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產經 > 乳業巨頭卷入惡性營銷門 > 正文
商戰片之蒙牛與伊利
再精彩的商戰大片終究也是要落幕的,但這注定是一場票房收入慘敗的拙劣表演,因為他們都天真地以為觀眾是白癡。
首席記者/楊 江
金秋十月,蒙牛與伊利這兩大乳業巨頭正在上演一出主題為惡意營銷的商戰大片,全國人民是越看越糊涂,因為身兼導演與演員雙重角色的這兩個大明星明爭暗斗,較勁搶戲,直接將這部片子導成了一部“羅生門”。
苦命的中國乳業近年來真是災禍連連,先是“大頭娃娃”后是“三聚氰胺”,加上不久前的“性早熟”,接二連三的致命打擊將原本茁壯成長的中國乳業折騰得氣弱游絲。
可憐的中國消費者一次次被拉上去作陪練,損了孩子,賠了心情,最后只能將目光轉向了洋奶粉。中國乳業自毀信用長城后,洋奶粉已經占據了城市高檔奶粉的半壁江山,乃至更多,在國內的乳企忙于收拾殘局,意欲重新振作起來的同時,洋奶粉正在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向鄉鎮等中低檔市場進軍。
這就是蒙牛與伊利這場商戰大片發生的時代背景,但惡意營銷的主題,儼然撕開了中國乳業最后一塊遮羞布,足以讓人擔心他們的表演將導致深陷窘境的中國乳業喪失消費者對他們的最后一絲幻想。
就像中國足球,丑聞與黑幕如影隨形,就算送票也沒人去看。
三個“活雷鋒”
10月22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公安分局發布公告稱,“蒙牛損害伊利商譽”案沒有更深背景,與蒙牛集團無關,僅是蒙牛個別員工串通公關公司采取的個人行為。這個通告將蒙牛與此次惡意營銷案劃清了界限,同一天,蒙牛集團也發布了《蒙牛集團關于“安勇事件”及誹謗與被誹謗的聲明》,公開向伊利和消費者致歉。
聲明稱,安勇是蒙牛集團液態奶事業部的一個產品經理,在蒙牛,每個產品都有一個產品經理,例如當年酸酸乳超級女聲就是由產品經理做的,在做之前,公司高層都不知道。“2010年7月,安勇發現伊利集團的兒童成長牛奶產品在其包裝上標明含有魚油(DHA)后,在未向任何上級請示的情況下,擅自與合作公司聯系,發表了魚油中含有的EPA成分對嬰幼兒健康不利的言論。安勇這種行為,造成什么后果,就承擔什么責任。公司負有教育不周、管理不力的責任。安勇對伊利及消費者造成的不良影響,我們深表歉意!”
蒙牛還聲明,“安勇原是伊利集團的員工,2005年才來到蒙牛,他在做損害兄弟企業的事時,沒有向任何人請示,擅自而為,其中緣由,我們也正在了解。目前,安勇已被呼和浩特市公安機關批捕,并已被蒙牛集團除名。下一步,我們將痛定思痛,認真反思,對員工加強教育,嚴格管理,堅決杜絕此類事情的發生。”
這兩份口徑一致的通告成就了安勇“活雷鋒”的舞臺形象,中央電視臺的名嘴崔永元深受感動,已經在他的微博(http://t.sina.com.cn)(http://t.sina.com.cn)上向網友們發出了向“花了28萬元干壞事”的安勇學習的號召——學習他花自己的錢為公司做事的寬廣胸懷,學習他為公司做事還不讓公司知道的默默奉獻精神,學習他為公司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的大無畏氣概。
安勇案發后已深陷囹圄,蒙牛的這個聲明是不是“斷臂自救”,警方的這個通告是不是在打圓場,觀眾們不得而知。
但安勇可能真是個“活雷鋒”,因為在這個聲明發出兩天后,蒙牛集團總裁助理胡蘇東先生又透露了他更多的“活雷鋒”細節。
胡蘇東先生再一次撇清了蒙牛集團與兒童奶事業部原經理安勇之間的關系,按照胡蘇東的“報料”,以項目經理的職位來看,安勇在做任何項目之前都必須向他所屬的市場總監報告,獲得批準后方可執行。但根據警方和蒙牛公司的調查,安勇并沒有向任何領導和部門匯報。“只是與合作公司的幾名員工私下進行了策劃,公司的任何部門既沒有就此項目簽訂合同,也未發生任何付款。”
由于事發后,蒙牛與伊利集團上上下下都對媒體記者言語謹慎,輕易不接受采訪,公眾無法知道現齡32歲的安勇的平素為人,也不知道安勇此次“活雷鋒”的表現是否是他一貫做人本色的延續。
胡蘇東的報料,還成就了另兩個“活雷鋒”的角色——北京博斯智奇公關顧問有限公司、北京戴斯普瑞網絡營銷顧問有限公司。因為按照胡蘇東先生的說法推斷,這兩家公司在沒有與蒙牛集團簽訂任何書面合同、沒有收取一分錢預付款的情況下,就與蒙牛的個別員工安勇合作,冒著巨大的法律風險,背著蒙牛策劃并執行了一場針對競爭對手伊利集團的網絡攻擊行為。
胡蘇東這一席話被媒體報道后,更多的網友感慨:多么偉大的員工!多么偉大的公關公司啊!
