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鋼搬遷難題
大家都以為首鋼搬遷的難題是在成本和稅收上,其實不然,企業發展在于人,搬遷難的也是人。
文|《小康·財智》記者 胡柯
張繼紅是首鋼后勤部的一名員工,在首鋼工作快20年了,如今京津冀一體化概念再次熱炒,讓她不禁想起2005年第一次得知首鋼生產企業要搬遷到河北的一幕。如今看來,她覺得真不是個事,可是那時候,搬遷就是“天大的事”。
如今,搬遷已經過去8年了,張繼紅和丈夫每周團員一次的日子也已經過去7年了,那時候,還在讀初中的兒子如今大學快畢業了。而首鋼已經在河北曹妃甸扎下根,原來的那個首鋼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
是驚喜?是無奈?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
如今,“京津冀一體化”被納入國家戰略體系,加上一大批行政審批權的下放,使得“央企總部遷離北京”的言論持續發酵。政府對北京發展和管理提出新要求。消息稱,最近中央已經明確將從首都剝離一些非首都職能的企業,中央企業首當其沖。而一些地方政府此時已經開始主動與各大央企聯系,欲幫其做好落戶準備。
于是,繼為了奧運會搬遷曹妃甸之后,首鋼搬遷又再度成為話題。首鋼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要求采訪的媒體特別多,單是采訪函他們就收了十幾家媒體的,還不算后面陸續遞進來的。但是實際上真正得到答復的媒體并不多。
不是首鋼不愿意出來說,而是這個搬遷的事能說的都已經說了。
首鋼1919年建廠,建國后飛速發展成為北京的骨干國企。大煙囪和大高爐,曾一度是首鋼現代化的標志。
這個距離北京天安門僅17公里、占地面積將近9平方公里的工廠,改革開放30年,鋼產量從179萬噸增加到1219萬噸,銷售收入從14.43億元提高到1320億元,累計向國家上繳利稅費576.6億元。
并且最令首鋼人驕傲的是,首鋼的納稅額,占到北京市的5%。2004年,首鋼的納稅額已經占到整個石景山區的55.4%。首鋼與寶鋼等鋼企,共同組建了我國鋼鐵產業的第一梯隊,首鋼也成為北京的驕傲。
但是,隨著城市現代化步伐的加快,人們開始意識到城市環境的重要性,作為污染企業的首鋼一下就成了眾矢之的。首鋼的經濟效益是明顯的,但是首鋼每年產生的大量粉塵對整個北京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從“十五”規劃開始,關于首鋼的治理問題就一直在討論。隨后,北京申奧成功,首鋼搬遷被正式提上日程。終于,國家發改委于2005年2月18日正式批復,原則同意首鋼實施壓產、搬遷、結構調整和環境治理的方案,并同意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設一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鋼鐵聯合企業,作為首鋼搬遷的載體。
張繼紅回憶,申奧成功著實讓他們高興了一陣,但是隨后得到首鋼搬遷被落實的消息,他們的興奮勁頓時就減了不少。“盡管大家一直都在討論搬遷的事,盡管已經做好了相應的心理準備,但是真的到來的時候,還是有些措手不及。”畢竟,那是一個離北京300公里的地方,是一個不能每天往返于家的地方。
之后,當別人都津津樂道奧運會的時候,張繼紅和她的同事們討論的則是首鋼搬遷的事。心里最不痛快的是張繼紅的老公,因為屬于生產第一線,又是純熟的技術骨干,所以,第一批搬遷,他就必須過去。
“看到那里的時候,我老公的心都涼了,那是填海建起來的地,荒涼的很。而且一周只能回一次家,他想我和兒子。”家不成家,成了首鋼搬遷帶給職工最大的困惑。
遠方的希望
從1919年到國家規劃的2010年,首鋼和北京聯姻近100年。這一百年,首鋼人花費在首鋼上的心血那是用金錢衡量不了的。
