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嘉誠到張松橋:房地產業到了“清倉”時刻?
一家之言
所謂“清倉”并非最優選擇,中國房地產也遠未到“清倉”時刻,倒是房地產要踏實轉型來提升自身競爭力已是刻不容緩。
5月1日晚間,中渝置地發布公告稱,公司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以11.35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01億)現金買下英國倫敦金融城最高樓利德賀大樓全部股權。作為曾經的重慶首富,張松橋一直跟隨李嘉誠的步伐,甚至做得更為徹底,據其2016年報顯示,目前中渝置地在中國內地已經“一寸不留,全部賣完了?!币蚨?,此次報道紛紛將張松橋稱為“重慶李嘉誠”。
綜合目前公開資料,張松橋不過是“清倉內地項目和土地”,又到英國倫敦買了一棟摩天大樓而已,然而,將這一舉動置于當前金融收緊、樓市調控政策不斷加碼等背景疊加之下,我們不禁要問,房地產業到了“清倉”時刻嗎?
引發中渝置地“清倉”的根本原因,在其年報中寫得很清楚:約于兩年前已預見中國二線城市物業市場的不明朗情況及風險,以及中國經濟疲弱的趨勢,便決定重整其業務策略,帶領公司發展跨越中國地域。
就像對李嘉誠更早的內地地產拋售之舉是否明智的議論一樣,中渝置地從2015年開始的內地出售物業計劃,畢竟錯過了去年一波“暴漲”獲利的機會,其“重整業務策略”行為是否能讓張松橋獲得“李嘉誠”美譽更是見仁見智。
不過,“中國經濟疲軟”的判斷倒更多只是說辭。國內房地產是一個“政策市”,在經濟疲軟的時候因為貨幣寬松等,獲得了“暴漲”機會。而當前經濟回穩,加之房貸收緊等嚴厲調控政策,房地產業則反而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
客觀地說,中渝置地認為“風險”并非空穴來風。周小川等人前不久對房地產調控使用了“防止房地產泡沫”字樣,這與之前“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這表明我國房地產在局部地區可能或已出現泡沫的情況。正因風險暗藏,中央從去年開始強化“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的指導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開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快形成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
這些都表明,“房地產市場穩健發展”仍是我國當前大方向,一系列“限”字政策是為了更健康穩健的房地產市場,而不是遏制房地產市場發展,以去杠桿為特征的金融風險防控,也是基于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說到底,房地產無論是商業或是住宅,都離不開人口規模,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加上“偏好于購房”等特點,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房地產市場。嚴格來說,以前不叫做房地產市場,而是“種房子”,只要憑膽量、甚至是不正當的官商關系,瘋狂拍買到建房土地,傻子都能蓋房子賺錢。顯然,這樣的“投機市場”已經過去了,今后的房地產必然進入品牌、品質、融資能力、市場判斷等一系列復雜的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博弈階段。
應該說,相比歐美成熟的房地產市場而言,這個發展空間還很大,某種意義上,中國房地產將進入綠色、智能、宜居等“智”造階段,而不是以前的“制”造。換言之,中國房地產業遠沒有到“清倉”時刻,而是“大浪淘沙留是金”的階段,轉型升級后依然空間巨大。
此外,房地產業不僅僅是蓋房子等鋼筋水泥產業,更是一個上下游產業鏈很長的服務業,比如物業管理、社區醫療及健康、社區教育等等。而我國大型房地產如碧桂園等,都已經在教育、醫療等領域進行拓展,并找到新的奶酪。這些圍繞社區發展的產業,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增長潛力最大、最為持久的產業,房地產進入有著先天優勢。同時,我國還是全球最大的存量房交易即二手房市場,這也是萬科等重金入股鏈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實際上,所謂中渝置地“清倉內地項目”并非出于英鎊、物業增值等“投機因素”,而是在于其自身經營能力的提升。英國房地產市場比中國更嚴峻,今年3月英國平均房價兩年來首次小幅下跌;倫敦成交價格下降,倫敦價格指數跌至2009年2月以來最低水平,這意味著3月代理商數據中成交價格下降;樓市平均租金六年來首次下降。
如此來看,所謂“清倉”行為并非最優選擇,中國房地產也遠未到“清倉”時刻,倒是房地產要拋棄固有的“炒房炒地”思維,踏實轉型升級來提升自身競爭能力已是刻不容緩。
□盤和林(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博士后)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陳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