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勞佳迪 報道
素以高調、強悍作風示人的光伏明星施正榮選擇了隱退——幾天前的這則消息一經爆出,迅速在光伏的“冰封世界”燃起火星:這場標桿企業的人事地震是否意味著最后一個精神支柱的轟然坍塌?
今早有消息人士對記者透露,埋下這顆“臨危換帥”的深水炸彈的,是政府欲將其國有化的沖動。曾經風光無二的施正榮,如今夾在難以為繼的企業經營和“虎伺”已久的地方政府之間,或許激流勇退是最妥善的解決方案。
不過,此時正值尚德短期償債能力告急且身陷5.6億歐元反擔保騙局的危情時刻,想要全身而退之前,施正榮還有諸多爛攤子需要給投資者一個說法。
政府曾“投”數億元
“當初為了招商引資,地方政府沒少給尚德政策,不管是稅收優惠、拿地折扣,還是融資支持,現在新能源已經是無錫這座老工業城市的亮麗名片,無論如何不能坐視它被 ‘撕掉’。 ”早間,一位熟悉情況的圈內人對記者如是說。
此前也有媒體報道,目前無錫市政府已著手,通過與各債權銀行溝通,建議銀行不對尚德電力進行抽貸、收貸,并給予合適的展期,力圖緩解尚德電力面臨的債務壓力。
政府的動作頻頻似乎恍然回到了十多年前,只不過當時與銀行溝通的命題是:怎樣幫尚德爭取到貸款。
過去在許多場合,施正榮亮相時總是標配一句臺詞:“沒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就沒有尚德公司今天的成功;沒有無錫新區的幫助,也不可能有施正榮今天的輝煌。 ”盡管如今大佬謝幕,言猶在耳,因為這并不能算是一句客套話。
早在2000年,從澳洲回到無錫打算創業淘金的施正榮口袋里只有40萬美元,小天鵝集團、無錫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公司、山禾制藥等8家當地國企為他湊到了600萬美元,背后如果沒有政府的力挺游說,顯然是天方夜譚。
若梳理尚德發展史,地方政府的推手便一路出沒。 2002年,草創的尚德虧損700余萬,到了把進口硅棒切割變成內銷產品的田地,正是地方部門出面協調, 5000萬元擔保資金令公司借以喘息。不久后,又有一筆5000萬多元的低息貸款進了公司的賬戶。
2003年、2004年,無錫政府又為尚德爭取了9個創新項目、多達4000萬元的各級政府扶持資金,其中省科技廳支持的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就有2500多萬元,且都是通過承擔各類計劃項目無償撥付。
政府的支持不僅于此,為表誠意,無錫新區還給予營業執照加速辦理、優先提供辦公用房等隱性優惠,甚至協調了當地6家頗有實力的國有股東先后加盟尚德,并成立新區特別領導小組,專程為尚德解決廠房擴張、電力保障等問題。
一時之間, “無錫模式”被作為經典范例,為各地稱頌。 “政府做海歸的 ‘天使投資人’”、 “看不見的資本之手是崛起密碼”等等煽情標題充盈于市。
退出成為最后一張牌
繁華輕易過,轉眼到了 “算賬”的時候。遺憾的是,在光伏集體消停的當下,這恰是一筆秋天過后清算的“爛賬”。記者翻看尚德2011年財報,其四季度負債總額達到了36億美元,負債率79%,到了今年一季度更是攀升到81.8%。
更要命的是,年底尚德短期借債從2007年3.21億美元急劇攀升至15.73億美元,現金和短期借債比由1.62下降到0.31。今年7月底曝光的擔保欺詐案,則成為最后一根稻草徹底壓垮公司財務:尚德必須在明年償還約5.4億美元的債務,如果被迫履行所有的貸款擔保,該公司還將進一步欠下近6.8億美元的債務。
