少有喜悅。他有自己的道理。一個成熟的企業需要經歷市場的洗禮,需要經歷衰敗的陣痛,“企業有過上上下下的經歷,領導者、員工有過這樣的心態,再用自己的雙手把企業從逆境中挽回,才可以讓企業獲得重生。”
尤其是在投資已經失去理性的風電行業。武鋼每次在公開媒體都會勸大家穩一下,“你要知道這是制造業,它的合理利潤率是多少,它的產品生命周期是多久。”
武鋼似乎不再關注金風第一還是第二,他思考的是金風科技如何能夠持續發展。金風科技已經在調整自己的戰略:涉足服務公司、制造公司,收購了海外技術公司,還開始了下游的電廠建設。
跌落的龍頭
“這樣滑一滑,不是第一了,是第二,成了一件好事。”
金風科技是國內最早的一家風電制造企業,1998年成立時的注冊資本僅為300萬人民幣。當時公司主要是通過購買國外先進風電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再組織專業化協作生產,以此實現大型風電機組的國產化生產。
憑借20年的發展,金風科技成為國內最大的風力發電機組整機制造商,其主要產品大型并網型風力發電機組設備,是關鍵設備。期間,金風科技從一家單純風機制造商轉型為一家業務包括技術轉讓、賣風電場以及提供服務的復合型企業。
這其中的意義不僅是金風科技的成長,諸多業內人士稱這是中國風電行業一大進步。
作為國內風電行業龍頭,上市之前的光鮮數據吸引了大量VC、PE的眼球。2000至2006年金風科技每年都實現收入和凈利潤翻番,國內當時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的風電機組產品,80%以上都是由金風科技通過專業化協作生產的。金風科技風力發電機組產品在2006年全球新增風電裝機市場占有率為2.8%,全球排名第十。
讓金風科技登上巔峰的是上市,這一點武鋼也不否認。
2007年12月26日,金風科技在深交所掛牌上市,網下、網上配售中超額認購倍數均超過200倍。由于開盤價較招股價的漲幅遠遠超過50%,金風開盤即被停牌15分鐘。重新開盤后的15分鐘內,成交金額超過11億元、換手率近21%、最高成交價達146元。
登陸中小板市場后,集新能源、高成長、高科技、超小盤等眾多因素于一身的金風科技,成為各路資金瘋狂追逐的對象。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財富匯集,公司市值超過700億元(僅次于蘇寧居中小板第二位),30人創業團隊中的28人身價過億。
錦上添花的是,在之后的幾個月內金風科技打敗國際各大投行收購德國VENSYS能源股份公司,一舉成為國際舞臺的風電領袖。
膨脹的情緒不可避免,這是武鋼所擔憂的。
2008年,這種擔憂很快變成了現實,自2000年來金風科技增長速度第一次跌落100%。
“這樣滑一滑,不是第一了,是第二,是一件好事。”武鋼看到了這對公司的改變,因為他從公司上上下下的氣氛中捕捉到的是金風科技發展新階段的契機。
用武鋼的話說,企業不同的階段追求不一樣,現在的金風科技不應像“少年”時執著于增長速度。經歷過持續的高速增長,武鋼認為未來要做的是風險控制,是可持續發展,是搭建一個合理的人力資源結構。
“瘋”電亂戰
2009年會是風電行業的轉折年,整個行業已經到了擠出泡沫的階段。
之所以龍頭地位不保,并不是金風科技發展停滯的原因。
雖然2008年金風科技依然保持了70%以上的增長速度,但金風科技的市場占有率卻下降了7個百分點,降到18%。與之對應的是華銳風電市場份額增加到22%,東方電氣也以17%的市場占有率緊逼其后。
在風電行業,前三甲的競爭局勢無法詮釋整個行業全局。武鋼所說的血淋淋的競爭遠不止于此。
一個數據可以為證:全世界風機制造商只有10幾家,中國卻有70多家,而且還不斷有人準備進入。中國風能協會副會長施鵬飛直言:“風電行業已經過熱。”
武鋼不愿看到的“熱鬧”景象,卻正是金風科技上市熱捧所催生的。繼無錫尚德催熱光伏太陽能行業后,金風科技的上市很快催熱了風電行業。
實際上,2007年中國的風電設備生產商只有30多家,其余的40多家幾乎是在金風上市后的一年時間誕生。因風而熱的上市公司洶涌而起:甘肅的長城電工幾欲引進戰略投資者發展風電電機業務;鑫茂科技因生產風電風葉片,被QFII重倉持有;與金風科技有業務關系的匯通集團,在金風科技上市后也受到資金追捧。