不過,這種“活雷鋒”的行為在北京這兩家公司內部,可能也像安勇那樣,只是個人行為。
呼和浩特警方通告,安勇以及博斯智奇公關顧問有限公司趙寧、郝歷平、馬野已被檢察機關批準逮捕,戴思普銳網絡營銷顧問有限公司李友平、張明在逃。
北京博斯智奇公關顧問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楊再飛1994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曾在中央電視臺擔任《焦點訪談》與《經濟半小時》欄目的記者。公開資料顯示,楊再飛的另一個頭銜是蒙牛乳業總裁助理,業內人士表示,早在從事媒體行業期間,楊再飛就與蒙牛集團高管關系密切,其經營博斯智奇公關公司后就成為了蒙牛的御用公關公司,曾操辦蒙牛多起營銷案例,也幫助蒙牛化解了多次危機,最為典型的是2009年,蒙牛深陷特侖蘇OMP事件,楊再飛甚至在新聞發布會上直接以總裁助理身份主持會議,這些至今在一些網站上仍有據可查。
一種說法是,在蒙牛的幫助下,博斯智奇公關公司也擁有了更多如中糧酒業、愛普生公司、百度等重要客戶。
不過,此次惡意營銷案曝光后,蒙牛集團以及楊再飛本人都否認了楊再飛蒙牛集團總裁助理的身份。
楊再飛截至目前并沒有因為此事受到牽連,事發后他僅接受了一家媒體的訪談,在訪談中,他表示,“遵守法律、恪守職業操守是博思智奇公司一貫的原則。我本人從未要求、更不允許任何員工去做違反法律、攻擊競爭對手的事情。”
當記者問道,當下網絡傳言的聚焦點是蒙牛和博思智奇公司策劃了震驚全國的“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的新聞傳播時,楊再飛回應:我們從未與任何人一起策劃過這樣的事情。我再重申一遍,絕無此事!
記者問:“你能向社會公眾保證嗎?”
楊再飛說:“當然!”
