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利轉型初見成效的時候,他為什么變得嚴肅而易怒?
采訪 | 本刊記者 劉建強 馬吉英
文 | 本刊記者 劉建強
攝影 | 史小兵
這個曾經孤注一擲的民營造車者,開始把他的公司稱作“真正的國際水平的汽車公司”。“雖然規模還不是很大。”他認真地說。
這是2009年4月22日,我們在北京見到了李書福。他比約定時間晚到了一個多小時。這時候,吉利的三大產品系列(全球鷹、帝豪、上海英倫)22款新車還在上海車展繼續收獲贊美和批評,包括那輛被稱作“小勞斯萊斯”的豪華轎車GE。
如果事前未曾見到過李書福發怒(不是3月22日,針對記者逼問吉利資金來源那次),你一定會對他的嚴重遲到耿耿于懷。但是現在,盡管采訪時間已經大大不夠,我們還是感到慶幸。
自從十幾年前開始制造汽車,李一直是一個飽受嘲笑和蔑視的自我預言家。奇跡般地,他進入了這個一度禁止民企染指的行業,他的汽車夢想漸漸實現。他對質疑和嘲諷置若罔聞。很多時候,他會附和著加入到針對自己的無論善意還是惡意的玩笑中,仿佛大家在談論的是另外一個可笑的家伙。
12年后,他說:我們已經是一個真正的國際水平的汽車公司。他一點兒都不是在開玩笑,而且,看上去,他也不再會允許聽眾就此嘻嘻哈哈。
這是一個顯著的變化。他似乎厭倦了敷衍和遷就。
2009年3月末,在吉利集團收購沃爾沃(Volvo)的傳聞中,李書福出現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簽署了全資收購當地自動變速箱生產商DSI((Drive-train Systems International)的合約。這是吉利2006年成為英國錳銅控股公司最大股東后的又一次跨國并購。這一行動成為李書福“國際水平”的主要論據。
此前數天,李約請眾多媒體參觀吉利集團。隨后的記者見面會上,一位執著的記者對吉利在全國擴張建立八大生產基地的資金來源刨根問底。他點燃了李書福的怒火。“前面已經有記者問過了,”李對《中國企業家》回憶說,“我就講滾動發展,本身也是資金緊張,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他說不要說這些外交辭令了,你就講講具體一共花了多少錢,哪里來的。我一聽他好像要故意找事一樣,就不開心了。”
“媒體不是法院,不是檢察院,也不是公安局,”李書福對那位記者喊道,“媒體沒有權力調查我們。我為什么要跟你講清楚?”
即將奔赴澳大利亞簽約的李書福沒想到內心的喜悅會轉化為憤怒。他的情緒顯然失控。他向記者道了歉。李的失控表現出的很可能是有恃無恐而非對待資金問題的外強中干。他只是不再有化解可能的敵意的耐性。
那時候,李書福想必已經知道工信部將于4月15日召開“吉利汽車發展經驗座談會”。由一個不準出生的人成為主管部門的座上賓,李增加的不只是信心。
苗圩和李書福并肩而坐。面對著播放吉利宣傳片的大屏幕,他們看上去都全神貫注。苗左手握著右手放在桌上。李的雙手不停地玩弄一支鉛筆。五六分鐘后,李指著屏幕側頭向苗低語。兩人微笑。
在成為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之前,苗圩曾擔任過6年(1999—2005)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那期間,吉利從無到有,浸滿李書福的血淚。苗圩對吉利堅持自主創新、自主品牌給予了高度評價,把吉利的“先進的發動機、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動變速箱、獨創的BMBS(防爆胎技術)”稱為“中國汽車工業最大的財富”。吉利自2007年下半年開始的戰略轉型也得到了苗圩的極力稱贊。傾聽苗講話的過程中,李書福雙唇緊抿,眉毛時而夸張地一挑。
“這怎么荒謬呢?”4月22日,李書福反問記者,“這是個認識的過程啊,怎么不好?我們的努力得到了認可,我們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到來嗎?”
