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先鋒
6月4日,“世界環境日”的前一天,央視新聞直播間一則《拯救烏梁素海》的新聞調查,似乎又重新定義了烏梁素海生態惡化的主因——農業污染。
農業污染太遷強
該調查發現,在烏梁素海的入水口馮格胡(音)揚水站,大量的呈淡黃的水正源源不斷的從水渠中抽入烏梁素海。這些水大部分來自當地的農田退水,占烏梁素海的入水量的百分之九十。
畫面顯示,由于烏梁素海上游的巴彥淖爾地區正處在春耕末期,因當地土地鹽堿度較高,大量的農田與瓜果地在耕種前需要引用黃河水進行大面積澆灌的同時,通過退水的黃河水帶走大部分鹽堿,減輕土地中的鹽咸度。從而導致了上述大量的農田退水排入了烏梁素海。如是,該湖泊生態惡化的一個主要原因。
這一主要原因,看起來并無可厚非。眾所周知,農業污染主要來自化肥和農藥的使用,由于目前我國農業化肥使用率普通偏低,一些化肥的氮磷成分會隨著雨水流入到河流湖泊中。但問題是,只有在剛施完化肥后,遇到突來的大雨沖洗才能帶走土地中大量的化肥成分。
但從畫面中不難看出,目前,大部分排入烏梁素海的農田退水,是當地澆水壓堿后的退水。澆水之前的農田并沒有進行化肥的使用,同時,這些農田是在去年秋收之后,一直荒蕪,根本不存在施肥后再澆水壓堿的可能,頂多是上一年度地里存留的化肥殘留成分。但經過一個冬天雪水的融化,估計大部分已經滲透到了土壤深層。
可見,將這一時期的農田退水帶走的應該鹽堿成分居多,而不是氮磷成分居多的有機物。那么,如此草率的定論為農田退水中的化肥成分為烏梁素海生態惡化的主要原因,著實過于武斷,且極奇缺乏農業常識。
以筆者從小生活在南方農村的經歷看來,曾經見過父輩們因稻田中施肥不久,突遇大雨沖帶走了稻田里的化肥成分,常常抱怨天公不作美,只好待到天晴后再次花錢買化肥。同樣的道理,屬于西北少雨的巴彥淖爾地區,適種玉米、葵花等干旱作物。很少有像南方水田那樣就水施肥,基本上是田地被水澆透過后才施肥的居多,化肥順著濕潤的土壤滲到作物的根系。除部分種植前的底肥之外,但這些底肥也是澆水壓堿之后,播種時使用。難道當地農民連基本的常識不懂,在澆水壓堿的同時還在施肥么?那不,農民買化肥的錢不都打水漂了。
顯然,農田退水頂多只是烏梁素海生態惡化的一部分原因,如果說其是主因實則太過于遷強。實際上,農田退水只是巴彥淖爾環保官員們的搪塞而已。
為聯邦制藥找借口
早在今年三月底,本報記者實地采訪時,當地環保部門的一位副局長,更是振振有詞的說,這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長期以來,農業化肥使用過多經農田退水致烏梁素海生態惡化。本報記者追問有沒有相關調查報告支持他這一結論時,他卻表示這一說法是來自農業部門的。
對于轄區內COD(化學需氧量)污水排放的大戶——聯邦制藥則是格外照顧。他解釋說,聯邦制藥的污水是在排到了巴彥淖爾污水處理廠處理的,其排入到污水廠的污水COD都在400mg/L以下,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才排放到干渠。
以目前聯邦制藥原料藥世界第一的生產能力計,日均產生的高濃度COD污水將達到25000噸的水平,按每噸30~35元(包含電費、人工、折舊、藥劑等費用)的污水處理費用計,保守估計,其日均污水處理費用至少需要75萬元,一年的污水處理成本則高達2.7億元。而去年聯邦制藥凈利潤才1.6億港幣,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聯邦制藥做到達標排放的成本壓力是巨大的。
但在這位環保官員眼中,聯邦制藥的污水處理是在同行業中最好的,投入也是最大的。“四五期聯邦的環保投入就達到了總投資的百分之四五。”
可出乎這位環保官員意料的是,本報記者離開環保局到污水廠一探究竟時,卻趕上了巴彥淖爾污水廠與干渠相通的排水口“門戶洞開”,不知是處理后的污水還是未處理的污水正源源不斷的排出,隨之取回的水樣化驗結果顯示,COD成分高達305mg/L,超過該污水廠處理后的排放標準60 mg/L 的5倍之多。
而結合此次新聞調查來看,視頻中一位當地環保監測人員在兩處干渠所取水樣的化驗結果,COD值分別為53.9mg/L和61.3mg/L。要知道這是在當地農田退水時的COD值,而三月底沒有農田退水時卻高達305mg/L。可見,近期的農田退水反倒幫了當地環保官員的一個大忙——稀釋了當地工業污水的COD值。
事實上,硬把農田退水當作是烏梁素海的主因,是不地道的,也有失公允的。當地農民本來就是工業污水的受害者,現在又要背負著惡化烏梁素海的生態環境的“罪名”。這對純補又可愛的河套農民來說,太冤呢!
不過,當地環保部門極力將烏梁素海生態惡化的主因轉移到農業污染上,其實是一個不錯的借口。既可推脫轉移掉自己環保監督不利的視線,同時又給其轄區內像聯邦制藥這樣的排污大戶做了掩護。雖然他們的如意算盤打得好,但他們的演技水平卻太差,弄巧成拙。
畫面中,當地環監支隊馬副支隊長領著調查人員,不在工業污水源頭的臨河經濟開發區拍攝,反而趨車幾十公里,到沒有大型工業園區的五原縣。在該縣找了一處流動性不大的水渠,并稱他們四處尋找沒有發現企業排污。馬支隊長指著發黑的渠水解釋說,渠水是農田灌溉滲透的水,因作物桔桿腐爛致水質發黑。
從畫面拍攝情況來看,拍攝時間應該在是四五月份的春耕末期,畫面中這位官員也太不了解農業,春耕播種期間怎么會有大量的農業用水灌溉呢?此時用水最多的是澆水壓堿,通過流速較大的黃河水沖帶走地里的鹽堿成分,如果這時的滲水較多的話,首先這一渠水也不會這么黑,其次滲水增加則會相應提高水的流速,但畫面中發黑的水卻幾乎是靜止不動。
相反,每年七八月間當地農作物生產旺盛期才會有大量的農田灌溉,應該那時的滲透水是最多的。加之片中所說烏梁素海所在地區年水份蒸發量十分驚人,一條條寬約兩三米的土質水渠竟能將去年滲透的灌溉水保留了近十個月,真是奇跡呀!
再說,該水渠所在的五原縣,離烏梁素海少則有幾十公里的距離,如此流動不強的水渠,又是如何將這一渠含有大量氮磷成分的農業灌溉滲透水注入到烏梁素海?
不難看出,當地環保官員為聯邦制藥這樣的COD污水排放大戶找的借口太遷強了,反而弄巧成拙。在此,筆者建議,與其挖空心思找借口,不如在環保監察中多下點功夫,多做點監管實事。畢竟烏梁素海的生態惡化,留給你們這些環保官員的時間不多了,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