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產經 > 中國大豆產業對外反擊戰 > 正文
大豆產業 困局待解(經濟聚焦)
本報記者 吳齊強
進口轉基因大豆沖擊國內市場,國產、進口大豆每噸600元左右的差價,不僅使本地大豆毫無競爭力,更累及以加工本地大豆為主的油脂行業陷入生存危機。
大豆產業困局,如何破解?
記者行程數千公里,深入黑龍江大豆主產區走訪調查,深切地感受到眾多農戶、企業、糧食部門、政府官員因為一粒小小的大豆而引發的一連串無奈。
農戶賣豆難,收儲壓力大,企業停產
大豆產業鏈條運轉不暢
“家里還有1萬多斤大豆,賣,還是不賣?真讓人頭疼呢!”位于三江平原的樺南縣明義鄉共和村的豆農馮學軍正在發愁,賣吧,價格低,心有不甘,不賣吧,天氣回暖,沒地存放,好多豆霉變了,春耕用的種子、化肥也要花錢置備了。在大豆原產地黑龍江,像馮學軍一樣鬧心的不僅是黑河的農民,1000多萬豆農都有同樣的感受。
其實在2008—2009年度,國家對大豆實行了最低收購價政策,國儲大豆實行每斤1.85元的收購價,旨在確保農民增產增收,但在政策具體實施過程中,卻出現了諸多問題。
齊齊哈爾市大豆協會會長陳彥貴告訴記者,國儲保護價收購的利益農民沒有完全享受到。因為國儲收購要求達到3等糧以上標準,純糧率必須達到91%以上,此外對水分、雜質也都有明確要求。以齊齊哈爾當地為例,許多農民種植出來的大豆都不符合這樣的要求,而農民既沒有檢測能力,也沒有篩選去雜的加工能力,他們不太敢貿然往國儲庫送。
不僅農民,承擔此次國家臨時收儲計劃實施的中儲糧黑龍江公司也感到十分為難。“壓力太大,力不從心,有點兒頂不住了。”該公司總經理任振民對記者說。據他介紹,由于大豆國儲價格和市場價格之間的巨大差距使得其他收購主體沒有入市。僅前一段時間,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的800個員工就要完成900萬噸的糧食收購,400萬噸的儲備能力同樣遭遇挑戰,更不用說一再追加的任務,讓他們已經有些力所不能及了。
國家需要市場穩定,農民要增收,國儲是蓄水池,企業是橋梁紐帶,國儲只收不消化肯定是不行的,產業鏈條必須運作起來。但是黑龍江油廠收購國產大豆的意愿不高,在廉價進口大豆的沖擊下,油廠收購、加工國產大豆越多,虧損越多。全黑龍江的油脂加工企業有98%以上都選擇了停產。
曾主要以加工本土大豆而被關注的黑龍江九三糧油工業集團董事長田仁禮告訴記者,黑龍江的4家廠只有一家在生產,量非常少。往年僅九三糧油一家就能消耗掉250多萬噸國產大豆,但現在他們不得不減產。理由很簡單,由于國儲計劃的收購價,使得省內豆農只認同1.85元/斤的收購價,而進口豆到港完稅價格為1.55元/斤,比國儲價格便宜0.30元/斤,每噸的價差達到了600元。
賣不出豆,對農民的影響非常大。對市場預期的不明朗,更導致種植意愿下降,龍鎮農場副場長李廣輝說,據估計,黑龍江農戶手中有200多萬噸大豆無法被國家收儲,今年的大豆種植面積鐵定要下調,準備從去年20萬畝調整為15萬畝,一些專家分析,整個黑龍江的種植面積下調比例大致如此。
喪失大豆的定價權
進口轉基因大豆沖擊國產大豆
為何會造成這種局面?