這樣一擁而上無疑造成了風電行業的亂局。武鋼很快認識到這個行業將要面臨的是產能過剩,“未來中國的風電市場也就是每年1000萬千瓦,2007年像金風科技一家的產能已經達到300萬千瓦,行業前三名加起來就可以達到這個數字。”
據武鋼分析,行業的前五名就占據了整個市場份額80%以上,剩余的70來家在追逐10%多一點的市場份額,這樣的競爭可想而知。
風能行業的觀察人士早就預言,2009年會是風電行業的轉折年,整個行業已經到了擠出泡沫的階段。這一點得到了武鋼的認同,他甚至認為現在應該進入到行業洗牌的過程。而施鵬飛對于行業的觀察是,如果按照目前的這個狀態發展,風能制造領域將會出現停產、停工以至倒閉的情況。他甚至認為這個行業將會淘汰60余家風機制造商,保留10家是一個合適的規模。
值得一提的是,施鵬飛認為金風科技會是洗牌的受益者,甚至不排除整合其他企業。洗牌似乎是這個行業健康發展必須經受的洗禮。
“啞鈴”模式
一夜成名之后國內冒出的大量風機整機廠,幾乎無一例外的是模仿了金風科技的模式。
即使沒有瘋狂投資、產能過剩,武鋼所在的風電行業也不會是一片坦途。
首先是商業模式。在風電行業,根據有無零部件制造業務可將風機制造商分為縱向一體化和專業化協作兩種模式,金風科技屬于后者。
金風科技一夜成名之后國內冒出的大量風機整機廠,幾乎無一例外的是模仿了金風科技的模式。但目前中國沒有一家風機制造商有能力選擇縱向一體化模式。
對商業模式的質疑衍生的是對核心技術的質疑。在風電領域最為核心的零部件——軸承,國內根本沒有一家風機制造商可以自主生產。
武鋼不否認金風科技至今組裝一臺整機仍需要有一部分部件的進口。風電機組軸承主要包括主軸軸承、發電機軸承、偏航軸承、變槳軸承以及變速箱軸承,其中主軸軸承和變槳軸承技術難度較大,世界上最專業的軸承生產商也就只有德國FAG、瑞典SKF等幾家。
如果一定要說中國在軸承的生產領域缺少核心競爭力,這是中國重工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問題,而不是風電行業領域的問題。
缺乏獨領風騷的核心技術,金風科技又如何建立在行業中的優勢呢?武鋼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思路。
專業化協作已經成為中國風機制造商的主要生存模式,但是金風科技與諸多后來模仿者相比已有不同,用武鋼的話說,“金風科技走的路是啞鈴型”——一端重視設計制造,一端重視市場和服務。而對于一些重要技術部件的制造,武鋼認為這不是問題的核心,“在全球化的時代,你完全可以找到更專業的廠家來協助你。”
金風科技重視設計制造,從斥資4億收購德國設計公司就可窺見一斑。實際上,即使不考慮國際收購,金風科技的專業化設計人員在國內也是領先的,作為國內最早的風電企業,金風科技的核心技術人員在行業生產制造領域有著15年摸爬滾打的經驗,這是其他后來者不可比擬的。
實際上,金風科技已經超越了所謂的專業化協作模式,金風科技有自己的服務公司,有自己的制造公司,還收購了國際技術公司,而且金風科技的自信還源于行業的底蘊,“與其他公司不同的是,我們做客戶出身,在整個行業又接觸了不同的環節,因此我們對整個產業鏈里的價值點有很深的感悟。”
追趕捷徑
包括金風科技在內的整個中國風電行業,在決定企業持續發展的細節方面中國企業還沒有太多競爭力。
對于企業的長遠規劃,武鋼的說法是“立足于本國,著眼于國際化”。
金風科技最早的國際合作可以追溯到世紀之初,它的大量技術資源來源于德國VENSYS能源股份公司。經過5年多的合作,2008年4月金風科技邁出了更大的一步:斥資4124萬歐元收購德國VENSYS能源股份公司70%的股權。這一舉動是在金風科技剛剛上市不足百天。
大背景不得不考慮,在風電熱潮席卷中國的同時,印度、美國風電市場同樣保持高速增長,這樣的結果是全球風電設備制造資源供不應求。風電行業的高速增長使大量公司涌入風電制造行業,風電設計技術公司逐漸成為市場稀缺資源。
