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管道拆分猜想
拆?還是不拆?這是個問題。
在中石油腐敗窩案爆發后的敏感時期,業界盛傳:中石油管道業務或被“拆分”。
“公司內部沒有相關文件發布。從網上看到這個消息時,我們也很震驚。”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中石油管道局宣傳部人士如此回應。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到,發改委等相關能源主管部門確實在醞釀推進天然氣管道改革,內容包括推動管網獨立核算運營,為其他企業提供“非歧視服務”、鼓勵天然氣管網互聯、建立天然氣基礎設施服務交易平臺等。
8月初,發改委對外發布《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征求意見稿。“中石油的管道業務目前仍不是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第一步要爭取讓其變成自主經營的獨立企業,目的是確保管道運輸、儲氣、氣化、液化、壓縮等成本和收入的真實準確。”一位受邀參與《辦法》討論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告訴記者。
中石油現有兩家公司從事管道業務。中石油管道局歸口集團公司,主要從事勘察、設計、施工等業務,成為管道施工建設企業;管道公司歸口中石油股份公司,主要經營輸油輸氣業務。
中國目前的天然氣管網各自為政,互不相通,管網互聯互通是政府鼓勵的下一個方向。《辦法》提出,獨立運營之后的管網公司必須提供“非歧視”服務,給予第三方平等準入的資格。
前述專家認為,如果獨立核算、提供非歧視服務都能落實,當前壟斷帶來的成本不透明、第三方企業的入網難題,都會迎刃而解。
“我們肯定不愿意被收回去,收回后,我們這些職工未來怎么辦?”上述中石油內部人士表示。
中石油掌握著中國最多的油氣資源,和一半以上的原油、成品油管道,以及近八成的天然氣管道。無論是上游的勘探開采,還是管道運輸,中石化和中海油也不能和其平起平坐。
石油巨頭希望把控管輸業務自有其邏輯:上游勘探開發、管道投資經營成本相對過高,承擔著巨大的經營風險,需要通過投資運輸領域平抑風險。
管道的自然壟斷屬性,強化了中石油的話語權,也阻礙了煤制氣、煤層氣等非常規天然氣的商業化生產。許多非常規天然氣生產企業都有過這樣的遭遇,天然氣已經投產,但是面臨無管道可輸的局面,大唐國際(601991.SH)的內蒙古煤制氣項目目前就陷入了這樣的窘境:一年前早已具備生產條件,無奈管道鋪設滯后,管輸費談判也屢拖不決。
天然氣行業分為上游勘探開發和長距離管道運輸及城市配氣管網。上游勘探開發領域為非壟斷領域,《辦法》中明確鼓勵、支持各類資本參與、投資建設納入統一規劃的天然氣管道。
“公共資源不能掌握在企業手里,不利于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劉志光說。
中國石油大學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認為,如果只將管道業務獨立出來,第三方企業仍排除在外,需要建立起全國性的管道公司,才具備建立天然氣市場的前提條件。
中國現有的天然氣管網分為三級:一級主干管網連接各省市門站;二級管網為省市管網,三級管網是城市門站之間的支線管網。
前述參與《辦法》討論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表示,如果只把基干管網收歸國家,并不能完全解決現有天然氣行業的問題,更徹底的改革需要將三級管網同時納入到同一個規則框架。
長期看,拆分天然氣生產和管道輸送是建立天然氣市場的必要條件,但在天然氣行業發展初期,管道建設不發達的情況下,仍要鼓勵管道建設投資,盡管向第三方開放該領域,但是管道投資巨大,也不是一般民營資本可輕易進入。
“管道獨立是大勢所趨。”董秀成認為,管道業務屬于社會公共事業,各公司混戰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產生競爭的領域應該是天然氣生產領域,而非管道領域,上游價格應該由市場決定,管輸價格則應由政府制定,消費者自行選擇生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