業內人士分析說,大豆市場實際上受到了國外操控,中國已喪失了大豆的定價權。“國際大豆市場供不應求,但中國豆農獲利不多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定價話語權。國內的大豆價格是跟著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走的,根本沒有任何競爭優勢。”一位壓榨企業的老總分析道。
在這種情形下,許多大豆專家呼吁“讓開大路,發展兩廂”,即油料市場讓給國外的轉基因大豆,國產大豆則主打非轉基因牌。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認同這一思路,有觀點認為,大豆的產業鏈很長,不僅僅關涉到豆油和豆制品,大豆壓榨后的豆粕還關涉到下游的畜牧業、飼料工業等。必須加大對國產大豆的扶植力度,以免受制于人。
黑龍江省大豆協會提供數據表明,受國際金融危機及經濟變化大環境影響,國際大豆價格一路走低,目前進口大豆到我國大連港的港口價已低至每噸3100元左右,折合每公斤3.1元;而黑龍江省大豆的市場價在國儲大豆的帶動下一直在每公斤3.7元左右徘徊。國產、進口大豆每噸600元左右的差價,不僅使該省大豆在國內原料市場上毫無競爭力可言,還直接累及以加工當地大豆為主的省內油脂行業,因原料成本的飆升而陷入生存危機。
在價格的比拼中,國產豆油失去價格優勢的同時,也輸掉了市場。目前,進口大豆壓榨的豆油和豆粕已經占據了黑龍江80%的市場份額。有數據顯示,豆油價格連續上漲,國內大豆加工企業大批倒閉,至今中國70%油脂加工廠是外資或合資企業,80%大豆壓榨能力為跨國糧食企業控制。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不僅是中國的大豆加工企業,其他農產品加工企業也應該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加強風險管理,合理利用期貨市場規避風險,避免大豆產業的悲劇重演。有專家擔心,大豆悲劇會在其他糧食作物上重演。外資一旦控制糧食領域,必然操縱糧價,買單的是13億國內消費者。
然而以益海嘉里為代表的外商企業對于跨國資本正在威脅中國糧食安全的觀點并不認同,益海嘉里北京管理中心期貨業務部經理張鵬說,中國要想保證糧食安全,很關鍵的一點是在公平的價格下鼓勵農民繼續種植糧食。還要開發高價值的下游產品,以保證糧食和油料都被充分利用。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全部種植非轉基因大豆的國家,這是難得的資源性產品,一定要充分發揮非轉基因的優勢,積極拓展國產豆在食品加工領域的使用。
幫助農民規避自然和市場風險
農民增收光靠補貼還不行
記者通過對黑龍江省克山縣西河鎮和平村農民種植大豆的成本和收益的對比分析,發現在現有科技水平和自然條件下,如果單產不發生突然變化,農資價格和農產品價格是決定農民收入的主要因素。然而目前,農民對這兩個變量都缺乏足夠的信息和控制,農民的收入是被動的,更多取決于政府補貼和政策扶持力度。農產品市場稍有波動,國家對農民的減免直補政策就可能被市場吃掉!所以,如果不制定一系列配套的產業政策措施,僅采用補貼的辦法很難保證農民穩定地增產增收,必須加大農業投入、加強農業科技,解決農業的自然風險,同時,創新思路,解決農產品的市場風險問題。
現在,大豆及其產品已經全部進入期貨市場,國外主要大豆生產國的農民和國內外貿易商及加工企業都是通過期貨市場來發現價格、引導生產、規避市場風險的。而我國對農產品期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農產品期貨市場發現價格和規避風險的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農民生產出大豆,能否銷得出銷得好完全是在盲目狀態下進行的。所以,大豆一年多一年少,價格一年高一年低,國內的加工企業也是饑一天飽一天。
一位多年從事期貨交易的研究人員表示,保護國內大豆產業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我國大豆產業鏈條的各環節比較分散,組織化程度低,阻礙期貨市場功能的發揮。大豆產業協會可使更多的豆農和相關企業組織起來利用期貨市場,提高農民收益,保護大豆產業。
而從更長遠來看,田仁禮認為,農業有兩個風險,一是自然風險,二是市場風險,如果兩個風險都可規避,農民的增產增收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兩條腿走路更穩當。解決自然風險就需要國家拿出一些錢來設立農業保險公司,加大農業風險理賠力度,讓農民沒有天災之憂;解決市場風險需要國家建立一個由糧食管理部門管控的糧油市場調控基金,利用期貨市場,超前引導農民先賣后種,先賣后養,解決農產品的市場風險問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