金風科技在這個背景之下的并購行動得到了業界的認可。在廣發證券研究所劉智看來,此舉存在必然性:荷蘭、德國擁有60%以上的風電設備生產能力及研發力量,參與國際化競爭才是中國風電企業做大做強的根本。
金風科技得到的實惠武鋼最清楚。站在整個制造業的高度講,中國制造與歐美的差距是無法忽視的,用武鋼的話說,“中國人闖勁比較猛,整個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背景是一直在追趕。”
追趕之后呢?包括金風科技在內的整個中國風電行業,在決定企業持續發展的細節方面中國企業還沒有太多競爭力。因此,并購就成了一個追趕的捷徑,“收購一個德國制造業的公司,我們能夠從它的背景上得到很好的東西。”
問及金風科技國際化的下一步,武鋼沒有否認有新的打算,“有很多的策劃,但是不太方便說。”看一下金風科技的人才引進,似乎可以窺見更多的跡象:G E基層設施集團前中國區首席財務官余丹柯任其首席財務官,負責金風科技的戰略財務管理;在摩托羅拉電子有限公司任職超過28年、擔任摩托羅拉電子有限公司亞太地區人力資源部總監裴一沙(Zuber Isa)不久將加盟金風科技,繼續擔任人力資源總監一職;華為前副總裁李玉琢以執行副總裁的身份加入金風科技,協助總裁負責公司全面運營及管理,并協助管理總裁主管系統工作。
對話武鋼
風電行業風險很大
《英才》:你曾經講,中國的風電行業發展要看政府政策?
武鋼:風電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受政府的影響至少大于50%。現在推動中國風電產業高速發展的最大動力就是國家特許權。國外也用過這樣的方法,但僅僅是在產業發展的初期,后來就完全市場化了。國家現在強調產業布局的調整,而風電產業有很多優勢。高科技、制造業、可再生能源,這幾個很關鍵的要素比較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再加上一些傳統的行業面臨變革,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大家就不約而同都朝這個方向走,結果形成了過熱現象。
現在發改委實際上也在思考、研究如何讓這個行業更健康的發展,一方面可以推動產業的發展,另外一方面也要控制這個行業不要過熱。
《英才》:你如何看待這樣一個亂局,這么多企業進入這個行業?
武鋼:這個行業一旦過熱就會有嚴重的負面影響。現在大家都看到了這個行業的正面影響,但是沒有認識到如果這個行業過于快速的發展,肯定會有很多問題來不及消化處理。很多人認為過去做過某種工業的產品,就完全有能力做風機制造,實際上他忽略了風電行業很多特殊的不確定性,沒有注意到其實風電還是風險很大的行業。
《英才》:那么風電行業的盲目發展會遇到哪些風險?
武鋼:風電的健康穩定發展,需要行業一些基本的規范,和本地工業的基礎。風機對制造業的要求相對來說比其他行業要高一些,它的可靠性,它的精確度,要求都比較高。風機需要經受不同的氣候環境、在不同的風況和溫度下運行20年,小小的車輪重量分布不均都會讓汽車跳動,重達幾十噸的機組在上百米的高空如果失去平衡后果不堪設想。所以這個行業的快速發展也會促進工業制造的發展,但是這中間要有一個匹配,如果中國制造工業達不到與之相符的一定水平,兩者沒有達到一個很好的匹配階段,風險就會很大。
《英才》:風電行業在整個能源產業占什么樣的地位?
武鋼:風電行業發展的空間還很大,因為它目前占電網的比例依然很小。全球定的指標基本上是12%,局部地區已經能夠達到20% -30%,中國的發展情況還差得多,去年才1000多萬千瓦,而總裝機量達到8億千瓦。
《英才》:那么制約這個行業發展的是什么?
武鋼:現在主要制約這個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是電網送出問題。因為中國的風電發展是規模化的,大多集中在一些邊遠的地方,不像西方完全是分散的,不存在這樣的難題。如果電網和風電的發展不匹配,這就會帶來一些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