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學慧
如果賽維倒了,新余經濟將倒退10年
悲情新余
編者按/2012年,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減速,一些地方政府力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遭遇困境,尤其是被樹為標桿的龍頭企業,紛紛出現嚴重虧損,這不僅影響到了當地稅收,而且地方政府也被拖入其中。為什么昔日的明星企業現在普遍遭遇困境?地方政府在其中面臨什么風險?對于地方政府參與主導產業建設來說,應該吸取什么樣的教訓?2013年來臨之際,我們將以江西新余被當地龍頭企業賽維套牢的案例進行剖析,共同探討地方政府如何參與主導產業建設。
各地喜迎2013年的歡樂之氣絲毫沒能驅散籠罩在新余賽維LDK(大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上空的寒意。雖然采取了變賣電站、出讓股權、處置土地等彌補手段,但賽維在2012年歲末仍難逃脫被京運通等合作者告上法院的命運。
這家“生”由當地政府助產、“病”由地方財政輸血的民營企業正陷入總額高達250億元的債務危局之中。“中國新能源之都”新余市當初因賽維及所依附的光伏產業迅速崛起,現在又被這家“世界光伏巨頭”拖入經濟泥潭。2012年上半年,新余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16.07億元,同比下降52.7%,“如果賽維倒了,新余經濟將倒退10年。”
事實上,新余市已經與賽維連體共生,賽維不能、也不允許破產。依附在賽維身上的,除了已布局的預期產值1500億元、后期規劃5000億的光伏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外,更有數萬人的就業及新余市經濟發展的重擔。
為更有效地挽救賽維及新余市地方經濟,新余市已在陸續引入戰略投資者!吨袊洜I報》記者了解到,新余市政府正在與賽維談判,促其同國資背景的央企和地方大型國企組建“聯合體”,共同對賽維進行重組。雖然談判的最終結果尚未公布,但賽維掌門人彭小峰已辭任董事長,由總裁佟興雪接任其位,賽維“國有化”的路徑逐漸清晰。
政府與企業共生
以賽維為核心的光伏企業快速集聚,“一鋼獨大”的產業格局得到根本性扭轉,新余一躍成為江西經濟發展最快的城市。
自始至終,新余市政府都在主導著包括賽維在內的諸多光伏企業的命運。新余光伏產業的興起與衰落,無不體現地方政府的產業發展意志。
2005年7月,彭小峰正式創立賽維,從事太陽能硅片生產和高純度多晶硅及太陽能組件制造。2007年6月1日,賽維成功在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32歲的彭小峰以400億元的身家成為中國新能源行業的首富。
此后幾年,賽維極速擴張,并不斷向光伏產業上下游拓展,致力打造“垂直一體化”的光伏企業,短短幾年內躍升為世界上產能最大的太陽能硅片生產商!百惥S的快速發展不僅在于較好地整合了全球的資本、人才、技術,也在于搶占了光伏市場的制高點。”賽維有關負責人稱,賽維的戰略目標是建成世界光伏關鍵材料的領先企業。
新余舉全市之力在項目用地、人才引進、基礎設施建設、電力供應等方面支持賽維發展。就在賽維極速發展的同一時期,新余市以賽維為核心、以光伏產業為“一號工程”的經濟轉型和跨越發展計劃亦得以迅速推進。
依托賽維硅片資源優勢,新余市先后引進了硅料提純、太陽能電池制造、太陽能電池組裝件封裝、太陽能應用產品等一批光伏產業鏈上的下游產業。
2010年,賽維成為世界最大的硅片生產企業,企業硅片產能達3000兆瓦,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也正是在這一年,新余順利度過了光伏產業的第一波寒冬,地方經濟成功實現了“三級跳”:2010年,新余市財政收入由2008年的30億元、2009年的50億元跳至80億元。2010年新余市的GDP達到605億元,是2005年賽維剛投產之時的2.1倍,年均增長15.5%。
至2011年,在新余的新能源、新材料及鋼鐵等三大產業中,以光伏為核心的新能源產值已超過一半。以賽維為核心的光伏企業快速集聚,“一鋼獨大”的產業格局得到根本性扭轉,新余一躍成為江西經濟發展最快的城市。
新余市一位負責工業企業事務的官員說:“如果不引進賽維,新余經濟不可能發展得這么快。”
政府過度參與的“危局”
地方政府甚至越過企業及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直接設定軌道讓賽維等企業上軌。
記者梳理賽維的發展軌跡時發現,賽維每向前跨一步,都有賴于地方政府在其背后的強勁“推力”。地方政府甚至越過企業及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直接設定軌道讓賽維等企業上軌。而地方政府想要實現的,僅僅是GDP的增長及“進位趕超”。
比如,彭小峰原先的計劃是在2006年建成投產的硅片產能為100兆瓦,此后兩三年逐步提升到200兆瓦。但在新余市的重點“幫扶”下,賽維以令人難以想象的速度獲得爆發式增長。2007年,賽維在投產第二年即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8億元,硅片產能達400兆瓦,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位。
