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大亨徐福記國際集團在新交所發布公告稱,商務部已于12月6日批準瑞士食品巨頭雀巢集團以17億美元收購其60%股權的交易。通過這次收購,雀巢奠定糖果業霸主地位。
徐福記年內將從新交所摘牌
早在今年7月,雀巢就宣布計劃出資21億新加坡元(約17億美元)收購糖果制造商徐福記60%股權。根據雙方協議,雀巢將首先收購徐福記獨立股東所持有的43.5%的股權,此外將再從徐氏家族目前持有的56.5%的股權中購得16.5%的股份。
據徐福記國際集團新聞發言人孫天珍透露,本月底前徐福記將在新加坡交易所摘牌。剩余40%股份,仍將由徐氏家族持有。徐福記現任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徐乘將繼續帶領新的合資公司。
雀巢奠定糖果業霸主地位
作為全球銷售額最大的食品公司,雀巢2010年全球總銷售額達8407億元,但巧克力和糖果業務僅占其總銷售額的11%。面對瑪氏、卡夫等對手,它在競爭中也一直居于下風。另一方面,從1998年至今,徐福記已經連續13年銷售額居于市場首位,目前在中國市場占有率為6.6%。據徐福記最新財報,2010年全年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43.1億元和6.0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和31%。
徐福記的產品包括糖果、谷物小食品、預包裝蛋糕和薩其馬。雀巢認為,徐福記的產品非常適合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和習慣,對包括烹飪產品、速溶咖啡、瓶裝水、奶粉和餐飲服務業產品在內的雀巢公司在華現有產品線是一個補充。“徐福記連續13年都是糖果市場第一。”孫天珍證實,雀巢成功收購徐福記之后,加上其本身在糖果市場中的業務,穩居第一是肯定的。
寡頭效應威脅同業品牌
北京志起未來營銷咨詢集團董事長、營銷專家李志起認為,徐福記與雀巢兩個巨頭的結合對我國糖果行業格局將造成巨大的影響。收購完成以后,我國其他糖果企業如雅客、大白兔、金絲猴等企業都將面臨很大的競爭壓力。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指出,此項收購將令雀巢獲得徐福記在中國近1.8萬條散裝柜資源,以及徐福記龐大的二三線渠道資源,對于其他糖果企業而言,則是真的狼來了。“當大家的品牌影響力、研發能力都不相上下的時候,最后拼的就是渠道,并購完成后,雀巢糖果業務將迅速進入二三線市場,這種競爭優勢是不可復制的。”未來三年,國內糖果行業格局將引來一場革命性的巨變。
南方日報記者 周照
頭條縱深
優勢品牌頻被收購中國企業遭遇成長煩惱
1
被收購方:本土品牌的成長煩惱
即使贏了,也是輸。這是中國本土多個優勢品牌的命運寫照。
昨天,徐福記方面表示,商務部是無條件放行收購案,而該公司與雀巢之間的交易條款與此前公告的內容沒有改變,其中包括該公司董事長徐乘將留任。“目前徐福記集團暫時沒有因為審批通過而有所變動,公司人事及各部門都維持不變。”徐福記新聞發言人孫天珍如是說。
中國優勢本土品牌被收購的不僅有徐福記。“中國本土企業家選擇退出,主要原因是企業做到一定的程度,單憑自己的力量,已經難以將企業再做大,需要引進更有實力的大股東支持。”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指出。
這一點從多家被收購企業的解釋中也得到佐證。今年7月,徐福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該公司目前在產品研發方面遭遇瓶頸之困,無法進行更深入更進一步的科研。徐福記方面甚至坦承,公司作為傳統行業,無法招聘到名校的學生,管理人員都是自己培訓的。
中式餐飲業龍頭企業小肥羊同樣遇到“成長煩惱”。此前,小肥羊一批批得力高管王岱宗、楊耀強等人的相繼離去,小肥羊業績出現下行,今年上半年凈利潤相比去年減少19.6%。
昨天,著名消費品營銷專家肖竹青向記者分析,在國內國際經濟環境影響下,中國民營企業近兩年遭遇到融資難問題,而要維護和持續打造一個品牌需要的費用很大,比如全國性品牌每年必需要在主流媒體如央視等打廣告,這筆費用每年約花費2億元。高額的渠道費用與銷售并不成正比。
2
收購方:跨國公司的如意算盤
雀巢全球集團首席執行官保羅·博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新興市場的潛力會對我們有很大幫助。”他預計,10年內雀巢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收益將超過發達國家,占44%—45%。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起外資發起對中國本土企業的并購或合作項目中,記者發現,跨國公司們最看重是企業運營中的核心資源,比如品牌、渠道、研發等。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認為,此次并購對雀巢而言,最大的收獲是徐福記的渠道資源。據其分析,此項收購將令雀巢獲得徐福記在中國近1.8萬條散裝柜資源,以及徐福記龐大的二三線渠道資源。百勝收購小肥羊后,不僅迅速涉足中式餐飲的火鍋領域,填補產品線空白,而且迅速獲得近400家門店和上游原料、工廠、配送等資源,還得個商標品牌價值達17億的“中國馳名商標”。
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跨國公司對中國本土優勢企業和優勢品牌的“愛”,驅動力來自他們對包括中國在內新興市場的期望。尤其在2008年底爆發的金融危機后,新興市場對跨國公司的“救生圈”作用尤顯重要。
3
專家:當心中國企業淪為代工者
消費品營銷專家肖竹青認為,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更多國際企業和熱錢為尋求增值保值而收購中國企業,從而令眾多中國企業淪為國際品牌代工企業。
“如果環境不改善,外資的大并購會激起民粹主義,中國的工人永遠在貼牌的流水線上輪回。”經濟觀察人士葉檀[微博]提到,原以為中國式的合資悲劇導致中國本土品牌消失的悲劇已經過去,但最近的多次收購案、合作案證明,中國品牌被收購愈演愈烈,“難道中國企業只有貼牌的命?”
背景
中國優勢品牌被收購案例
●今年11月,商務部反壟斷部門批準美國百勝餐飲集團收購中國第一火鍋連鎖企業小肥羊集團有限公司;
●今年9月,商務部批準了雀巢收購銀鷺食品集團60%股權的交易;
●今年6月,商務部批準英國酒業巨頭帝亞吉歐收購中國一家知名白酒生產商的交易。
●今年5月,沃爾瑪收購電子商務網站一號店。
●今年4月,法國香水巨頭科蒂集團證實已與中國本土品牌丁家宜達成股份購買協議,將獲得丁家宜的大多數股份。
南方日報記者 歐志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