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中國16年來,今年家樂福或許面臨著最為嚴峻的考驗。近日媒體爆出中糧集團旗下的食用油“福臨門”與家樂福因進場費等問題一度陷入談判僵局。這是自去年家樂福與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康師傅方便面發生糾紛以來,又一次跟食品巨頭鬧出矛盾。
中糧食品營銷有限公司負責糧油銷售的副經理孫晨亮稱,與家樂福的談判十分棘手。雖然福臨門與家樂福暫時達成了一致,雙方統一了對媒體的口徑,但是福臨門在與家樂福進行2011年年度合同的談判中處境會越來越難。
事實上,淡出公眾視線的“康師傅、家樂福之爭”仍然懸而未決。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公關部協理陳功儒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跟家樂福的談判還是沒有任何進展,那些談判中的康師傅產品仍然沒有恢復供應。”
行業排名第一的方便面康師傅,行業排名第二的食用油福臨門,都在年度合同談判中跟家樂福“擦槍走火”。
“當初只有我們一家,現在連中糧也被卷入,可能家樂福超市的經營理念跟其他超市不同。”陳功儒說。
家樂福中國區公關總監陳波今天給中國青年報記者的書面回復稱:“家樂福與中糧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今后還將進一步加強合作。家樂福與大多數供應商合作良好,并致力于改善與加強雙方合作,比如近年來在各地舉辦的‘家樂福合作伙伴日’等。”
除了與供貨商的矛盾,家樂福的用工模式也遭到詬病。有媒體報道,家樂福上海地區超市6000名員工12年未能漲工資,并且一直拖延和員工之間簽訂集體合同;《新世紀》周刊也曾報道家樂福“隱蔽用工”,打勞務派遣用工制度“擦邊球”,涉嫌將懷孕女工辭退。
供貨商:“雞肋”家樂福
“給家樂福供貨就像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鄭州一家速凍食品供應商苗先生說。他不打算跟家樂福繼續合作下去,很多產品正在撤出家樂福。
給家樂福做了兩年多供貨商,苗先生感嘆,家樂福進店費用高,采購主管“很霸道”,而且采購主管幾天一換。
他介紹,家樂福扣13個點,也就是收取供貨商營業額的13%,加上17%的增值稅和進店費、促銷費,這些費用占到產品成本的四成。
名目繁多的節慶費也讓他頭大——“五一”、“十一”、春節、中秋,甚至連店鋪周年慶都要節慶費。
他直言在家樂福供貨之難,“大的廠家在家樂福銷售能起到宣傳效果,小的供貨商很多都賠錢”。
五六年前家樂福進軍鄭州時,經營熟食的永達食品發展有限公司經理楊文明被從其他超市拉到家樂福供貨。不過,他如今已萌生退意,“過了春節就不給家樂福供貨了”。
“2010年我總共在家樂福賺的錢不超過一萬塊。”楊文明說。
對于熟食,家樂福的扣點是12%。楊文明稱,他雇了6個商場促銷員,每人每月一千三四的工資也是他出,一個月營業額七八萬元,利潤只有5%左右。
他回憶,一開始在家樂福是能賺到錢的。當時家樂福不用促銷,扣點也只有4個而已。但2009年家樂福提高了扣點,并且由簡單供貨變成了承包柜臺,廠家的利潤就進一步被壓縮了。
平心而論,楊文明說,家樂福的管理還是不錯的——家樂福的貨款雖然要壓一個月,但是到月就給。尤其是衛生方面,“我操不到的心,他都操了,主管、安全經理、安全服務員一天轉好幾遍。”
另外,柜臺租用家樂福的熟食鍋等設備,水電費一天就要1000多元,這些錢都由家樂福出了。在其他的超市,這些都是自費。促銷員的培訓管理費用也是家樂福出,“在熟食上,家樂福也賺不到錢,只不過是賺個人氣”。
物價上漲是他退出家樂福供貨商行業的原因。楊文明說,家樂福要控制價格,但是原材料肉類的價格蹭蹭上漲,兩頭都吃他,讓他不堪重負。
“大賣場的費用太高了”,苗先生說,一個產品,中間商賺10塊錢就滿意,但是到賣場要賺到50元才算賺錢,只賺30元就虧本。
“鄭州三家家樂福,除了北環家樂福占地理位置優勢、銷量尚可,其他兩家都很一般。”苗先生說,焦作家樂福已經倒閉。
“家樂福看中了我們企業一個產品,打電話讓我免費上架我都不去。”苗先生說,進去后不知道要加多少進店費。
“沃爾瑪開到哪里,我們做到哪里;家樂福開到哪里,我們就撤到哪里。”苗先生放出狠話。