資料顯示,新余市政府的“推力”除了當初的1.5萬畝的巨量廉價土地外,更不遺余力地協調供電部門為高能耗的生產線提供低價電力。此外,新余還在稅收、人才引進等方面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并在企業融資方面向各金融機構協調,甚至用政府財政為企業提供擔保。
在新余市政府推動下,2008年,賽維上繳利稅2.8億元,并創造了1.6萬多個就業崗位。到2011年,僅賽維一家企業,即上繳稅收13.6億元,成為新余市財政貢獻第一大戶。同時,賽維創造了2.5萬個工作崗位。
到2011年底,圍繞在賽維身邊的上下游光伏企業近百家,產值超200億元。正是受益于光伏產業的迅猛增長,2011年新余市新能源行業的產值達421.67億元,已超過鋼鐵成為該市第一大產業。2011年新余市國民生產總值779.2億元,增長13.3%,高于江西全省平均水平;財政總收入達111.3億元,增長38%,領先于江西其他設區市。
早在2008年,新余市就規劃了光伏產業的“宏偉藍圖”。《光伏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08~2012年)》稱,到2012年,包括高純硅料、多晶硅片等全產業鏈的總值將達到5050億元。不過,這一夢想已經破滅。隨著賽維債務危機的加深,新余市亦陷入財政“救贖”的另一個“危局”之中。
“2009年初,國際硅料價格幾乎是一夜之間由每公斤400美元跌至40美元,硅片由70元1瓦下降到7元1瓦,全行業基本處于虧損狀態!毙掠嗍形瘯浝畎矟稍诨貞2009年光伏危機時曾說,正當光伏產業在新余如火如荼發展之時,國際金融危機給新余光伏產業造成重大沖擊。
雖然新余感受到光伏產業的危機,但沒有就此止步。在外部惡劣環境下,新余仍“逆勢而上”,遠赴香港等地招商,當年投資額就達200多億元。至2010年,在新余注冊的光伏企業超過20家,目前已有超35家光伏企業落戶新余。
財政“救贖”的拖累
如果賽維倒了,新余經濟將倒退10年。賽維的生存牽涉新余光伏產業乃至整個城市產業發展的命運,以及多達幾萬人的就業問題。
成也賽維,敗也賽維。賽維沒能按預期的計劃前行,而新余光伏產業的發展更無法按新余市劃定的軌跡高速前行。
自2011年下半年開始,形勢急轉直下。伴隨著新余市政府的過度參與,賽維的過度擴張最終累積了高達300億元債務的重壓,使得新余市政府與賽維雙雙陷入一場難以自救的“危局”之中。
2012年第三季度賽維LDK股東凈虧損1.369億美元,每股虧損1.08美元,2011年同期為虧損1.145億美元,每股虧損0.87美元。凈利潤率為-32.91%,2011年同期為-28.22%;平均股本回報率-544.88%,2011年同期為-80.47%。
至2012年第三季度,賽維LDK擁有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僅為1.119億美元,另有3.407億美元短期可抵押銀行存款。與此相對的是,賽維在2012年內有大約20億美元債務到期。目前賽維的負債總額248.93億元,短期負債為200.9億元。2011年底,賽維的負債總額為302.30億元。
如果不是政府“施救”,極力幫助賽維“減債”,賽維或早已經破產。不過,外界也許不知道,新余市及江西省為此付出多大代價。
一個被廣為報道的事例是“5億元財政兜底”。2012年7月12日,新余市人大常委會召開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將江西賽維LDK公司向華融國際信托償還信托貸款的缺口資金納入同期年度財政預算的議案。該筆信托貸款涉及資金5億元。
事實上,在此事被曝光之前,新余市政府已多次向賽維施以援手。比如,通過新余市極力爭取,江西省政府已先行設立20億償債基金。2012年7月11日當天,賽維的還貸計劃為“償還銀行貸款5427萬元”,而公司可用資金約20.2億元,其中政府穩定基金20億元。
此外,新余市及江西省政府還協調金融機構,持續為賽維提供超過200億元的資金支持。之所以向省政府求援,是因為新余市高新區及市本級財政已無力在資金上給予“幫扶”。 2011年新余市財政總收入雖然有111.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為69.43億元,同期支出卻高達102.77億元。
新余市高新區管委會辦公室一位官員對本報記者說,賽維的債務壓力太大,高新區和市政府都不可能背得起。而即使無法背起“拯救”賽維的重擔,新余市政府還是竭盡全力。比如,新余市通過新余市國資委參股40%的恒瑞新公司收購了賽維19.9%的股份,并為此付出2300萬美元。
新余市及江西省極力向賽維“輸血”事出有因:賽維不能就此倒下。“如果賽維倒了,新余經濟將倒退10年。”新余市一位政府官員說,更重要的是,賽維的生存牽涉新余光伏產業乃至整個城市產業發展的命運,以及多達幾萬人的就業問題。
賽維之于新余,并不是一家企業之于一個政府的角色關系,而是“骨肉相連”的連體關系。據了解,在賽維“年景”最好的時候,甚至為當地貢獻了高達60%的稅收。
僅2011年1至5月,賽維LDK在新余高新區納國稅40412萬元,納地稅19975萬元。所納國稅占高新區光伏企業納稅總額的93.6%,所納地稅更是占到96%,是全市居首的納稅大戶。
賽維陷入債務危機直接影響了新余市經濟發展。2012年上半年,新余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16.07億元,同比下降52.7%,工業經濟效益指數同比下降48.9%。在財政收入上,除賽維LDK所在高新區同比下降27.8%外,其余地區均為正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