首鋼新聞處處長吳建新對首鋼的搬遷曾公開對媒體說,“大搬遷并不是將現有生產設備逐一拆除,再浩浩蕩蕩地搬到河北省曹妃甸重新組裝,而是首鋼北京地區產能逐年削減,和曹妃甸現代化新廠逐年建設的‘此消彼長’。相當于在曹妃甸重建一個‘新首鋼’,這一大動作預計將耗資500億元。”
這也將是一個長期的工程。
實際上,專家組曾做過測算,首鋼搬遷到曹妃甸,對首鋼本身來說利大于弊。因為在搬遷的過程中,淘汰的產能不會被帶走,首鋼使用的很多設備還是1919年的。而在曹妃甸新建成的工廠,首鋼上線的都將是最先進的生產線,比方說硅鋼生產線,這條生產線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鋼生產線,生產的鋼可用于汽車、變壓器等產品。如果不是因為搬遷,由于原設備的限制,硅鋼生產線是很難在首鋼原址上線的。
其實,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鋼企對海外鐵礦石的需求有增無減,對于處于內陸的首鋼而言,沒有港口,不得不花費巨大代價遠距離運輸鐵礦石。同時,國際鋼鐵企業正在進行新一輪技術革命,首鋼如果一直無所作為,那么在未來的競爭中,必將敗下陣來。而曹妃甸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深水港,這為首鋼的運輸節約了不少成本。而且曹妃甸是一張白紙,首鋼在那里愿意怎么畫就怎么畫。
所以說,搬遷為首鋼帶來的是新的希望。首鋼可以以此淘汰落后的產能,精簡人員,提高技術,提高自己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首鋼集團董事長朱繼民也表示,搬遷有利于首鋼整體綜合經濟實力全面提升。
因為自改革開放以來,首鋼的污染問題就一直被人們所詬病。“十五”期間,就有人提出要將首鋼搬出北京,但是一直沒有實施。盡管搬遷被延后,但是壓縮產能卻是讓首鋼很受傷的一件事。
為了北京的藍天,為了北京的空氣,首鋼的產能一直在壓縮,鋼鐵的生產規模受到很大限制。
而2005年搬遷計劃塵埃落定,首鋼根據批復,分為三個階段對北京地區鋼鐵產能進行壓縮:2005年底壓縮200萬噸鋼產量;2007年底,完成壓縮400萬噸鋼的生產能力,在北京石景山地區階段性地保留400萬噸鋼的生產能力;到2010年,石景山地區的冶煉和熱軋能力全部停產。
按國務院要求,首鋼搬遷至河北曹妃甸,在北京則保留總部、研發體系、運營體系、三產、物流、機電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首鋼的鋼鐵業制造部分將從北京遷出,并非首鋼整體遷出。
這讓首鋼的未來變得明朗起來。搬遷,其實比較難接受的還是工人。對領導層來說,效益提升,對首鋼來說是好事,但對工人來說,則未必是好事。
要發展還是要衰敗
首鋼那時候有工人家屬差不多12萬人,搬遷牽涉到工人6萬人,由于新技術的上線,新的工廠不需要那么多工人,那么多余的工人怎么辦?而要去曹妃甸的工人,該如何做工作,如何保證他們的福利?這都成為了首鋼搬遷方案落定以后,首鋼領導層考慮的問題。
所以說,首鋼的領導層也不好過。
張繼紅說:“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能不能不去。”應該說,像首鋼這樣的大型國有企業,它的職工都是世世代代在這里工作的,對首鋼有一種超乎尋常的特殊感情。“沒有人希望企業不好。”所以,“真的當領導來和你商量,讓你背井離鄉去外地工作時,心里頭還是覺得酸酸的。”
曹妃甸能和北京比嗎?我去了,我的孩子怎么辦?一個個難題擺在了面前。
為了安撫工人的情緒,首鋼出臺了一系列安置措施。曹妃甸新廠的生產自動化程度高,只要數千人,對于要前往曹妃甸的工人,在待遇上有一個明顯的提升,并且曹妃甸那邊生活設施盡量完善,保證在那邊的工人的生活質量。
