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黃燁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被一位地方環保官員拍桌子了。
“明目張膽!”9月26日,據中央電視臺報道,廣東省環保廳環境監察局局長周全在環保部環境安全百日大檢查督察組反饋會上激動地表示,“明明發現排污超標,沒人去檢查,沒人去督促。還老是要挾地方政府,說什么為了國計民生!那老百姓也是國計民生啊!”
據央視昨日報道,督察組日前對中石化下屬的三家企業在檢查時發現,中石化的煉油企業成了環境違法行為或安全隱患的重災區。
“我們有相關規定,媒體的有關問題只能聯系中石化的新聞發言人。因此,我不能回答你的問題。”昨日晚間,中石化集團公司一位人士婉拒了《國際金融報》記者的采訪要求。但截至發稿,本報始終未能聯系到中石化新聞發言人。
“現在我們應該關心的是,‘拍了桌子’之后該怎么辦?”東南大學法學院張馬林律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是不是要擇機啟動法律程序,對相關企業進行處罰?已對環境和普通消費者造成的損失,到底該怎么賠償?賠償多少?地方政府為何此前沒有對問題企業進行執法?同時,相關部門是不是要對母公司中石化進行問責?”
中石化被批評
據悉,本次被央視點名批評的是中石化旗下三家企業——中石化湛江東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湛江新中美化工有限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三家公司官網資料顯示,其均是中游煉化板塊的企業,產品包括聚苯乙烯、汽柴油、液化氣、石腦油、苯、二甲苯等較易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
中石化東興公司部分生產廢水通過雨水系統直接外排,違法超期試運行。目前,廣東省環保廳責令其停止試生產后未經許可恢復生產。
新中美公司擅自拆除廢水處理裝置,污染物可通過閥門切換,直接排入雨水溝。
“中石化這三家企業,地方環保部門都去過,但是很多問題沒有被發現。”環境安全百日大檢查督查一組負責人張志敏對央視表示,這些問題都存在重大的環境風險,且“有的是嚴重的違法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央視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環保部直接調度處理的突發環境事件為26起,其中這三家中石化企業所在的廣東省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為9起,“包括重大環境事件1起,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效益高的煉化項目本就容易造成污染。因此,相關企業往往都會花大力氣在生產等環節避免出現污染事故。”一位業內人士介紹,“一旦在防治污染這一塊放松下來,會相對比較容易地造成污染事故。”
據了解,環保部已要求中石化集團對所屬企業環境風險進行全面整改,并對負責人開展約談工作,要求對中石化東興公司依法停止試生產,依法責令新中美公司、廣州石化限期整改。環保部要求“對逾期未完成整改,或屢犯的企業進行掛牌督辦、媒體曝光、法院強制執行等手段,同時,對督查不力的地方實行區域限批”。
央企屢屢“犯案”
頗為諷刺的是,《國際金融報》記者昨日查閱資料時發現,這三家企業不約而同地在公司簡介中提到了社會責任。東興公司就介紹,其“大力推行精細化管理,連續7年實現安全穩定生產,杜絕了上報集團公司的安全環保事故和非計劃停工事故”。
不止如此,這三家公司的母公司中石化更是屢屢在社會責任方面大獲殊榮。有統計顯示,2009年,中石化曾獲新華網主辦履行社會企業責任杰出企業獎;2010年,獲新華社主辦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杰出企業獎;2011年,獲人民網(微博)主辦年度“人民社會責任獎”。另外,中石化在每年的社會責任報告中,都會強調該企業的“社會責任”。
“中石化旗下公司最新的行為顯然有些配不上‘社會責任’這個詞。”張馬林認為。
事實上,不光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央企均曾曝出過環境污染事件。2010年7月16日18時20分左右,大連新港至中石油大連保稅油庫輸油管線在油輪卸油作業時發生閃爆,引發管線內原油起火,致上萬噸原油入海,一度創下中國海上溢油事故之最,中石油集團公司董事長蔣潔敏也因此受到過相關的警告處罰。中海油與康菲中國的渤海灣蓬萊19-3油田也出現過嚴重的溢油事故,當時,相關專家在接受《國際金融報》采訪時均認為,中海油“難辭其咎”。
另外,紫金礦業和地方國資江西銅業等多家企業也出現過環境污染問題。當初面對百姓“將污染物排入樂安河”的質疑,江西銅業和當地環保部門對外的口徑是“德興市早在唐宋年間就開始采銅,污染主要是由于歷代廢棄礦區產生的”。
“中石化等部分央企和一些地方國資屢屢出現環境污染問題,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其是壟斷行業中的壟斷企業,對相關的問題往往有恃無恐。”張馬林認為。
中國《環境保護法》明確規定,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防治污染的設施,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重新安裝使用,并處罰款。
《環境保護法》還規定,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后果處以罰款。情節較重的,對有關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政府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另外,還可根據所造成危害后果處以罰款,或者責令停業、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