未來有誰會給家樂福供貨?“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我們趟過水的就算了,但是沒趟過水的都躍躍欲試。你不干,有人干。”楊文明說。
供貨商如何在家樂福實現利潤
自1995年進入中國以來,截至去年,家樂福中國內地門店總計176家,是中國最大的外資零售商,世界第二大零售商。
資料顯示,家樂福首次將通道費引入中國零售業模式中。進場費的模式后來也被許多零售企業效仿,成為中國零售業的一個特色。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中國零售業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飛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在中國,內外資的綜合超市盈利模式都大同小異,僅僅依靠傳統購銷差價不足以維持。進場費、促銷費、年終廠家返點,也是綜合超市盈利的一部分。這種模式已經形成,綜合超市對這部分收入產生了依賴性。一旦取消這些費用,超市將無法生存。
民生證券研究所零售業研究員史萍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超級市場的收入包括前臺毛利率和后臺毛利率。前臺毛利率來自進銷差價,也即是商場的扣點;后臺毛利率,包括進店費、節慶費、促銷費、除商品外向供應商收取的其他費用等。
史萍介紹,一般超市的前臺毛利率約為11%~12%,大型超級市場的前臺毛利率可以達到18%~19%。前臺毛利率跟規模有關,規模越大,毛利率越多。像家樂福這樣的大企業,毛利率可達20%以上。
一般超市的后臺毛利率為5%~6%,但家樂福這種議價能力超強的企業,后臺毛利率可以達到7%~8%,這就要大大壓縮供應商的利潤。所以,一些供應商,在家樂福是賺不到錢的。
家樂福是最早使用上述模式的超市之一,也在這種模式下形成了規模,最終成為中國排名第一的超市。“家樂福就是中國零售業的一個縮影”,李飛說,家樂福的問題,就是中國零售業的問題。
家樂福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快銷產品都是中小企業,面對跨國巨頭,沒有議價能力;大型的文具、食品等企業在家樂福主要是走量,并不賺錢,其利潤主要通過其他批發市場實現。
家樂福模式走到盡頭?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供貨企業逐漸成長,與家樂福的實力對比發生了變化。新的超市也層出不窮,供應商的選擇變多了。
史萍說,小的供應商為了打響名氣,依賴家樂福的渠道,扣點最高可以達30%~40%。但大的供應商就有談判能力:我的產品線豐富又知名,你的貨架上必須有我的商品。可口可樂和青島啤酒這樣的大企業的扣點就只有在10%~12%。
供應商對家樂福的態度也在改變,“雖然我不想放棄你,但是你要對我客氣點”。供應商在談判中擁有了更大的籌碼,所以康師傅和中糧敢于向家樂福叫板。
不過,這種叫板是家樂福不能忍受的。
史萍介紹,近年來上升的物價尤其是房屋租金,讓綜合超市的成本在提升。一線城市綜合超市的房租接近其成本的一成,加上水電人工等成本,超市的成本上升很快。但超市的凈利潤只有1%~2%,屬于微利行業。所以超市為了攤薄成本,往往先向員工伸手,以致“隱蔽用工”和“十年不漲工資”的新聞屢屢傳出;第二向供應商伸手,提高扣點和進店費。
家樂福想索要更多,大的供貨商則想憑市場和知名度來減少扣點和進店費,矛盾的爆發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綜合超市在國外發展了一兩百年,但中國的綜合超市剛發展了20年。中國加速發展,20年走完了外國100多年的歷史。零售業的各種形態在中國都存在,多種模式一起參與市場的競爭。
相對于家樂福,沃爾瑪的直接采購比例很高,繞過一級代理、二級代理,直接找到商品廠家。這樣,沃爾瑪通過商品扣點達到的前臺毛利率就已經很高,一般超過20%以上,所以不需要另立名目,收取太多的進店費、節慶費等來提高后臺毛利率。因此,供貨商會感覺相對輕松。
史萍說,沃爾瑪模式比家樂福更能適應未來的發展。而對小供貨商來說,“康師傅和中糧敢跟家樂福對著干,我們只能用腳投票,選擇默默離開。”苗先生說。本報記者 王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