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超 在調整了幾個鍋爐的開工日期以壓縮費用,緩解現金流緊張之后,川威集團再次曝出裁撤總部3/4行政人員的消息。所有這些努力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換取銀行等債權人的支持,渡過目前的難關。
繼去年7月被迫提交破產重組申請之后,這家穩坐四川省內鋼鐵行業第二把交椅的民營企業,正在體會到“斷臂求生”的滋味。其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利益博弈也顯示出經濟下行環境下,實體企業融資成本不斷高企的現實。
此前,在四川省政府有關部門的協調下,30余家金融單位就債務重組一事與川威集團達成協議,并原則上通過了針對川威集團的《金融幫扶一致行動方案》,“停止抽貸,有條件續貸”成為共識。
值得關注的是,自去年年底以來,銀行系統對實體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抽貸并未停止,由此引發的四川金融風險仍在發酵。在涉鋼鐵、礦產以及房地產等項目遭銀行風險警示的背景下,川威集團300億規模的資金困局能否順利化解有待觀察。
“逼宮”銀行
2014年7月7日,川威集團及其子公司成渝釩鈦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成渝釩鈦)向法院提交“破產重整”申請。消息一出即震驚整個四川鋼鐵圈,亦驚動了四川省以及內江市兩級政府。業內人士透露,與川威集團有來往的金融機構皆感到“難以理解”。
實際上,征兆早已有之。經濟觀察報獲悉,在7月7日之前,川威集團的資金鏈即出現了緊張局面,不僅面臨多筆貸款資金到期難以償還,公司主營業務和核心項目成渝釩鈦巨大的資金缺口讓公司感到了壓力。
彼時,川威集團的銀行融資約265億元,涉及國開行、工行、中行等20家銀行,信托融資近11.5億元,加上其他各種融資金額,集團總負債高達323億。
重壓之下,川威集團方面曾找到合作的幾家銀行進行協商。一位接近川威集團的銀行高管告訴經濟觀察報,當時川威方面提出的請求是,希望銀行“繼續放寬,不要抽貸,短期貸款轉為中長期貸款”,但該請求遭到多家銀行的拒絕。
雙方協商無果之后,背負巨大資金壓力的川威集團隨即向當地法院遞交破產申請,請求“破產重整”。
此后,故事發生了180度的轉彎,四川省和內江市兩級政府有關部門介入斡旋,幾乎談崩的銀行被拉回到談判桌前。“川威資金方面的問題主要是短借長投,各種轉貸,再就是受到成渝釩鈦項目的拖累,”一位與川威集團有業務關系的銀行人士說,“川威破產清算肯定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如果破產了,誰的資金也別想拿回來”。
該銀行人士判斷,這很有可能是川威與銀行談判失敗后采取的“非常規應急措施”。
8月份左右,在四川省金融部門的協調下,30余家金融機構與川威集團進行了直接談判,并最終達成了《金融幫扶一致行動方案》:銀行方面停止抽貸,貸款授信額度恢復到2014年年初的計劃;貸款執行基準利率,按季結息;短期融資期限延至一年及以上。
在獲得銀行表態支持和政府承諾后,川威集團撤回了“破產重整”請求,進入“債務重組”階段,并保證清理相關業務,進行資產處置。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天的洽談會上,30余家金融機構就上述《金融幫扶一致行動方案》進行表決。一位參與表決會的銀行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當時大多數金融機構表態支持川威,投下了贊成票,但仍有大約3、4家銀行選擇棄權”。“這可能代表了大部分銀行的心態,”上述人士表示,“即使對于投贊成票的銀行來說,心里也不一定有底”。
擴張后遺癥
在所有拖累川威集團的項目中,成渝釩鈦項目成為最重要的一部分,這個上馬時的明星項目成為川威不斷融資支持的重點工程,多家銀行卷入其中,總融資規模達到了130億元。耗盡家財之后,整個集團被拖到重組的境地。
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川威集團提出實現由“鋼鐵”向“釩鈦”轉型,并且醞釀“釩鈦資源綜合利用項目”,這個項目被列為四川省50個重大產業項目。
隨后,4萬億政策刺激的東風吹來。從2010年項目開始破土動工,到2012年點火投產,該項目前后共投資了130億。2013年,川威集團被明確為四川省重點培育發展的5個千億企業之一,業務范圍涉及鋼鐵、煤炭、物流、釩鈦等多個項目。
根據川威官方網站的信息,目前,川威單釩鈦新材料產業一項已具備年產釩渣20萬噸、五氧化二釩2萬噸、鐵550萬噸、鋼600萬噸、鋼材700萬噸、焦炭250萬噸等綜合能力,鋼鐵產能規模居四川省第二位,是全國重要的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