三個“冤大頭”
如果此次“蒙牛損害伊利商譽”案果真為蒙牛與公關公司內部個別員工的“活雷鋒行為”,楊再飛應該算是一個“冤大頭”。不過,最大的“冤大頭”當屬此次事件的直接受害方伊利集團。看看針對伊利的此次網絡攻擊“作戰方案”,世界上所有的陰謀家可能都要來取經。
同處呼和浩特的蒙牛與伊利兩大乳業集團近年來商業競爭日趨激烈,2008年3月,蒙牛宣布推出專業的兒童液態純牛奶“未來星”,并取得了驕人的銷售業績,2009年1月,伊利推出了名為“QQ星”的同類產品與蒙牛展開競爭。在這場商戰的初期, “QQ星”添加了深海魚油DHA,因為這種物質被認為能促進嬰幼兒大腦發育,“QQ星”由此略占上風。
2010年5月,蒙牛集團宣布“未來星”升級,全線產品添加DHA藻油,專業說法,DHA可以提取自海魚,也可以提取自含有DHA成分的藻類。針對伊利“QQ星”的網絡攻擊就是圍繞深海魚油DHA展開。
一份被疑是伊利內部人員發至網絡的帖子公布了這份內部代號“731計劃”、全稱為《DHA借勢口碑傳播》對伊利實施網絡攻擊的公關策劃方案。
該策劃方案的目的是“借《生命時報》、《京華時報》在內的幾篇曝光中國魚油市場亂象的文章,引發公眾關注魚油質量問題、強化藻油DHA優于魚油DHA的認知。”最終將矛頭逐漸指向競爭對手,煽動消費者抵制加入了深海魚油DHA的伊利“QQ星”。
根據警方查獲的電子證據,這一計劃出臺于今年7月14日,這一天正是定于7月16日出版的《生命時報》實際上攤銷售的第一天。這份報紙當天在頭版頭條刊發了題為《深海魚油太多問題 專家稱造假現象嚴重》的文章,被多個網站轉載。不過,《生命時報》否認參與了任何企業軟文策劃。
如果此言屬真,當佩服博斯智奇公關公司的策劃效率與令人驚嘆的策劃專業能力。這份“在一天內”完成的策劃方案包括了“背景”、“策略”、“手段”、“傳播話題”、“傳播名單”、“預算”六大部分。
這簡直就是這場商戰大片第一個高潮,《DHA借勢口碑傳播》方案六部分具體如下:
——方案背景:7月16日,《生命時報》、《京華時報》分別刊發了大篇幅曝光中國魚油市場亂象,我們可以借此機會趁熱打鐵,引發公眾關注魚油質量問題,強化藻油DHA優于魚油DHA的認知。
——策略部分:要“借力打力”,借助媒體文章的影響力,通過第一時間大量轉載,全面覆蓋互聯網,引發公眾對于“魚油”及相關添加產品的負向關注;轉載時對文章略加改動,強化DHA的內容;放大某些食品中添加魚油DHA的事實,使公眾對于“魚油”的質疑和恐慌波及這些產品;借勢傳播“藻油DHA比魚油DHA更安全”。
——手段部分:引導性轉載+正面信息發布與推送。手段分為4部分,1、wiki問答,在百度知道、搜搜問問、天涯問答、新浪愛問、雅虎知識堂里,通過對魚油DHA的質疑性提問,在回復中植入藻油DHA安全性更高、純度更高等正面信息,并通過關鍵詞優化,確保消費者在搜索相關信息時,藻油DHA的正面信息能大量出現。2、論壇,親子、育兒論壇全面覆蓋;大眾論壇熱門板塊持續發布和重點維護;用消費者的口吻和角度,發起“萬人簽名拒絕魚油DHA”的簽名運動。3、博客,通過草根博客對相關新聞進行大量轉載,根據新聞做出引導性評論解讀。4、網絡新聞,大量轉載,強化其中DHA的內容。
——傳播話題:要傳播魚油中所含EPA會致使兒童性早熟;魚油DHA是垃圾食品(堪比地溝油);藻油DHA比魚油DHA更安全、更好;拒絕魚油行動。
——方案目標:wiki問答400組,論壇發帖800篇,帖子維護8000次,通過花費費用使開心網轉帖和投票在70萬人次以上、新聞推廣5篇、新聞發布80篇、草根名博5篇、網絡撰寫20篇等。
——方案預算: 25萬元。(目前消息,最終實施追加至28萬元。)
由于該計劃定于7月底完成,整個行動的周期為7至10天,因此在公關公司內部又名為“731計劃”。
于是,在《生命時報》等媒體的報道后,各大論壇密集出現了《出奇的憤怒!殘害兒童!伊利QQ星有深海魚油》以及“深海魚油不如地溝油”之類針對伊利“QQ星”的攻擊性文章。
伊利集團售后服務部門曾試圖與發帖者聯系,但收不到回音,隨后報案。實際上,伊利從網上開始出現攻擊性文章開始就懷疑是競爭對手有計劃所為,并展開網絡輿情監控。
有消息稱,早在8月11日,伊利已將一份《關于近期部分媒體惡意詆毀伊利有關情況》的文件報告內蒙古自治區、呼市市委和內蒙古公安廳,獲各級領導批示。之后的9月18日,一篇題為“‘網絡推手’推波助瀾加劇市場惡性競爭”的新華社內參又得到多位中央領導批示,公安部隨后下發通知要求盡快偵破有關案件。案件因此迅速突破。
據介紹,網絡安全保衛民警查獲了超過30G的電子證據,超過500頁,其中點擊量最高的一個帖子點擊超過20萬次。
“731計劃”的曝光以及損害伊利商譽案件的偵破讓一度被動的伊利得以翻身,但備受質疑的蒙牛在急于撇清與個別員工安勇之間的關聯時也開始了防守反擊。
在這場商戰中,蒙牛要強化它也扮演著“冤大頭”的形象,蒙牛先是稱“我們企業絕對不會做這種事情”,后是公開就此次事件向“兄弟企業”伊利道歉,并在聲明措詞中將本案定性為“安勇事件”。
蒙牛集團開始向媒體主動報料,捅出了近年來伊利針對蒙牛展開攻擊的“未晚事件”等內幕。
蒙牛聲稱,“未晚事件”是由當時的伊利集團液態奶的主要負責人主謀,并親自操作,事發后,鄭俊懷(伊利前董事長)當年保過他,鄭和他兩人產生矛盾后,鄭曾拿著有關材料控告過他;未晚事件的案子至今未撤,仍懸在那里,等待處理!
