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懸念的是,在新一次的國美臨時股東大會上,黃光裕利益的代言人鄒曉春、黃燕虹進入國美董事會,從原來的11人增加至13人。至次,不僅結束了國美董事會中陳曉、王俊濤、孫一丁、魏秋立等原黃家利益代言人“臨陣倒戈”,僅剩伍健華一人的尷尬格局,也直接將此次“黃陳”兩人的明戰轉向暗斗。
當前,橫在黃光裕心頭長達半年多的“憂患”正在被不斷清除。在面臨陳曉陸續釋放出的“魚會死、網不破”等種種信號后,黃光裕先是剝奪了陳曉控制下的董事會臨時增發的授權,隨后又順利實現了董事會成員的擴編,試圖打造一種相互牽制的平衡發展關系。不過,存在于國美電器兩年多的“商業模式”大病仍未根除。
當年,同為競爭對手的國美黃光裕與永樂陳曉曾在區域市場上展開過正面較量,隨著陳曉創立的永樂被黃光裕創立的國美全資并購后,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同為企業家的陳曉顯然在商業智慧和商業眼光上弱于黃光裕,但這并不影響黃光裕此后對于陳曉個人“精于計算和謀劃”能力和“速戰速決”執行能力的認可,最終成就了兩大企業家之間在商業利益爭奪之外的個人友誼,甚至上升到“惺惺相惜”的高度。
現在來看,黃光裕與陳曉的這場爭奪戰,早在黃光裕突然被抓、陳曉逐步掌握了其在國美電器內部的話語體系后,便已經提前打響,而絕非是今年8月的那份宣告兩人友誼正式破滅的5項動議函。同時,雙方爭奪的焦點絕非國美控制權背后的“巨大利益磁場”,想來僅擁有不足2%股份的陳曉也非常清楚,難以通過“蛇吞象”方式從擁有30%股份的黃光裕手中占有國美電器。
雙方對國美電器控制權爭奪的根本在于,兩大中國家電零售業頂尖企業家,對于企業經營模式和發展戰略的意見分歧,黃家方面始終認為中國家電零售產業遠未飽和,必須要通過規模制勝并領跑,必須要保持高速的開店步伐和員工的緊迫感。而作為曾經的企業家,陳曉則堅信,必須要在“大規模開店、大規模采購、低價格銷售”的商業模式之后,找到一條“既有規模又有利潤”的新型商業模式。
可惜的是,陳曉的這場“新商業模式”探索試驗在展開一年多之后,便突然被黃家方面叫停。理由也頗為簡單和合理:作為職業經理人的陳曉,沒有資格拿著大股東的資金去追逐自己當年在永樂電器未實現的“家電零售業新商業模式”探索夢想。同樣,今年下半年以來,老對手蘇寧電器方面旋即拉開了一場全國范圍內的跑馬圈地擴張戰,再度給陳曉的這一戰略目標沉重打擊。
或許,對于中國的家電零售業而言,現在最佳的商業模式便是“大規模跑馬圈地、大規模采購、低價格銷售”,只能挾巨大的消費群“向規模要效益,向供應商要利潤,擠壓競爭對手生存空間”。或許,陳曉在過去兩年來通過“清理業績不達標”門店提升經營業績、尋求企業新利潤增長點的模式,還需要等上幾年。
或許這場到目前為止尚未畫上圓滿句號的爭奪戰,并沒有“對與錯”,更沒有“真與假”,我們更希望將其看做是一場關于家電零售業未來商業模式方向和體系的探索,我們還希望更多的民營企業家在選擇職業經理人的運營模式前要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和個人修為的提升。
雖然,未來在國美電器風平浪靜,甚至還會快速繁榮發展的背后,黃家方面將在國美電器內部關于企業發展戰略、經營思路、擴張方式等方面展開新的控制權爭奪戰。最終,國美電器的發展,一定要在黃光裕的“先規模做大再做強”和陳曉的“追求一定規模下經營質量的最大化”兩者之間選擇一條發展道路。否則,黃家新增兩名董事會成員的舉動就會缺乏商業價值,同時國美電器的發展也將會在持續內耗中衰退和萎縮。(許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