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蘇州10月31日消息(記者肖志濤 景明)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日前,體育用品業巨頭阿迪達斯關閉了其在中國大陸的唯一一家自有工廠。阿迪達斯的這一舉動,再度引發了各界對中國傳統制造業發展的關注。
已經在阿迪達斯蘇州工廠工作的十五年的程雙林現在不得不面對再次就業的壓力。上周五,他和工友們同公司簽署了離職協議,從周末開始他們已經不再去工廠上班了。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將就此與工作了十五年的工作崗位說聲再見,而沒能離開的是他十五年的青春年華。
程雙林:工廠生產線已經全部關閉了,我們都放假了。還有一些辦公室人員和倉庫的人員,他們到明年七月份也都要解散。
早在今年四月份,程雙林和工友們就得知了工廠要被關閉的消息,而且被明確告知關閉的時間,公司讓他們自尋出路,但承諾會給他們應有的補償。7月18日,阿迪達斯通過在華的官方渠道正式向外通報了這一消息。承諾將給予蘇州工廠員工N+1倍月薪的勞務補償。其中N就是每個員工在工廠工作的整數年限,程雙林在電話中透露,現在這一方案已經改為N+7倍,按照每月兩千多塊的工資計算,他下個月15號便可拿到六萬多的補償,這已經高出了蘇州當地規定的補償標準,可是他覺得還是有不合理的地方。
程雙林:賠償方法不怎么公平,就是我們做了十幾年的和做一年兩年的賠償方案都是一模一樣的,賠償沒什么區別。
記者試圖聯系在阿迪達斯上海總部的公關部負責人進一步核實,但到目前為止,電話一直無法接通。據程雙林說,阿迪達斯蘇州工廠共有200多人,主要是生產該品牌的運動服裝。記者了解到,雖然名為唯一一家直營工廠,但是蘇州廠的規模確實不大,阿迪達斯在中國的訂單主要由300多家代工廠完成,因此,工廠的關閉對整個阿迪達斯的訂單生產并沒有太大影響。唯一有變化的是,阿迪達斯在華銷售約60%訂單,長期以來一直是通過這一工廠分包出去的。而隨著其蘇州工廠的關閉,這一部分的生產業務將直接并入阿迪達斯的國際采購部門。阿迪達斯在架構上的這一項重大調整,也直接導致了該工廠同下屬供應商的合作被解除。而受到影響的還有一方,就是工廠所在的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工業園區宣傳辦公室副主任劉杰說阿迪達斯作為較早進入該園區的企業,其品牌影響力自然很大,但單就這個工廠的關閉來說,對園區的影響并不大。
劉杰:我們覺得其實從園區的轉型升級角度來講,三大主導就是液晶面板,還有一個是航空與汽車零部件。因為它是普通加工,所以對我們園區沒什么影響。
其實,阿迪達斯關閉這家自有工廠并不算意外,早前的2009年,另一大巨頭耐克公司便將其在江蘇太倉的鞋服工廠關閉,轉移到亞洲其他地區。那么,阿迪達斯的“出走”是否存在和耐克同樣的原因,中國制造業是否真的已經失去對國際品牌的吸引力了呢?
對于蘇州工廠的關閉,雖然從一開始業內就傳言是由于國內生產成本的上升和東南亞新興市場低成本誘惑力所致,但阿迪達斯方面一直表示:中國仍是阿迪達斯一個重要的采購市場,阿迪達斯對中國市場的承諾保持不變。這僅僅是一次戰略上的重組,最終結果不會影響阿迪達斯在中國產品生產的總量。言外之意非外界傳言訂單已轉移至東南亞國家。然而現實卻是: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的確在逐年上升,許多企業從年前開始就已經陸續將勞動密集型的制造加工環節向更廉價的東南亞地區轉移。尤其是越南和孟加拉國,越來越受到歐美客商青睞。對此,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張政法評論說,跨國企業當初選擇我們有選擇我們的理由,現在要離開我們,也不能強留。
張政法:價格低自然買的人就多,代加工的價格低自然委托我們的人就多。世界工廠的地位不是我們的產品設計好或者質量上成,而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生產能力強,我們的勞動成本低,我們的利潤空間小,我們的讓利空間大。
專家認為,中國制造業發展到今天,已經不能再停留在靠廉價勞動力換取競爭優勢的層面,這既不符合我國發展的顯示,也不符合國家十二五期間乃至更長時間對制造業的定位。轉方式、調結構不是一句空話,知名制造企業的出走不見得是壞事,恰恰說明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日趨明顯,我國正在向全球產業鏈的上游進步。
張政法:一方面也要求我們在產業鏈的兩端,也就是研發和營銷的這種方面要具備更強的能力,占據更多的主動位置。否則我們就難免會導致生產萎縮,甚至是喪失工作崗位,進而影響整個中國經濟的形勢。因此讓該走的走,這個沒有什么可怕的,但前提是讓該來的必須來,否則我們就會面臨一個經濟的困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