這份聲明表示,近年來,蒙牛集團曾多次遭遇類似的誹謗事件。其中,經公安機關查實,2003年到2004年間,伊利集團曾花費超過590萬元,雇傭公關公司對我公司進行新聞攻擊。
2003年到2004年間,伊利集團委托其合作公司北京未晚品牌(國際)傳播機構(以下簡稱“未晚”),采取收買媒體等方式,廣泛制造并傳播蒙牛負面信息。經公安機關查實,在所實施的5次行動中,雙方共簽署合同款總額592.17萬元,在全國11個省會城市的平面媒體及網絡發表詆毀蒙牛乳業文章上百篇。事發后,“未晚”總經理楊光林及仉長雷、李倫三人被刑事拘留。
在公安機關查獲的多份伊利集團與該機構簽署的合同中,其中的一份合同里,雙方約定,伊利集團付給后者444.3萬元,用以實施所謂的“伊利集團號外行動整合公關傳播”。
呼和浩特和北京多地公安機關在偵查中發現,所謂的“伊利集團號外行動整合公關傳播”中,共有6次行動方案(5次執行,1次未執行),分別是:(1)“霹靂”行動;(2)“雷霆”行動;(3)“航空奶”行動;(4)“廣告標王”行動;(5)“號外”行動;(6)打擊“概念營銷”整合行動。合用總額高達592.17萬元。
這6次行動方案時明確提出針對蒙牛乳業的打擊方針:“擒牛”、“斗牛”、“打牛”,最后把“猛牛”變成“病牛”直至“死牛”。其行動采取的主要手段是,以支付“廣告費”的名義購買版面發表詆毀蒙牛的虛假新聞,標題有《蒙牛不會做“牛瘋子”》、《蒙牛廣告涉嫌欺詐》、《蒙牛現象——皇帝的新裝》、《蒙牛暗藏危機,戰略缺失、核心能力不足》、《高速擴張引專家質疑央視“標王”蒙牛面臨三大難題》、《狂飆蒙牛暗藏危機?》、《難阻狂奔的“蒙牛”》、《“標王”蒙牛暗藏危機》等。
蒙牛表示,“截至目前,此案仍未了結,我們也希望這次全國整頓行業不正當競爭之際將此案一并解決”。
“種種跡象都與曾經發生的誹謗蒙牛的‘未晚事件’極其相似。”蒙牛集團在說明中強調,“(網帖事件)讓我們不得不公開我們從未提及的舊事。”
除了“未晚事件”,蒙牛還在書面說明中公布了其稱為“假投毒真誹謗事件”的內容,具體是指2007年11月27日到11月29日,洛陽、杭州及石家莊市工商局以及鄭州某超市先后收到匿名信,稱在蒙牛牛奶中投放了劇毒。為此,各地工商局紛紛要求蒙牛產品下架、停止銷售。“而事實上,在調查過程中并未發現任何被投毒產品。”蒙牛稱,根據專案組掌握的線索,“投毒之說”基本可以確定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誹謗行為。
對于蒙牛的指控,伊利竭力否認,指責蒙牛如此揭底旨在“混淆視聽”。
這場變味的商戰大片就這樣隨著兩大巨頭之間的互相揭丑漸入高潮。
對于蒙牛的指控,輿論多表示不懷疑其真實性,甚至有署名評論直呼“我從來不認為伊利會比蒙牛在企業道德上會高尚多少”。
在著名乳業專家王丁棉將兩大巨頭的口水仗形容為“狗咬狗”的同時,更多的人懷疑蒙牛此舉是危機公關的策略,并因此質疑蒙牛在此事中道歉的誠懇度。
人們在惴惴不安中等待還有怎樣驚人的黑幕被逐步揭出。
誰才是真正的冤大頭?
