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
[ 王莉表示,公司對庫存的基酒資源進行了全面的篩查,對過程中所有使用到的密封墊圈等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對出廠產品中塑化劑指標進行監控 ]
貴州茅臺(600519.SH)昨日在貴陽召開新聞發布會,希望澄清被網友送檢引發的塑化劑陰云。與此同時,貴州茅臺大股東茅臺集團也啟動了史上第二次在二級市場上的增持,意圖挽回投資者信心。
不過,業界人士表示,年銷售額已超過200億元的貴州茅臺仍然被要求保持高速增長,這種要“大象跳舞”的高速發展目標可能會為貴州茅臺的發展環境帶來不利影響。
被人為放大的問題?
貴州茅臺董事長袁仁國認為,白酒塑化劑問題被人為放大,“塑化劑本來不是問題,有人想利用大眾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和關切心理,把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利用和放大食品安全問題,制造公眾恐慌,打擊白酒行業,損害投資者利益,從中牟利。”
除此之外,袁仁國認為,送檢的網友“水晶皇”給中國白酒行業提了一個醒,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和質量,“應該感謝他,但是我也提醒,中國白酒行業有幾千年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不會因為一個事件而消亡。”
曾因承認塑化劑問題在行業中普遍存在而備受質疑的中國酒業協會也出面認錯。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秘書長王琦昨日說,塑化劑的含量還是主要跟塑料管道、塑料容器上的停留頻次等有關系,與是否是高檔酒、低檔酒沒有關系,酒業協會當初聲明中“低檔酒含量低、高檔酒含量高”這個說法是處理文件的一個失誤、一個錯誤,“給大家帶來了誤導”。
貴州茅臺董事、總工程師王莉表示,目前公司對產品的衛生指標的檢測要求要遠遠高于國家對白酒的衛生標準,“國家并沒有針對塑化劑的標準,但是我們公司將十項塑化劑指標也納入了出廠產品的監控體系。”
貴州茅臺庫存酒的情況也是各方關心的焦點。王莉表示,公司對庫存的基酒資源進行了全面的篩查,對過程中所有使用到的密封墊圈等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對出廠產品中塑化劑指標進行監控。王莉提到,2011年臺灣地區塑化劑事件發生以后,公司對生產過程所有涉及的塑料制品進行了全面的篩查和風險評估,確認塑料管道具有一定的風險,并通過實驗證明塑料管道輸酒過夜后,次日第一次輸酒風險極大,根據風險的分析結果,公司篩選了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不銹鋼固定管道和不銹鋼軟管,替換了所有的塑料管道。
王琦也表示,衛生部針對食品里的香精、香料行業下發了733號文,提出了每公斤60毫克的總限量要求,“建議政府在食品安全大的前提下,抓緊制定這么一個標準,讓企業和行業去執行”。
塑化劑事件一度引發了對貴州茅臺發展前景的擔憂,近日,貴州茅臺股價一度連續下跌。貴州茅臺11日公告稱,集團已于當日斥資約9000萬元增持上市公司股票,茅臺集團擬在未來6個月內,增持不超過貴州茅臺總股份1%的股票。這是貴州茅臺大股東史上第二次從二級市場上增持以穩定資本市場的信心。上一次是2010年5月8日,貴州茅臺公布的2009年年報和2010年一季報業績大幅低于預期,引發了市場對貴州茅臺發展前景、公司治理結構的猜疑,股價大跌。
高目標背后的隱憂
不過,盡管貴州茅臺已經積極消除塑化劑事件對其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強外界對公司發展的信心,但據《第一財經日報》了解,不少業內人士對貴州茅臺未來幾年產能大幅擴張和頻頻加碼的發展規劃仍有擔憂。
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在季克良時代,他對貴州茅臺所做出的最大貢獻是在產能擴張、銷售放量等方面均較為保守,為茅臺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
2011年3月21日公布的貴州茅臺年報顯示,“十二五”時期公司目標和規劃是:到2015年,茅臺酒生產達到4萬噸,力爭多一點;銷售收入突破260億元(含稅)。而5月19日公布的股東大會會議資料顯示,這一計劃已被提速,修改為公司“十二五”時期銷售收入力爭突破400億元,短短2個月時間,其發展目標就從260億元加碼到了400億元。
茅臺集團董事、紀委書記趙書躍今年7月2日參加貴州省國資委系統創先爭優表彰大會期間,又提到“茅臺爭取2013年集團收入提前2年實現500億元,2017年提前3年實現1000億元的目標”。由于貴州茅臺貢獻了茅臺集團大部分收入,這意味著貴州茅臺股份公司的目標也有所提前。
如今年貴州茅臺即提出,收入在去年的基礎上增長51%,在如此之高的基數上,還要實現如此高的增長目標,業內人士認為,如此高目標要求可能會對貴州茅臺的發展環境產生深遠的不利影響,在頻頻加碼的銷售目標和產能擴張目標背后,需要警惕茅臺酒未來的“放量”。作為高端白酒,產品一旦供大于求,就會導致價格下降,品牌形象受累,終端銷售和經銷商積極性下降,并導致企業發展競爭力的衰退。
一位行業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放量”本身并不是問題,畢竟在上世紀90年代,茅臺的產量也不高,銷售形勢并不好。對于茅臺而言,未來茅臺酒消費渠道和消費群體的擴大是關鍵,目前茅臺開設直營店的動作即與此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