其余人大概有三種去向:把冷軋鋼廠遷至北京順義區,那里會吸收一部分職工;首鋼的非鋼產業,如電子、房地產以及首鋼搬遷后原址上發展起來的服務業等,今后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它們需要招收職工;最后,對于年紀較大、難以勝任新崗位的工人,給予一定補償,讓他們提前退休。2007年7月,首鋼還成立了職工就業服務中心,幫助解決富余人員的重新就業問題。
事實上,從安置工作開始到工作結束,首鋼花費了很大力氣,但是實際上又比想象中要小,那都是因為工人的合作。“我們首鋼這些職工,經過幾代人的奮斗,他們希望看到的是發展,而不是衰敗。”
朱繼民表示。
“我們想了想,其實搬遷對于首鋼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企業好了,我們才能好。”張繼紅對記者說,“所以,去就去吧,企業總會給我們一個交代。”
正是鑒于張繼紅夫婦這樣想法的人很多,所以首鋼的搬遷進行得比較順利。“今天來看,當初希望企業發展的想法真的是對了。”張繼紅告訴記者,自從丈夫去了曹妃甸,雖然夫妻見面的時間少了,但是感情卻比以前更好,而且丈夫的收入也明顯比以前多,家里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
而且每周回家,有班車接送,來回并不麻煩。據悉,2009年初,首鋼投入運營曹妃甸到首鋼的客車20部,每周20班。線路全程不停靠中途站。每逢周末,我們都能看到數十輛標有“首鋼京唐公司”字樣的大巴奔馳在返京和返首鋼新廠的高速公路上,甚是壯觀。
所以,首鋼搬遷,對企業和對工人來說,都變成了一件好事。
路越走越寬
本來,大家都以為首鋼搬遷的難題是在成本和稅收上,其實如今看來,這都不是問題。企業之本在于人,所以人始終是企業必須面對的難題。
成本,首鋼通過貸款和合作解決了;稅收,那是政府的事,政府協商好就行,不關首鋼的事。
對首鋼來說,接下來的發展才是決定命運的發展。
今年4月18日,北京市長王安順來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工業區的首鋼京唐公司調研,這是京津冀一體化概念升級為國家戰略后,北京市政府高層領導首次奔赴河北調研。
調研過程中,王安順強調,首鋼要把曹妃甸園區建設好,發揮獨特的區位和地緣優勢,使之成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載體,形成良好的示范帶動效應。同時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在盤活土地資源、投融資體制創新、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苦練內功,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闖出一條國有大型企業轉型發展的新路,盡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綜合性大型企業集團。
如今我們看到,在曹妃甸30平方公里的廠區內,一座現代化的大型鋼鐵生產企業已經拔地而起。“綠色生產”也已經是廠區的一大特色,生產排放的污水、鋼渣等廢棄物全部循環使用;采用先進工藝的海水淡化技術,在世界上首次實現熱、電、水三聯產,而且鋼成品可直接通過海運碼頭運達世界各地。
不僅如此,首鋼和曹妃甸政府還將聯手打造經濟產業園區,用于接納此次要搬遷出北京的企業。
而且京冀就京企外遷企業所得稅等事項也已經達成一致:京企產業基地遷入曹妃甸產業園區,總部進北京首鋼石景山基地,其企業所得稅留京。首鋼在石景山區現有的9平方公里土地將建成總部經濟基地,北京所有外遷企業總部將建在該基地中,外遷企業相應產業基地將建在曹妃甸與首鋼共同建設的曹妃甸產業園區中。
想起2005年7月看著首鋼5號高爐熄火,張繼紅實在想象不出,首鋼居然會迎來一個如此燦爛的今天。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