三個受害者
網絡輿論的收買、操縱已經成為國內商業和其他領域的惡性競爭手段之一,兩大乳業巨頭之間的對臺戲讓傳說中的“網絡黑社會”浮出水面,所謂“網絡黑社會”,又稱“網絡推手”、“發帖水軍”,好聽點兒就叫“網絡公關公司”或者“網絡營銷公司”。它們不僅能為客戶提供品牌炒作、產品營銷、口碑維護、危機公關等服務,更能按客戶指令進行密集發帖,它們通過各種手法,幾乎控制了國內所有的主流論壇,對于輿論的操縱,做到了“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地步。
蒙牛與伊利的對戰也讓人聯想起另一家可憐的乳業公司——圣元,并對此前圣元“性早熟事件”的無辜遭遇表示出極大的同情。
10月19日晚間,一個有關“蒙牛是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的幕后黑手”的驚人說法在新浪微博上迅速發酵。對此,蒙牛集團表示這根本就是伊利集團所為,開始是指責“圣元事件為蒙牛所為”,后來又轉向“伊利QQ星遭誹謗”,而前者純屬子虛烏有。蒙牛強調,公司從未策劃組織實施與“圣元性早熟事件”相關的活動,并宣布已就網絡詆毀向公安機關報案。
兩大巨頭為此爭論不休,而負責案件調查的呼和浩特警方也回避了圣元“性早熟事件”,圣元到底是不是蒙牛與伊利對戰的炮灰?公眾開始期待圣元的表態。
正在努力從“性早熟事件”中收拾殘局、恢復元氣的圣元顯然無意于卷入兩大巨頭的對壘,它已經在乳業的競爭中成為了實實在在的受害者。對于傳聞,圣元表示:傳聞“性早熟”事件有幕后黑手,感到非常震驚,不能想象會有此類事情發生。如真如傳言所言,通過詆毀行業伙伴,換取自身利益,此行為有損企業自身形象,有損行業整體形象,有損中國制造的形象,必將受到法律及輿論的嚴懲。
“相信人間公道,相信真相會水落石出。”圣元以如此無力的告白退出了這場商戰,讓人感慨萬千。
乳業專家王丁棉思來想去,覺得蒙牛沒有必要使用這樣的手段去打擊圣元,因為圣元并不是蒙牛的競爭對手。“蒙牛的強項是液態奶,其奶粉在全國市場份額不足5%,伊利、圣元的份額在10%左右,若蒙牛為搶圣元奶粉市場而出此下策,令人費解。”
近年來,乳業血雨腥風,利用網絡、媒體明爭暗斗,雇網絡打手,使陰招、損招,在業內看來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從多美滋“三聚氰胺事件”到圣元“性早熟事件”,都疑為競爭對手惡意攻擊,路數也極其相似。圣元背后的黑手又是誰?這似乎成了一個懸案。
蒙牛與伊利這場“羅生門”式的惡意營銷事件,還造就了另一個受害者,那就是中國乳業。這也正是包括王丁棉在內的諸多業內人士所擔心的。
作為行業巨頭的蒙牛與伊利非但沒有擔起引領行業正道的職責,反倒在商戰中使盡卑劣,這無異于自毀信用長城,傷害并摧毀消費者對中國乳業僅存的那點信心。
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王丁棉不斷提醒,兩大巨頭互斗,頻頻曝出內幕、黑幕,損害的將是整個乳業的形象,“兩個企業互相揭底,恐怕會有越來越多不為人知的情況被曝出來,并且會涉及到更多的企業,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從而影響到行業的信用度。”
置身事外的洋奶粉樂見其成,中國乳企再窩里斗,自相殘殺,其結果無疑是將龐大的市場拱手相讓。
因為另一個受害者——消費者,將用他們的消費作出最直接的回應。
最憋屈的“老娘舅”
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以及相關部門在這次事件中擔當的角色不似“裁判”,倒更像“老娘舅”。
從1998年擔任伊利副總裁的牛根生由于公司高層人事斗爭突然被總裁鄭俊懷掃地出門,到一年后,牛根生用100多萬元家底,聯合一批原在伊利的舊將創辦了蒙牛集團開始,蒙牛與伊利就注定開始了針鋒相對的持久較量。