作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川威集團亦獲得當地政府的重視,成為當地領導頻繁調研的對象。
不過,川威集團負重前行的狀態到2013年走到了盡頭。該集團的主營業務遭遇行業危機。以鋼鐵行業為例,2013年,鋼材市場供大于求、市場競爭激烈造成產能過剩的系列問題開始顯現,鋼材市場價格比2012年同期大幅下降。2014年以來,鋼材價格繼續低位下行,至今無回暖跡象。
就川威而言,有報道披露,2013年公司含釩鋼材平均售價每噸在3100元左右,生產成本比售價高出近50元。進入2014年以來,含釩鋼材不含稅均價一度跌至2700元。
受此影響,2013年,鋼鐵企業的銀行長期借款明顯減少,企業被迫采用短期貸款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資金緊張的局面加劇,負債率不斷攀高。根據中鋼協公布的數據顯示,到2013年末,大中型鋼鐵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由去年同期的68.72%上升為69.36%。
據了解,近年來,“鋼貿行業的銀行貸款縮減了近7成,20%的鋼貿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被拖垮”。卓創資訊鋼鐵行業分析師劉偉新告訴經濟觀察報,“銀行業對高污染、高耗能、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仍將控制貸款,鋼鐵行業資金緊缺狀態還將延續”。
經濟觀察報了解到,川威集團并不是四川鋼鐵企業中受到行業影響導致銀行抽貸的唯一企業。此前,四川省達州鋼鐵集團公司亦在去年出現資金鏈緊張的局面。解決方案與川威集團類似,都是四川省有關部門出面斡旋,達鋼也與債權機構達成諒解方案。
抽貸風波
除了企業自身經營不當和行業受到宏觀經濟形勢下行帶來的沖擊外,自去年以來,銀行規避自身風險的抽貸行為亦將實體經濟逼到墻角。
經濟觀察報梳理了近半年以來四川省資金鏈斷裂的典型企業,均發現背后有多家銀行收緊貸款的身影,由此引發的金融風險仍在發酵,至今也沒有看到解決跡象。今年以來,以四川匯通擔保公司為代表的多家擔保公司出現高管失聯等問題,觸發了積聚已久的擔保危局。多位擔保行業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證實,“盡管擔保公司本身也有問題,但2014年以來,多家銀行開始的抽貸行為成為導火索,特別是對于民營擔保公司一刀切的做法,殺傷力比較大”。
當然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國企與民企差別待遇的現象。如重型機械企業*ST二重,身背80億到期債務難以償還,但并沒有遭到銀行方面的刁難,并順利進入重組環節。
8月份,渤海銀行成都分行被曝利用“過橋”手段騙取客戶資金2800萬,事件起因即由于該銀行在收回四川某商貿公司到期貸款后拒絕續貸,后者通過民間借貸湊齊的2800萬借也難以償還,公司不得不每月支付高額的利息。
在這一系列事件中,包括國有四大銀行和地方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均被波及,涉及資金從幾十億到上百億不等。
據經濟觀察報了解,銀行抽貸引發的系列風險讓負有“善后”職責的地方金融部門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在這些事件中,金融系統比較尷尬,”一位四川金融系統的官員向經濟觀察報坦言,“一方面,作為地方職能部門,我們承擔著維護地方金融穩定的職能,另一方面,對銀行來說,我們并沒有監管職責,不能強制性要求他們做什么事情”。
實際上,銀行本輪的抽貸行為多集中于高耗能、涉礦和房地產等領域,而這些項目在4萬億投資周期中均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情況,目前均受到國家政策調整的限制。
多家四川省城市商業銀行的客戶經理告訴經濟觀察報,“目前凡是涉及到以上幾類項目的融資,多數不會接單,接單的也會受到嚴格的審查,要求其提供項目明細和明確的實物擔保等”。
“從總行的角度來講,控制該類貸款的風險也是一個大趨勢,”一位國有銀行四川分行的高層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盡管抽貸這個事情值得商榷,但現階段,誰也不敢冒然承擔這個風險”。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6944億元,較上季末增加483億元,不良貸款率1.08%,較上季度末上升0.04個百分點;這其中,16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余額超過5581億元。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