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周四。前兩天借題發揮,從超級“有銀士”的財富來源,一窺各地經濟面貌。富豪榜走勢告訴大家,美國財閥靠“二技”——科技、財技——“食糊”;反觀中國最富有的一群,卻仍離不開“地產佬”和“廠佬”。
蘋果榜樣
美國早就告別勞動力密集的生產模式,汗由別人流,自己則靠“食腦”賺取暴利。說到憑“食腦”雄霸天下,蘋果認了第二,只怕無人敢認第一。
富士康山西太原廠房雇用的員工,總數多達7.9萬。與動輒數以十萬計工人的深圳和鄭州廠房相比,太原設施的規模也許不足一提,惟富士康(準確點說應為母公司鴻海)乃蘋果新一代智能手機iPhone 5推出首年的獨家代工企業,明年占總付運量估計亦達八成至八成半。
那等于說,為應付iPhone 5 源源不絕的訂單,鴻海/富士康必須大幅增聘人手,在內地勞動力供不應求工資急劇上升的當下,集團本已微薄的邊際利潤進一步萎縮,不在話下。第一部iPhone 2007 年面世時,集團邊際利潤仍有5.4%,去年已減逾一半,只有2.4%。
花旗銀行估計,要滿足消費者對iPhone 5的強勁需求,鴻海/富士康在鄭州的廠房,員工人數至少得從6月的15萬,增至10月的25萬,即四個月內多聘10萬人。在本已龐大的基數下,霎時間再添三分之二人手,勞工成本激增之余,還須日夜趕工完成訂單,員工的工作環境、起居配套,很難不每況愈下。
這是富士康一類企業的悲歌,它們依賴規模經濟,把微薄似紙的利潤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過程中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惟工人權益跟這種必須嚴格控制成本的商業模式天生對立,兩全其美談何容易。
利益鏈
然而,依附在蘋果產業鏈上的,豈止代工裝配這些低檔次產業?從晶片供應商、屏幕顯示器制造商、電池管理商以至軟件個體戶,可以說,蘋果一個品牌,足以養活“整村人”,但這個流程創造出來的連城價值,“獅子份額”仍歸蘋果。
研究公司Asymco 最近發布的iPhone 5成本架構圖【附圖】,讓人對暴利如何流入蘋果口袋一目了然。簡而言之,圖中藍色柱內顯示的數值(367美元),是iPhone 5 平均零售機價(630美元)減去所有成本和營運開支后剩下的金額(毛利)。在這個基礎上扣除研發支出(R&D,11美元)和銷售成本、綜合開銷及行政管理費(SG&A,37美元),蘋果從每部iPhone 5身上獲取的經營邊際利潤(凈利),仍高達319美元,相當于零售機價的50.6%!
不少人批評iPhone 5零創意吃老本,但邊罵邊買唯恐買不到的多不勝數,一眾配件、功能以至apps 設計商,無不樂于在蘋果“吃剩”的一半上分杯羹,形成一個龐大的商業生態系統;雖說僧多粥少,惟只要能在這條巨大的食物鏈上咬上一口,銷情利潤便有保障,是以人人爭相依附,齊來分享蘋果吃剩的殘羹剩飯,鴻海/富士康不過是這個生態系統的一員,談不上什么悲哀不悲哀。
內地常把自創品牌四字掛在唇邊,但誰不想年年考第一?品牌開發知易行難,像Zara這類異軍突起的成功案例,主要并非依靠“創意”,更重要的是開辟了極速上架款式常轉的獨特模式,令它更像一個高效能物流處理專家,以此為基礎打響品牌。消費者一旦喜歡上你,對時裝原創性不強這個“弱點”,非但不介意,還反過來大贊主事人腦筋轉得快,缺點頓變優點。
本文版權所有:香港信報財經新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