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起蒙牛事件發生后,我們都會聽到蒙牛的澄清或道歉,而這些只有一個目的---請繼續飲用蒙牛牛奶。但如果將做這些事后補救的精力用于質量監控,蒙牛或許不會有如此多的麻煩
法治周末記者 李 飛
12月26日一早,北京市望京華聯超市的一位工作人員照例將貨架上的蒙牛純牛奶補齊。
“目前還沒接到任何要求下架的通知,超市應該會繼續銷售。而且蒙牛的產品多為本地原產,不會有眉山產地的蒙牛奶,消費者可以放心選購。”該工作人員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這位工作人員提到的“眉山產地的蒙牛奶”,在國家質檢總局的一份質檢報告中榜上有名。
12月24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近期對200種液體乳產品質量的抽查結果。其中,僅兩種產品出現黃曲霉毒素M1項目不符合標準的情況。而在這份黑名單上,蒙牛又上榜了。
對此,12月25日蒙牛在其官網連發兩份聲明,承認這一檢測結果并向全國消費者鄭重致歉。此外,蒙牛方面表示已對該批次全部產品進行了封存和銷毀,沒有問題產品流向市場。目前蒙牛在市場上銷售的所有產品均為合格產品。
蒙牛的聲明和致歉,并不能阻止中國乳企的形象再一次受損。
致癌物從何而來
黃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霉變的花生、谷物和大米等食物中,四川等南方地區因為天氣濕熱及多雨的原因,喂養奶牛的谷物、飼料或許因儲存不當發生霉變。奶牛食用了受污染的飼料后,身體健康會受到影響,所產牛奶也將受到污染
根據質檢總局發布的檢測報告顯示,蒙牛此次超標的產品為該集團眉山公司2011年10月18日生產的250ML/盒包裝的純牛奶產品。該批次產品由國家加工食品質量監督福州檢驗中心檢驗,結果顯示黃曲霉毒素M1實測值為1.2微克/公斤,而國家規定的最高值為0.5微克/公斤,蒙牛該批次產品超標140%。
何為黃曲霉毒素M1據法治周末記者了解,早在1993年,黃曲霉毒素就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癥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其對人及動物肝臟組織具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其中黃曲霉毒素M1相當穩定,乳品行業中常用的巴氏滅菌法也不易將其殺滅,所以檢測黃曲霉毒素M1往往是乳品進出廠前,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
然而,在蒙牛乳業的聲明中,并未說明牛奶中為何含有黃曲霉毒素M1。
對此,從事奶牛健康專業治理的華誠睿光董事長溫文馳向法治周末記者分析道:“黃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霉變的花生、谷物和大米等食物中,四川等南方地區因為天氣濕熱及多雨的原因,喂養奶牛的谷物、飼料或許因儲存不當發生霉變。奶牛食用了受污染的飼料后,身體健康會受到影響,所產牛奶也將受到污染,從而出現黃曲霉毒素M1超標的情況。如果食用新鮮青草的話,牛奶中黃曲霉毒素M1的含量會相對降低。”
法治周末記者就牛奶致癌物是否源自飼料向蒙牛乳業進行求證,其新聞發言人盧建軍向記者承認確有此事,但蒙牛眉山工廠的奶源除了牧場原奶之外,還有一部分來自當地奶農,問題奶源具體出自何處尚不清楚。
盧建軍向記者強調:“事實并非媒體所稱———作為常規檢測項目,蒙牛沒有自檢出黃曲霉毒素M1超標問題,說明其生產和質量控制存在重大缺陷。”
實際上,在國家質檢總局10月19日對眉山工廠問題批次牛奶樣品進行檢測之時,蒙牛公司也同時對該批次產品進行了自檢,并發現了其中黃曲霉毒素M1含量超標,已決定對該批次產品進行封存和銷毀。
“事實上,公司的自檢正是內部生產工藝管理流程中的最后一道程序,未通過這道程序檢測的牛奶無法出廠銷售。”盧建軍說。
蒙牛方面的解釋并不能消除消費者心中的疑慮。
自10月19日檢測之日起,至今已兩月有余,為何遲遲未見蒙牛公司自己出示相關質量公告,而是等到國家質檢總局的調查結果公諸于眾之后,才開始以各種理由極力澄清黃曲霉毒素又是否會沉積在奶牛體內影響牛奶質量
蒙牛方面并未對上述問題作出回應。
但國家質檢總局相關負責人在12月26日“就液體乳國家監督抽查相關問題答記者問”中表示,如果奶牛停止食用霉變飼料后,乳汁中黃曲霉毒素M1就會消失。
原奶品質無法控制
在飼料管理方面,蒙牛只是對供奶方選擇招標飼料廠家提供指導和幫助。雖然供方和公司有誠信合約,公司也有相應管理機制在約束此事。但對于飼料的保存和具體投放,企業是無法參與進去的
乳業安全問題從來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從最初的三聚氰胺事件中,蒙牛集團營銷總裁現場飆淚道歉,到之后的“特侖蘇事件”、“小學生飲用蒙牛純牛奶集體中毒事件”等,事實證明,眼淚不代表悔改,道歉已成為例行公事,民眾的原諒已經成了企業免責的擋箭牌。在企業一次比一次迅速的道歉行動中,蒙牛的危機公關能力似乎顯著提升,但企業信譽反而不斷下降。
在此次事件中,蒙牛方面一如既往地表示了自己的無奈。
