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
10月12日,國家發改委宣布,今冬明春天然氣供需矛盾較往年將更為突出,如遭遇持續低溫等極端天氣,保供形勢將更加嚴峻。
目前主要天然氣生產企業和市場資訊機構均認為,今冬最保守的估計全國缺口在80億立方米;一旦遭遇極端天氣,缺口可能達到創紀錄135億立方米,“缺氣程度幾乎翻番”,息旺能源分析師王瑞琦透露。
然而同一天,以陜西綠源子洲LNG液化廠(下稱綠源)為首的9家陜西液化天然氣(LNG)工廠達成一致行動方案,決定抱團拒絕執行調價后的存量氣、增量氣價格,甚至不惜以停產抗爭。
一邊是警示今年天然氣供需矛盾將十分突出,另一邊卻是下游用戶抵制提價。
“2012年以來,為環保要求北京等地上馬很多燃氣電廠項目,需求同比增加30%;這時,不是下游用戶是否接受提價,而是上游供氣方是否有資源允許你繼續維持生產”,有知情者指出。
近些年在陜西、新疆、四川、青海及內蒙古等大氣田產地,興起了很多液化天然氣工廠。它們利用距氣源地近的優勢和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政策,以比較低的價格獲得氣源,經加工成LNG后,再以市場價格向工業用戶銷售;然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工業用戶不能承受LNG價格的大幅上漲,因此LNG液化廠也不愿接受氣源的價格上漲”,上述石油業內知情者認為,這種怪現象主要源于相關政府部門缺乏整體規劃,“未落實氣源大幅度上馬燃氣電廠、不明確未來氣價走勢盲目招商引資,最終導致LNG液化廠不得不以停產來抗爭”。
停產抗爭背后
綠源、安塞華油天然氣有限公司、西藍集團靖邊天然氣液化廠等9家陜西LNG工廠是陜西當地LNG液化領域的骨干,過去它們的氣源主要來自中石油旗下長慶油田,此次共同拒絕漲價。
9月27日和10月11日長慶油田分別在西安、鄂爾多斯召開陜西片區、內蒙片區天然氣用戶座談會,宣布對當地非居民用戶門站價格做出調整。
其中,城市用氣中其他用戶存量氣上調至1.4元/立方米,漲0.4元/立方米;化工用戶存量氣上調0.25元/方至1.19元/立方米;LNG項目存量氣執行1.955元/立方米,上調0.46元/立方米;長慶油田直供工業用戶存量氣執行1.6元/立方米,上調0.245元/立方米;非居民用戶增量氣統一執行2.48元/立方米。
一旦接受提價,綠源等氣源成本驟增30%以上,而那些2013年以后才新建的LNG液化裝置更將面臨66%以上的漲幅,壓力驟然大增。
“當初在長慶油田邊上投資建項目,就是看中當地天然氣價格便宜,液化后的LNG有比較高的利潤。如果接受漲價,那么賠錢是肯定的。政府必須要為我們投資者說話,否則9家企業就全部停產”,有地方業內人士憤憤道。
據他回憶,當初地方招商時,政府不但允諾氣源價格將保持穩定,而且還答應會在國家調整天然氣價格政策時,為LNG液化廠爭取利益。“正是有了地方政府的這種態度,我們才不惜巨資新建LNG產能,現在中石油一句話就讓我們提升1/3、甚至2/3的原料成本。”
對于停產抗爭,上述石油業內知情人士有些不屑:“今冬氣緊是業內都知道的情況,LNG價格更可能出現暴漲,這些企業希望更多擁有廉價資源,以求獲取暴利。”
全國氣緊
“今冬天然氣供需缺口很大,在100億立方米左右,政府方面已要求中石油等加大進口天然氣力度,如果不提高氣價,它將遭遇更大的氣價倒掛虧損”,上述知情者無奈地說。
10月12日在“關于做好2013年天然氣迎峰度冬工作的意見”中,國家發改委指出,隨著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進,各地用氣需求超常規增長,今冬明春天然氣供需矛盾較往年將更為突出,如遭遇持續低溫等極端天氣,保供形勢將更加嚴峻。
為確保今冬明春天然氣穩定供應,除其他措施外,中石油、中海油等應“多渠道增加進口”,然而如何解決氣價倒掛問題,該意見稿中卻只字未提。
2012年,由于國內進口氣價倒掛,導致中石油業績驟降。公司財報顯示,2012年天然氣與管道板塊實際虧損21.1億元,其中自去年開始進口中亞天然氣及LNG陷入巨額虧
損,共計虧損419億元;今年一季度,進口天然氣虧損進一步擴大至144.5億元,虧損同比擴大超過40%。
“今冬明春保守估計缺口在80億立方米以上,如遇極端天氣,缺口將達135億立方米,氣緊程度幾乎翻番”,安迅思息旺能源分析師王瑞琦指出,在大氣治理“國十條”的推動下,今年北京東南、西南兩大燃氣熱電中心已經竣工投產,且幾大燃氣電廠已經逐步改成燃氣電廠,需求量增速明顯;烏魯木齊在現狀的熱電聯產區域內新、改(擴)建80座燃氣鍋爐房,冬天供熱區域基本為天然氣供暖;河北石家莊市也陸續拆除置換燃煤鍋爐600-700臺,預計到今年供暖前,完成最后一批燃氣鍋爐安裝。
大量 “煤改氣”項目令原本已是捉襟見肘的天然氣供應能力驟然面臨更大的壓力,國內產量根本無法滿足突然增長的天然氣需求,大量進口LNG和管道氣已是無可回避的選擇。然而鑒于民生問題,氣價改革卻遲遲不能啟動,進口氣的倒掛虧損只能由中石油等背負。
在此次陜西、內蒙古調價方案中,長慶油田也表示,上述地區城市用氣中居民用氣門站價格暫不作調整,那么這部分成本只能由中石油與非民用用戶共同分擔。
預防氣荒爆發
上述知情者指出,由于進口天然氣的價格倒掛,導致自2006年起中石油、中海油等就對LNG長期采購協議的簽署十分謹慎;然而低氣價卻推動中國天然氣市場快速膨脹,從2004年消費量百億立方米飆升至2012年的1475億立方米,“十年增長了10倍”。
2010年至2012年,中石油和中海油等由于氣價倒掛,已遭遇了巨大的虧損,并不情愿再把市場蛋糕做大,“至少不希望再像過去那般膨脹”;然而“國十條”卻令它們的期望變成了不可能實現的奢望。
“單華北、陜西、寧夏的下游消費需求增速就是去年同期的30%左右,這也是今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急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作為中國市場最大的氣源地,今年長慶油田天然氣產量僅增長10%左右。”這位知情者透露,在國十條出臺前,有關各方并未對新上馬煤改氣項目的氣源進行過充分的核實,更未對氣價波動可能造成的虧損做出有效的安排。“這種情形下,中石油單方面向下游用戶提出漲價和限氣的要求,也就不難理解了。”
天然氣市場專家楊建紅認為,要解決短期氣緊難題,既要平抑好北京、烏魯木齊(含蘭州)、武漢(兩湖)三地的需求,以防失控;并應該調減西二線向廣東等地供應量轉供其他地區;此外西氣東輸一線的電廠、化肥等用戶作為可中斷供氣用戶,已投產的新用戶暫時推遲用氣時間;“高價的LNG不得不進口。”
從9月份起中石油就開始在國際現貨市場上尋求10-15船(每船30萬噸LNG)冬季現貨;8月13日廣州燃氣集團有限公司也從上海石油交易所采購到4.148萬噸的L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