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綜合報道】“歸真堂(微博)事件”引發的道德話題近期風生水起。毫無疑問,這場針對“活熊取膽”的道德指責,讓歸真堂的IPO計劃深陷中途折戟的危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歸真堂只是這條“熊產業鏈”上的一個小角色,更多的受益者還藏在避風港里。
據國際金融報報道,2月27日,歸真堂最大客戶、已在創業板上市的上海凱寶公司以平盤收尾,但同時,進入2月——隨著歸真堂事件的爆發,其股價上升了17%,絲毫沒有受到負面影響。不僅如此,部分產品涉及熊膽的企業,如云南白藥(微博)、吉林敖東的市場表現也不俗。
上海凱寶于2009年提交招股說明書,說明書顯示,公司主營業務是痰熱清注射液,占公司營業收入的97%以上,而其主要原料就是熊膽粉。“熊膽粉構成痰熱清注射液生產成本的絕大部分,是關鍵原材料。”
事實上,上海凱寶的供應商并不止歸真堂。招股書顯示,為上海凱寶提供原料的公司還有黑龍江省黑寶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綠野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延邊白頭山制藥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黑寶藥業也一直在密謀上市。據媒體披露,早在2007年9月14日,黑寶藥業召開的二屆二次股東大會暨董事會會議上,其董事長兼總經理劉繼德就直言,“黑寶”籌劃上市已經有兩年了。2011年2月12日,該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張大成所作的2011年經濟工作報告的第四部分——發展戰略“下一個五年”規劃的總體構想中提到,“研究制定黑乳集團和黑寶藥業的上市方案,爭取早日上市”。
北京大學證券研究所所長呂隨啟(微博)認為,隨著歸真堂事件的升級,越來越多的“熊產業鏈”公司浮出水面。“對于已經上市的公司來說,隨著公眾關注度的提高和政策空間的縮小,其發展前途不容樂觀;對于還未上市的企業來說,不環保、不具有成長性的性質決定了其不該上市。”
呂隨啟認為,研發替代品人工熊膽以及尋求多元化經營是這類“熊產業鏈”企業未來能持續發展的轉型手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