“在飼料管理方面,蒙牛只是對供奶方選擇招標飼料廠家提供指導和幫助。雖然供方和公司有誠信合約,公司也有相應管理機制在約束此事。但是對于飼料的保存和具體投放,企業是無法參與進去的。”盧建軍表示。也就是說,蒙牛無法得知自己收購的原奶出于何種生產環境,產奶的奶牛健康狀況是否達標。
“這不光是蒙牛的現狀,也是整個中國農牧業的現狀。”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向法治周末記者表示。
蒙牛曾以發展散養戶的模式,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蒙牛速度”和“蒙牛奇跡”。但“粗放式的擴張”帶來的確是管理能力的滯后。
在多次乳業質量安全事件之后,蒙弄始注重自己的奶源建設與管理。
位于眉山市經濟開發區科公園三路的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就可謂是蒙牛轉型的代表作之一。該項目于2008年4月12日全面起動,總投資約為3億元,日處理鮮奶620噸。
但實際上,奶源不足的問題始終困擾著眉山分公司。目前,每天該公司的原奶收購量僅有100多噸,原奶的加工能力無法得到完全釋放。
蒙牛眉山分公司的主要奶源來自現代牧業洪雅牧場,該牧場占地1000余畝,可容納1萬頭奶牛。但是因為草場產出的飼料有限,目前奶牛的數量不到8000頭。那么,是否因為草場產出的飼料有限才引發了此次的致癌事件呢
對此,蒙牛方面表示,飼料霉變僅是個別性事件,并不代表整體現象。蒙牛連續作出聲明也僅是針對這一批次的產品。
但在鄭風田看來,乳品企業連曝質量安全問題,與行業內松散型公司加農戶的發展模式有關。我國乳業之所以能超高速發展,主要是采取公司從市場上收購小奶農的原奶,然后加工出售的模式運作。這種模式的質量很難得到保障。從奶源來看,我國60%的奶牛由存欄20頭以下的小規模戶飼養,飼養條件簡陋,衛生防疫差;而從加工企業來看,從散養農戶中收購鮮奶加工出售能滿足奶企相當一部分的生產需要,相當依賴這種模式。但這種模式存在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奶企與奶農互相壓價。
奶農的產品在賣給奶企時,雙方都是買賣關系,都只追求價格,尤其是強勢的公司一方在收購中還會提出諸多其他的高要求,往往使奶農的利益得不到保證。這使得部分奶農只能通過降低成本甚至摻假的方式來獲取利潤。由于企業的利潤與奶農沒有直接關系,加上我國目前市場的定價機制也難以保障優質優價,奶農或牧場為保障自己利益,難免會為了降低產奶成本而疏于飼料管理,甚至無法保證飼料的質量。“如果不改變目前這種松散的產業化管理,未來乳業食品安全事故將層出不窮。”鄭風田表示。
沒有奶牛檢測標準
乳業新國標的低標準,讓許多小奶農的生鮮乳勉強達標。但這種“照顧”多數小規模奶農利益的做法,實際上是在損害整個行業的利益
讓國人失望的不只是蒙牛,我國的牛奶已經被乳業專家稱為“全球最差,喝低標準牛奶不如喝白開水”,甚至“90后沒有喝過真正的牛奶”。如此看來,問題不僅僅出在蒙牛身上。
“每一次出現乳業質量安全事件,都是對整個行業的一次考驗,也會促進行業在逆境中前進。”盧建軍認為。
乳企沒有把好原材料的質量關,收購不合格的原料奶,無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從監管的角度來看,政府的監管不力也是造成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每每出現乳業質量安全事件,監管部門都會針對性地強調治理。但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監管模式,缺乏嚴格的行業標準,并沒有給乳品行業帶來足夠的懲罰力度,讓乳企能夠輕易地‘好了傷疤忘了疼’,最終受害的只有消費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
據法治周末記者了解,我國現行的乳業國標是由衛生部出臺的生乳標準,該標準于2010年6月正式實施。但令人費解的是,其中對蛋白質和菌落數兩個關鍵指標的界定比1986年制定的標準還要低。蛋白含量從1986年的2.95%,降到了2.8%,菌落總數則從2003年的每毫升不超過50萬下調至不超過200萬。后者相當于從蒼蠅橫行的牛場中取奶的菌落指標。
溫文馳告訴記者:“由于新國標的低標準,讓許多小奶農的生鮮乳勉強達標。但這種‘照顧’多數小規模奶農利益的做法,實際上是在損害整個行業的利益。政府的‘姑息’反而使整個乳企疏于監管,令乳業質量安全事件頻發,造成了企業與政府公信力的共同損失。也間接導致了洋奶粉肆意漲價,攪亂乳業市場。”
更令溫文馳感到驚訝的是,中國乳業在根本上只重視原奶的質量指標,對原奶的生產工具———奶牛卻缺乏相應的檢測標準。在國外,體細胞檢測一直是奶牛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但國內尚未建立相關檢測體系。也因此,此次的蒙牛黃曲霉毒素超標事件只能通過事后檢測,而無法通過奶牛健康檢查進行事前預防。
質量安全問題一直是我國目前乳業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此次蒙牛致癌牛奶再一次給行業敲響了警鐘。
“要想中國乳業振興,必須要改進乳企現行運營模式,與養殖大戶或者奶農合作社建立密切的訂單關系,并且應該進一步完善行業標準,確保乳企未來奶源的來源數量與質量,從根本上解決乳企質量安全事件頻發的亂象。”鄭風田表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