這么一大筆迫在眉睫的欠款,除了由不能眼看公司破產的無錫政府兜底,實在想不出還有其它救贖方式。“尚德要還清越來越多的到期債務,只有國有化一條路,但國有化之后,還有施正榮什么事?不如先退。”業內人士分析稱。
據悉,尚德CEO由原CFO金緯接替,施正榮仍會繼續擔任董事長一職,其持股份額也暫無變化,但除了國有化大浪潮下的激流勇退,這一敏感時刻的突然出走,依然被細心的觀察人士挖出更多玄機。
有媒體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稱,施正榮涉嫌長期將尚德的利益輸送給其實際控制的一家多晶硅企業,侵害尚德股東權益,如今的隱退實乃 “金蟬脫殼”。
上述知情人士所指的施正榮實際控制公司,就是2009年起施正榮公開出任董事長的亞洲硅業 (青海)有限公司。據稱,自2006年創立之時起,施正榮就是該公司的密切關聯方,尚德也通過幫助融資、墊付款項、采購大單等方式,對該公司不斷支持,卻到2008年才對這種關聯作出零星披露。
更具利益輸送嫌疑的是,施正榮擔任尚德的董事長兼CEO期間,同該企業簽訂了價值15億美元的長期供應合同,并涉嫌以高價采購該公司的多晶硅產品。
公開資料顯示, 2007年至2011年的5年間,尚德給亞洲硅業的預付款近7000萬美元。自2012年起,尚德還將向亞洲硅業購買總計6.33萬噸的多晶硅,且價格會據每一季度的平均采購價來協商。對此,施正榮尚未作出任何回應。
光伏退潮后誰裸泳?
坊間更是傳言四起,除了“金蟬脫殼說”,還有“臨陣退縮說”、“垂簾聽政說”及“別有用心說”此起彼伏。可以確定的是,不論是無錫尚德,還是先垮一步的江西賽維,巨頭的坍塌都散發出強烈悲觀的行業訊號。而在這一波“似大廈傾”的光伏困局中,舉國高科技體制下的地方政府正是自食苦果。
記者統計發現,目前約有18個省打造光伏基地,100多個城市將太陽能作為支柱產業。與當年發展半導體業如出一轍,各級地方政府對太陽能項目的招商引資使出渾身解數,包括優惠上網電價、土地政策的打包組合等等。
而僅無錫尚德而言,實際上關聯的地方政府還不止無錫一地。 2009年,它分別與陜西省政府、青海省政府、寧夏石嘴山市政府和四川省攀枝花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擬在上述四地分別開發300兆瓦及各500兆瓦的光伏并網太陽能項目,總量達1800兆瓦。其中,寧夏石嘴山專案預計總投資為80億元人民幣。
如出一轍的是,賽維掌門人彭小峰設立公司之初也曾面臨融資困境,財政年收入僅為18億元的新余市就給彭小峰提供了2億元的貸款作為項目啟動資金。
據悉,尚德當初大獲成功后,地方政府都在簡單地復制尚德模式,同質化競爭嚴重,有的地方政府甚至為了發展光伏制造,而特意去建造一批光伏發電的市政工程。
對于政府充當風投、用財政托底的行為,知名財經評論人葉檀(微博)表示,發展高科技,需要的是民間投資,是真正的形成上下游鏈條的風險投資,而不是國資銀行,不是政府補貼上市圈錢。
“如果說美國等國是用風險投資,全民辦高科技,那么目前我國的體制是政府國有銀行出錢,辦高科技,這樣的舉國體制成本高、風險不可控,即使產生一兩個高科技企業,最后成為形象工程的可能性極大,只供觀賞。 ”
“很多地方其實沒有配套,就是盲目上馬,比如說氯堿,后面的有機化合物、副產物怎么處理,如何排污,對環保承載能力如何考量等等都值得反思。”新光硅業科技公司總經理陳紹章則對記者坦言。
那么,這筆賬又會何時清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