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君起底漢能:沒有投資1480億
梁鐘榮
11月20日,初冬北京,窗外奧林匹克公園寒風凜冽。會議室內,李河君坐在主席位,身后是萬里長城水彩畫。
進入光伏薄膜電池領域后,過去3年中,這個45歲的年輕人和他的公司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漢能)一直備受外界質疑,從光伏技術路線的選擇,到資本運作、綁架地方政府等不一而足,直至今年升至風口浪尖。
“媒體說漢能綁架了銀行,我也想啊,可惜綁不住,國家發(fā)改委和銀監(jiān)會的一紙批文(收縮光伏行業(yè)信貸),就把光伏企業(yè)這條路給堵死了。”李河君扯了扯淺色西服領口,略微表示了不滿,他稱漢能會在2013年將此前零散的資產做化零為整重組,屆時對外界展現。
漢能在四川雙流、廣東河源、山東禹城、浙江長興、江蘇武進、海南海口等地投資興建了八個光伏產業(yè)基地,有報道稱,總投資額達到1480億元。與之相較,英利僅在3個城市布有基地,目前處于債務危機中的賽維LDK亦僅有4個。
與中國光伏產業(yè)主流取用晶硅電池組件技術路線不同,漢能堅持薄膜電池路線。漢能也沒有選擇加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旗下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分會——后者由尚德電力、英利、CSI阿特斯等數十家主流晶硅廠商組成,而是召集企業(yè)在全國工商聯(lián)旗下成立新能源商會。
“實際投資不到300億元,大數是在270億-280億,漢能自己落地資金占了40%。”李河君稱,地方政府或是為了政績,故意夸大投資額度,使得外界將炮火對準了漢能。
外界對漢能選擇薄膜技術路線的質疑也從未停息,他仍然堅持沒有錯,漢能從2009年開始進軍薄膜電池,他希望將證明拉長至2013年,彼時3GW產能將釋放,多個電站正式動工,“看看硅谷,光伏研究現在還有晶硅嗎?基本都是薄膜。”
國情式布局
“每個省建基地,那就意味著這個省會把市場給你”
商眾多擴產計劃也沒有成行。
漢能卻逆勢啟動,在從最北的東北至最南的海南,從最東的江蘇到最西的成都,漢能八大基地均在2010-2012年啟動。
“布點是一個戰(zhàn)略考慮,我們相信中國市場一定會啟動,成為繼美國和歐洲之后最大市場,每個省建基地,那就意味著這個省會把市場給你。”李河君承認,布點確有中國國情考慮,“沒有在當地實現就業(yè)、帶來GDP,光在那里找資源、要資源,人家不愿意支持你”。
李河君說,布局一個區(qū)域就能帶動一地物流,漢能一個基地能夠帶動產業(yè)鏈下游1026家企業(yè)的發(fā)展,由是再造當地產業(yè)鏈。
疑問接踵而至,漢能在這些基地的建設中,自有資金占據多少?此前有消息爆出投資“三三制”:漢能、地方政府和銀行各出資三分之一,并指漢能綁架了地方政府和銀行。
“我們不是資本運作的高手。”李河君稱,從2009年國務院“38號文”之后,國家發(fā)改委和銀監(jiān)會收縮了光伏行業(yè)的信貸,漢能八大基地的建設大部分是自己資金,銀行僅得到國開行的支持,地方政府亦有部分扶持,并沒有獲得其它銀行的貸款。
2011年底,國家開發(fā)銀行與漢能控股簽下了5年向漢能提供300億元人民幣的授信額度。
不過,這并不能減輕外界的疑慮。在賽維LDK300億、尚德電力35億美元的高負債背后,加之中國前十位光伏企業(yè)大部分負債70%以上的現實,讓國內各大銀行如坐針氈。
“現金流一塊我們很Stalbe(穩(wěn)健),因為水電每一年都有幾十個億。”李河君強調,水電投完之后,未來基本是零投資,其后凈享收益且十分穩(wěn)定。
李河君同時稱,3GW產能完全投產之后,暫時不會再投新的生產項目,重點放在光伏電站業(yè)務上。“那時薄膜電池和電站都會增加現金流”。
薄膜路線的選擇
問題在于,就像蘋果公司一樣,First Solar是可以復制的嗎?
薄膜技術路線的質疑未停息。
目前薄膜電池領域,僅有First Solar一家成功,而尚德電力早已把上海的薄膜生產線停掉,正泰太陽能近期將薄膜生產線掛牌出售,歐美眾多薄膜電池企業(yè)亦已停產。
一位光伏企業(yè)高管透露,目前準單晶組件轉化效率已經達到18%左右,仍在突破,薄膜僅在10%左右,且晶硅組件每瓦價格與薄膜等同,從成本和轉化效率兩方面已足以將薄膜擊敗,“薄膜沒有市場”。
李河君認為薄膜轉化率低論斷是半個偽命題,薄膜勝在單位度電成本便宜。“薄膜生產過程零污染,是弱發(fā)電,對太陽光角度要求不像晶硅那么刁。”李河君舉例,漢能在新加坡和廣東對薄膜、晶硅組件做對比測試,在新加坡測試中前者比后者發(fā)電量多40%,后者則多20%。
作為例證,在晶硅行業(yè)一行虧損之中,First Solar第三季度凈營收8790萬美元,雖然遠低于去年同期的1.965億美元,但延續(xù)了二季度的1.109億美元強勁贏利。
但問題在于,就像蘋果公司一樣,First Solar可以復制嗎?First Solar采用的是碲化鎘技術,漢能走的則是未有成功案例的硅基薄膜。
6月份漢能收購德國的Solibro公司,采用的也是未有商業(yè)化成功紀錄的銅銦鎵硒(CIGS)技術,雖然其最高光電轉換效率達17.4%。
“成本仍是薄膜電池需要跨越的欄桿。”上述高管說,目前硅基薄膜量產的轉化效率10%左右,CIGS就是13%左右。就每瓦的薄膜電池成本而言,生產過程中需兩片玻璃0.12美元,EVA是0.06美元,設備折舊0.2元美元,鍺烷0.1美元,此為0.48美元/瓦,加上硅板、接線盒、邊框,成本要超過0.7美元/瓦,“但晶硅組件的價格現在已在0.7美元/瓦區(qū)間,薄膜企業(yè)中就算成本控制最好的First Solar,也需0.73美元/瓦。”
李河君分析,很多企業(yè)做薄膜做不成功,主要限制于兩個高門檻:規(guī)模和核心技術。薄膜不似晶硅,不是單純買設備即可以生產,而是持續(xù)的技術研發(fā)和資金投入,同時需要做到似First Solar超過2GW的產能規(guī)模,才有可能降低成本。
2011年First Solar的產能為2.376GW,以目前漢能3GW的產能計算,已超前者。李河君解釋,由于規(guī)模和國產化,漢能薄膜電池可以做到0.5美元/瓦,較之晶硅電池便宜30%-40%,“歐美雙反,沒有針對薄膜電池,2011年中國光伏組件出口約為18GW,這給了很大市場空間”。
First Solar預計,2012年其自營光伏發(fā)電站數量將上升至23家,總產能達850MW;2013年達27家,總產能可達2200MW。
李河君肯定First Solar模式。李河君指做完8個基地之后,漢能會做兩項工作:作投資光伏電站資本金用;做交鑰匙工程,建設及運營電站。兩項工作均會在歐洲、國內大規(guī)模布局,并運用公司的薄膜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