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產經 > 阿迪達斯關閉在華工廠 > 正文
昨日有消息稱,下半年阿迪達斯將在目前蘇州倉儲中心外新建一個北方倉儲中心,選址天津。不過,阿迪方面上周宣布將關閉唯一在華直屬工廠,再加上近年來不少生產企業將生產線遷出,業界認為“中國制造”的紅利優勢不再。專家表示,這是一個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企業應該進行產業升級,政府也可借機引進其他產業,并建立健全相關制度。
生產企業外遷東南亞或成新寵
上周,阿迪達斯中國總部證實:年內將關閉位于蘇州的在華唯一直屬工廠。來自阿迪達斯方面的書面回復稱此舉是“出于重新整合全球資源的策略考量”。這是在繼2009年耐克關閉在中國唯一一家鞋類生產工廠——太倉工廠后,另一體育用品巨頭的遷出。
商務部新近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6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591億美元,同比下降3%。其中,6月當月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44家,同比下降16.3%;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20億美元,同比下降6.9%。
阿迪達斯全球CEO赫伯特·海納此前在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表示,阿迪達斯公司希望部分地撤出中國,轉移至勞動力更便宜的地區。而老撾、柬埔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被阿迪達斯公司認為是更好的市場。
而在阿迪達斯和耐克傳出新聞時,Clarks、K-Swiss、Bakers等國際鞋業巨頭已紛紛增設在越南、印尼的生產線。
來自海關的數據顯示,從2010年開始,越南、印尼等國家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我國一些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的出口產品在歐洲、日本、美國的市場份額,正在被南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所擠占。
一些新興經濟體國家接連呈現“喜報”。聯合國(微博)貿發會議月初發布的《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2011年,流入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外國直接投資達到1170億美元,增長26%,增長速度遠高于東亞的9%。
中國優勢仍然明顯
盡管阿迪達斯公司方面沒有明示工廠關閉的原因,但僅僅在宣布將關閉工廠的幾天前,其在回應倫敦奧組委指責其在柬埔寨的“血汗工廠”時稱,其緬甸工廠工人月薪130美元(約828元人民幣),而其蘇州工廠“人均月工資不低于3000元”。
更早的信息是,赫伯特·海納曾向媒體抱怨,中國政府制定的工資標準逐漸變得過高。
數據顯示,2011年國內不少城市最低工資都增加了20%到30%,增長是未來趨勢。廣東省東莞市中小企業局副局長劉錦棠在剛剛舉辦的第20屆中國服裝服飾博覽會上對媒體說,單是在東莞市,人力成本上漲30%。
對此,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向媒體分析,如果阿迪達斯大規模減少生產線,對于代工和配套的影響很大。受到產品工藝流程完整性的影響,很多代工廠是很難獨立生存的,在這種情況下,代工廠如果還想依靠阿迪達斯等企業的訂單生存,就必須跟著轉戰東南亞。
記者了解到,在為阿迪達斯代工的300多家工廠中,臺灣裕元集團占到多數訂單份額,在大陸也設有很多工廠,專門為阿迪達斯等做代工,但這家企業近年來已開始大規模向東南亞轉移,留在中國大陸的工廠,也開始從沿海地區向內地用工成本較低的地區轉移。
這是否說明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岌岌可危?
“近期內,中國‘世界工廠’地位不可替代、很難動搖。”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戒驕告訴南方日報記者,雖然跟越南等一些新興的發展中國家比,中國成本優勢不那么明顯,但跟發達國家比,我們的成本優勢還是很明顯的。而且國內目前勞動力素質較高,建廠環境比較好,政策穩定。相對來講更有利于企業發展。
事實證明,雖然關閉了工廠,阿迪達斯并未放棄中國制造業市場。阿迪達斯中國方面向媒體表示,阿迪會與國內超過300家的代工廠合作,以精簡制造業務,而并非完全撤出中國市場。
阿迪達斯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高嘉禮曾放言,今后五年,阿迪達斯在華年銷售額將以15%至20%的速度增長。而更為實際的是,阿迪達斯選址天津的北方倉儲中心,將寄望于進一步擴大對中國市場的覆蓋。
可借勞動密集型企業遷出引進高附加值產業
即使如此,阿迪達斯關閉在華唯一直屬工廠還是引起業界廣泛討論。
“對于一個跨國公司,其投資是由多方面因素影響的,這可能是其內部戰略的調整。偶爾資本流動很正常。”劉戒驕說,個別企業的外遷并不預示新一輪外遷的開始,可能是經濟結構的調整,無論對于企業本身還是當地政府。
劉戒驕補充,對現時的中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的遷出未必是壞事。當地也可借機引進先進裝備制造、服務業等產品附加值較高的產業。
“上月,我去蘇州調研時,當時蘇州相關方面透露,要花45億把這樣高污染、高勞動密集型、質量一般、消耗大于產出的企業請出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法國際管理學院院長劉寶成告訴南方日報記者,我國部分產業發達城市如蘇州已經具備自主選擇企業的優勢,可以有選擇地接納外資企業、甚至是有選擇地把不符合當地發展戰略的產業“請”出去。
新一輪全球制造業的爭奪和轉移已經展開,富士康總裁郭臺銘此前發表言論,中國要繼續以“世界工廠”立足,需將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智”造。提高生產力、品質和產品質量的穩定性,是企業轉向自動化、特別是高科技主要推動力。隨著后工業時代的來臨轉“智”的拐點,進行產業升級,進入更高端的制造業,已成必然。
那么,中國應該如何吸引“智”造企業行業進入?劉寶成建議,一是建立國內外專利信息庫,并及時進行更新,甚至可以對國外已經過期或將要過期的專利“撿回來”;二是與國際機構進行技術聯盟,共同分享和投入技術,避免文化沖突;三是對國內外技術進行改進和突破,把已有技術化為生產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