預定座談會后的采訪取消了。在不厭其煩地回答完顯然準備不足的某電視臺記者的問題后,李書福答應讓早已布置好燈光的一位雜志攝影師拍照。他按要求坐下來,并沒有中斷對這一行為的抱怨。那位攝影師飛快地按動幾下快門后,請求“李總”換個姿勢把腿稍微分開些。“李總”臉色大變,指著他說:“我給你兩分鐘時間。”李高估了自己的忍耐力,他幾乎在說話的同時已經站起來大步向外走去。“不要再弄這個(拍照),”他頭也不回地邊走邊說,“你給他們道個歉。”他吩咐緊跟其后的吉利集團副總裁王自亮說。
我們的攝影師也早搭好了場景和設備,不幸的是,李根本就沒給他拍攝的機會。作為道歉,王自亮承諾4月22日給我們一個半小時采訪時間。如你所知,李書福又沒有做到。
“李書福這幾年給人的感覺沒有以前那么有趣了,”與李較為熟悉的財經作家吳曉波對《中國企業家》說,“他變得越來越嚴肅了。他以前很草根的。”
吳與李書福最近一次見面是在今年初由吳主持的一個論壇上。吳回憶說,當時有人又提起李書福當年“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加一個沙發”的說法,李當即表現得很憤怒。類似的場景更早出現在2008年底第七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李書福參加了由零點公司董事長袁岳主持的一個分論壇。作為主持人,袁無疑是想活躍一下氣氛。他順口(或許是精心設計)說出了“輪子和沙發”。李書福的態度讓大家感到尷尬。他借故離開了論壇。
“四個輪子一個沙發,我沒有講錯,汽車模塊化制造以后就是這個樣。”回顧往事,李對《中國企業家》說,“大家(總提這個)好像我不懂一樣。他們外行,不是我外行。”
他不再自嘲。這意味著某些玩笑已經不能再開。
“你越來越像個企業家了。”吳曉波曾對李書福說。
吳認為,李書福現在看上去很不輕松,這一變化或許來自于吉利規模越來越大。李有了畏懼心理。吉利集團副總裁趙福全的看法是:“董事長也在進步,對市場的理解、行業的理解等等。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現在倒不是說怕到什么程度,可能是更科學地面對造車的過程。這并不是說他就害怕了。”這可以用來解釋李書福與以前迥異的暴躁易怒嗎?
“我們現在不一樣,已經登上一個新臺階了。”李對《中國企業家》說。2007年5月,李書福開始推動吉利向中高端轉型。他似乎想用讓人眼花繚亂的多品牌遮蓋吉利的出身。兩年后,他宣稱轉型成功,苗圩希望中國企業能從吉利學習到抵抗金融危機的經驗。吉利2008年的年報顯示利潤較上年增長了近兩倍。
這應該是春風得意的時刻。李承認曾經找不到方向,拼價格讓吉利“面臨懸崖峭壁”。“我們甚至還想造1萬多塊錢的車。”他說。為什么他的憤怒頻發于看似成功的今天,而不是奔走呼告、迷茫無助的歲月?
“人的性格很復雜,”吳曉波接著分析另外的可能性,“外表很Open(開放)的一個人,內心可能很封閉很自卑。像李書福,他的性格有一些憂郁的成分在里面,他慢慢會變得比較沉默什么的。”
“你有自卑的時候嗎?”
“有的,人怎么會沒有自卑呢?”
“什么時候?”
“讓我想一想……比方說,在學識方面,跟那些學術大師,大文人、大畫家、大知識分子相比。”
李書福喜歡寫詩(更準確地說是歌詞)、書法、繪畫。經商生涯的過早開始或許耽擱了他的藝術才華的釋放。這樣的人,大多內心敏感、狂傲,又對自己充滿懷疑。“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愿意選更自由的職業,記者、律師、詩人、作家、畫家、歌唱家。”很遺憾,他成了商人,對汽車這一曾經在中國被神話的產業懷抱夢想。不被允許,不被相信,李內心的壓抑和憤怒難以宣泄,化成了早年間多首自勵的詩。“寫詩,是(情緒)到了極點的時候,極度興奮極度悲傷才會寫。”他承認自己不止一次哭過,比如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奧巴馬上臺跟我有什么關系啊?但是我也流眼淚了,因為我覺得他不容易。我們有這個經歷的人,都明白,要做一件事情有多么艱辛。這個跟個人郁悶都是緊密聯系的。”
現在,他關于吉利汽車的預言不斷得到驗證,又意外地被樹立為“自主品牌”的典型。他還有顧忌,但已經沒有埋頭前進時那么多。吉利向中高端轉型,李書福豈能依然任人擺布。能用揚眉吐氣來形容這個一度被視為“汽車瘋子”的企業家嗎?
李書福還保持著他的幽默感。他早年寫過一首詩,叫做《力量》,已為人熟知。“力量在風中回蕩,奇跡在藍天下閃光”。這本是他初入汽車業時用來激勵員工的話,后來用作了《力量》的開頭。“到現在為止我非常辛苦,”李對我們說,“前天晚上在上海跟苗圩、胡茂元吃飯,之后馬上往機場趕,飛機晚點,到北京住下來已經深夜四點了。第二天七點又起來,因為八點要開會。我想今天上午睡睡覺吧,又打電話來說你們要采訪。晚上還要去上海。中國的企業家,我認為是沒有什么意思的。沒踏上這條路的,我勸大家別搞了,人會少活很多年吶。本來好好的,可以慢慢吃飯慢慢睡覺,可以打打太極拳,何苦要搞得那么緊張?把自己折騰成這個樣子干什么呢?這個是以前沒有想到的,我以為力量在風中回蕩,讓它回蕩就可以了。”
在去上海之前,李書福還參加了“中國綠色公司年會”。郭廣昌等人發言后,輪到了李書福。他小聲向主持人打聽,綠色公司是怎么回事。認為他沒有考慮到這么做的效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他嚴肅地在觀眾的大笑聲中談起了吉利汽車的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