牛根生另起爐灶,據稱受盡了老東家的刁難、打壓,最終硬是殺出重圍,1999年蒙牛的銷售額還是伊利的1/30,但到2004年就實現了趕超,無論是銷售額還是市場占有率,蒙牛都超過伊利成為全國第一。
由于產品同質化嚴重,再加上同處一城,兩大巨頭自2004年開始競爭白熱化,這早已是全國人民公知的。無論是爭奪奶源地,還是產品研發、營銷大戰乃至于到后來變味的公關策略,蒙牛與伊利的明爭暗斗一刻也沒有停息過。
當然,過去幾年如火如荼的爭斗也促成了兩大企業的快速發展,蒙牛與伊利顯然都熱衷于行業老大的寶座,甚至為此公開叫板。2005年11月,伊利集團在呼和浩特與北京奧組委簽約,正式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乳制品贊助商。第二日,蒙牛緊急向全國各媒體發出一封名為“關于奧運的稿件”的郵件,時任蒙牛副總裁的孫先紅表示,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曾建議伊利和蒙牛一起退出北京奧運贊助商的申請活動,理由是,此事花錢太多,代價太大,市委、市政府認為,同城伙伴不宜過分相爭,建議兩家一起退出北京奧運贊助商的申請活動,兩家企業也共同確認了《關于退出北京奧運合作伙伴申請活動的函》。
對最終伊利獨家成為奧運會乳業贊助商,蒙牛表示感到不滿。但伊利予以否認,聲稱“沒這回事兒”。
兩年后的2007年3月,伊利也針對蒙牛公開叫板,質疑蒙牛在前一年液態奶、冰淇淋、酸奶的“三冠王”,伊利措辭激烈,不僅對國家統計局中國行業企業信息中心的身份提出質疑,而且矛頭直指統計結果,表示“質疑該中心發布數據的準確性、公正性和權威性”。
長期的爭斗導致兩家企業之間毫無信任可言,據稱雙方甚至曾約定不再打價格戰,因為這樣下去遲早要把行業毀掉,不如一起提價,但到了約定的時間,由于彼此擔心對方不守信,誰也沒有調價。
2010年半年報顯示,伊利期內主營業務實現收入146.93億元,而蒙牛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44.34億元,這是伊利幾年來首次反超蒙牛。分析人士指出,這或許更加重了蒙牛上下的危機感。
對于蒙牛與伊利彌漫了十多年的硝煙,呼和浩特乃至于內蒙古自治區都深感為難,因為手心手背都是肉。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透露,就像爭奪2005年奧運會贊助商的介入方案一樣,呼和浩特市對蒙牛、伊利之間的矛盾多采取調解、折中的方案,乃至于此前企業間出現惡意營銷的行為,相關部門也沒有及時采取切實的打擊措施。這被認為助長了惡斗的升級。
此次,呼和浩特市相關部門又表現出了大事化小的傾向。由于意識到事態再發展下去將會兩敗俱傷,蒙牛在拋出伊利曾對其展開惡意攻擊的殺手锏后,公司總裁助理胡蘇東也發出了希望與伊利“化干戈為玉帛”的呼吁。
有批評意見認為,蒙牛在事發后如公眾事先猜想的那般將所有責任一股腦推到了業務經理安勇身上,“就差沒有說安勇是臨時工和編外工作人員了”。
安勇的行為到底是公司職務行為還是個人行為,本應作為裁判的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應該給予公眾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
無論是“此案無更深層次背景”,還是坊間傳聞的“最終還是會坐下來協商”,既是對司法的傷害,也無益于從根本杜絕今后類似惡意營銷事件在“兄弟”企業之間發生。
再精彩的商戰大片終究也要落幕的,但這注定是一場票房收入慘敗的拙劣表演,因為表演者總天真地以為消費者是白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