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產經 > 乳業巨頭卷入惡性營銷門 > 正文
核心提示:再怎么試圖把注意力轉移到彼此的攻擊,也無改一個最基本的事實:乳制品產業離一個無可指摘的行業很遠很遠。
10月19日早晨,我在多樂之日剛點完咖啡和牛角包,收到一個朋友的短信,很簡單的一行:“蒙牛出事了?”當天陸陸續續收到另外幾個朋友的短信,還在討論這事。次日凌晨居然就看到新聞上開始有人在寫相關的文章。
新聞背景:蒙牛惡性營銷已被立案調查 高管遭批捕
起因是微博(http://t.sina.com.cn)上有人稱,曾引起軒然大波的“圣元奶粉致兒童性早熟事件”是著名奶業巨頭蒙牛及其公關公司有組織、有步驟策劃出來,以打擊競爭對手。而作為旁證的是,另一奶業巨頭伊利公司也指控蒙牛對伊利旗下產品QQ星兒童奶、嬰兒奶粉,進行有計劃的輿論攻擊。
言之鑿鑿的是附加的細節,什么內蒙古公安部門介入后,蒙牛及其公關公司一批涉案人員被拘捕。甚至,其中的一些相關人員具體到說是蒙牛集團總裁助理楊某、蒙牛集團工作人員安某等人及北京某公關顧問有限公司、北京某網絡營銷顧問有限公司等等,而拘留過程甚至具體到某月某日出逃美國、簽證到期后從美國返回北京、剛下飛機即被刑事拘留云云。
不管其中的經過究竟是如何,但網上的一些觀點卻讓人十分詫異。這類觀點大體上都是感慨:原來圣元出事是其他人幕后推手搞的鬼,看來是錯怪了云云。
撇開圣元對蒙牛的指責不談——深海魚油我過去不怎么關注因此無法評論,單論“性早熟門”事件,從最初的露苗頭到其后的逐步升溫直至備受關注,真的只是某一家企業的幕后推動嗎?輿情真的傻到“一推就走愣不回頭”嗎?
“三聚氰胺”事件時,我激烈抨擊過蒙牛。“性早熟門”事件時,我也抨擊過圣元。即使在對待兩者的態度上談不上不偏不倚,但肯定沒有對哪一家有特別的好感。
每個人都有思考和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但首要的是審視相關的事實,不管眼下即將展開的這場口水戰行至何處,最重要的標桿是回顧“性早熟門”事件熱炒時談及的事實有哪些被推翻,哪些依然存在?
第一個重要的事實是,全國是不是存在大量的兒童性早熟案例?這點不消我說,大家在網絡上輕易就可以查到許多個案,以及醫學專家對這些個案的分析,其中部分觀點直接或間接地把部分性早熟個案與這些兒童所食用的嬰幼兒奶粉關聯起來了。
那么,衛生部所謂“委托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檢驗檢疫科學院等檢測機構,采用國際通行的檢測方法(《動物源食品中激素多殘留檢測方法液相色譜-質譜-質譜法》GB/T21981-2008)”檢查的結果,是否把性早熟與嬰幼兒奶粉撇清楚了呢?
至少,從國家標準化管理管理委員會可以輕易地了解到,上述2008年7月實施的國標,在“采用國際標準”項里清楚地寫著“無”。換句話說,依據得到的結論,跟采用國際通行檢測方法得出的結論未必相同。
這,自然說明之前的結論是存疑的。
更深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嬰幼兒奶粉這個產業有否問題。
只要去過任何一家帶婦產科的醫院的人,都很容易了解到,十余年前為阻止嬰幼兒奶粉侵蝕母乳領地而推出的母乳代用品管理辦法實際執行效果離本意相差不止以里計。這還是只是嬰幼兒奶粉在流通領域的亂象。
更讓人擔憂、以及恢復常態更難的是,在過去多年的發展中成長為高利潤產業的嬰幼兒奶粉生產,并沒有讓這個產業中的企業感恩戴德。
相反,他們行動一致,均拋棄了乳業發達國家成熟的能穩定提供合格嬰幼兒乳制品的“濕法生產”,而統統采用中國“發明”的最“方便快捷”的所謂“干法生產”。簡單地說,用乳清粉攪拌奶粉再加其他添加物的生產方式。
了解一下國內進口乳清粉的價格與數量,再來判斷這種生產方式究竟是為了中國諸多嬰幼兒的成長還是為了自己的便利與利潤,就很容易有結論了。而圣元在乳清粉風行中國,究竟起到什么作用,這也是過去的老話題,無需我多言。
一個稍微復雜點的事實是關于牛初乳。這種在國內居然當做一個噱頭炒作的東東,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是有長久以來的定論的,沒有作為正常乳品消費的依據,而衛生部在公開披露信息里也從不諱言其激素水平之高。
唯一有混淆的意見是,有些人參照了國內的牛初乳制品價格,想當然地認為,乳制品企業不會拿這種高成本的原料用于嬰幼兒奶粉的生產。
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當牛初乳都不能作為合法的產品產出面市時,遑論其有無可能得到一個較高的市場價格?確實,我們不能指望有哪個企業在沒有額外噱頭的情況下不計成本地購入一種原料,但絕不能排除有企業不嫌棄其他國家的棄物或低價收買頂替合格原料的可能。
所以,無論現在有什么樣的爭論吸引著眼球,最重要的是,細細地查看其中是否出現更多的補充事實,看對于曾經熱火如今偃旗息鼓的“性早熟們”事件,有沒有新的論據可以駁倒當初屹立著的那些邏輯鏈條。
退一步說,即使這個產業里的經營業者們并沒有相濡以沫,而是以諸種手段“相濡”以貶低對方的“白沫”,我們所需考慮的,也無非是這種貶低是否有依據。再怎么試圖把注意力轉移到彼此的攻擊,也無改一個最基本的事實:乳制品產業離一個無可指摘的行業很遠很遠。
畢竟,對于絕大多數大眾來說,很少有途徑了解產業真相。從這個角度看,那些或許含有惡意的“白沫”中,或許包含了與那些自我標榜的宣傳相比,更多、更值得關注也更可靠的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