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山西省最大民營鋼廠光環的海鑫集團,又一次站到“新聞頭條”的位置。這次引發輿論關注,不是因為它的停產重整,也不是它的驚人負債,而是一樁涉嫌行賄的丑聞。這一丑聞再次暴露出鋼鐵企業與政府各個部門之間千絲萬縷的灰色關系。而關系的背后,也折射出中國民營企業在發展中不得不面對的困局。
海鑫集團一債權人代表日前向澎湃新聞爆料稱,海鑫集團涉嫌向百余名官員行賄,行賄名單流出,中紀委已介入調查。
報道稱,行賄名單共有5份,主要涉及聞喜縣、運城市、山西省三級政府的發改、財政、經信等部門百余官員、干事,及國家發改委一名官員。最大的一筆金額為20萬元。其中,“海鑫集團資金申請政府人員名單”上印有海鑫集團徽標,另外三份分別為2009年、2010、2011年“海鑫集團送禮資金申請(政府人員名單)”,還有一份為“2009年海鑫鋼鐵集團節能減排部送禮情況記錄”。
消息一出,外界錯愕。
作為國內知名民營鋼企,海鑫集團曾有著輝煌的過去,即便在李兆會接手的最近十年里,產能雖然沒有明顯增加,但這家企業對當地的財政、就業等貢獻都是巨大的。而梳理這家鋼企的發展史,過去曾拿到“全國環境保護先進單位、“山西省模范納稅大戶”等多個光榮稱號。
不過,自去年3月開始,因債務負擔沉重、運營資金枯竭,這家山西規模最大的民企被迫停產。據本報記者從債權人手里拿到的海鑫債務數據,900多家債權人申報的債權總額為234億元,確認債權143億,不予確認的債權23.9億,待確認債權66.7個億,而其賬面資產不過69億元。
就在今年4月30日,山西運城市政府還在一份《海鑫集團戰略投資人招募公告》中,推介這家企業:目前海鑫集團具備560萬噸鐵、600萬噸鋼、520萬噸材的綜合生產能力,工信部此前公布的第二批鋼鐵行業準入115家鋼企名單,海鑫集團就位列其中,意味著這家鋼廠在規模、環保、質量、安全等相關方面已達到要求。
不過,從目前曝光的情況上,海鑫集團的發展成果里明顯帶有“水分”。
7月22日晚,一位曾與海鑫集團有過交集的鋼企高層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海鑫屬于民營企業,在山西的地位很重要,這樣一家大戶與當地政府的各個部門多少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很多企業在出生的時候,可能合法也可能非法,有些是先上車后買票甚至不買票,手續是不太齊全的,而要把手續辦齊全,就要‘打通’像發改委、工信部門、中鋼協等層層官級”。
而從媒體曝光的情況看,此次涉嫌受賄的主要事項是節能減排。從2009年到現在,節能減排工作一直是工信部、發改委等部門提倡的,“企業做了就有些獎勵或者地方補貼,可能因為要拿到優惠政策,從而得到更多的利益”。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比如擴產,鋼廠項目立項,都要經過國家發改委、當地發改委、經貿廳等部門,因為只有走完這些流程才可能落地,也才能做下一步的工作。“海鑫鋼鐵,其實環保也是存在問題的,為了糊弄過去,就必須做一些關鍵性的打點。”上述鋼企高層說,用錢擺平很多關系,使得麻煩減少,所有環節都要照顧到,這是它行賄涉及面大的主要原因。
值得關注的是,從山西頻頻曝出的“窩案”看,當地的政治生態、企業生態都是非常嚴重的,如太原市原副市長薛忠晉,山西省環保廳原總工程師趙義,山西省經信委原副主任、山西省中小企業局原局長胡榮華等均已落馬。
媒體報道還顯示,海鑫集團部分債權人已在4月中旬將名單提交給最高檢和中紀委,“7月8日,中紀委人員已經約見了我們舉報人,詢問了海鑫的相關情況。”
實際上,在海鑫集團停產后,就有部分中小債權人組成討債維權團隊,通過種種手段搜尋證據線索,試圖揭開海鑫破產之謎。據他們從稅務、工商等部門獲取的會計報表等資料顯示,海鑫集團涉嫌造假賬、偷逃稅款以及向關聯公司輸送利益轉移資產。不過,過去的一年里,這個維權團隊已經多次向相關部門反映了海鑫集團破產背后的種種疑點,但尚無明顯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