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晨
富士康的提價喊話,與它快速落實的產業轉移、工廠宿舍剝離等動作,效應類似,即轉嫁因兩度加薪帶來的巨幅成本壓力。畢竟,粗略計算,如果它不做任何響應,2010年,其凈利可能被侵蝕1/3。
但是,如果這一動作真正落實,帶來的影響,恐怕要遠遠超過一個富士康,而波及整個產業,甚至引發產業整合,從而成為一場洗牌行動。
最直接遭受壓力的,自然是品牌廠家。除了蘋果、諾基亞等公司外,富士康的代工伙伴,大部分都是利潤率很低的消費電子企業。其中,PC類企業多年來一直徘徊在5%以下。如果富士康的提價幅度逼近這一底線,勢必引發生存問題。那些本來就掙扎在虧損邊緣的二線企業,甚至將直面生死。
就連宏碁這類巨頭,對此也是忌憚十分。一個月前,該公司曾對外表示,如果提價過高,公司綜合考量后不排除轉單,尋求其他代工伙伴。富士康的宏碁定單主要是臺式機,它當然有更多選擇。但對那些毛利同樣很低、靠規模取勝的手機企業來說,它們卻很難一下子找到比富士康更具代工成本優勢、出貨快速且龐大的伙伴。事實上,它們已經離不開富士康。
蘋果也絕不敢過于怠慢富士康。花旗環球證券亞太區硬件首席分析師張凱偉說,蘋果已高度依賴鴻海。今年底,鴻海從事蘋果產品的員工達30萬人,明年增至35萬人,比所有對手企業加起來還多。假如因為提價而短期遠離富士康,蘋果的出貨將大成問題。
這意味著,品牌廠家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與富士康達成妥協。當然為長遠計,富士康恐怕也不敢過于苛刻,否則,這些伙伴可能會漸行漸遠,培養其他代工伙伴。
這顯然是一種“豪豬取暖”,而非惺惺相惜。事實上,品牌廠家表態十分謹慎。比如有蘋果中國區發言人黃昱娜表示,公司從不公開討論與合作伙伴的合約價格問題。華碩中國區業務副總鄭威則表示,合約服務都是臺北總部負責。前不久表態直接的宏碁,此次也沒有公開發出聲音。
但提價對品牌企業來說,也不是毫無借力之處。畢竟,富士康的動作,有可能幫助它們清理市場的二線品牌,提高品牌集中度,尤其是在全球品牌數量仍然眾多的手機與PC市場。而且,富士康的動作也給了這些品牌廠家提高產品單價的口實。事實上,一個月來,惠普、宏碁一直借口上游原材料供應不穩且價格波動較大,而尋求漲價。
這是富士康對于品牌企業的效應。對于代工同行尤其是小型對手來說,則是既高興又害怕。昨天傍晚,蘇州一家代工企業高管說,富士康說出了大家的心里話,但也擔心最終會成為一種競爭手段。
他說,幾年來,業界一直在說提價提價,但有共識最終沒有集體行動。比如2005年,臺灣筆記本代工企業廣達、仁寶,便已處于“保三爭四”(毛利率)局面,一直說到現在,仍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集體行動。2008年金融海嘯來臨后,倒是曾有過一次,但效果不大。
因為,幾年來,主要壓力來自原材料成本的上升、終端產品的價格持續下降走勢。這種壓力,一旦面臨市場好轉,就很容易“遺忘”,市場再度陷入殺價搶單局面。
“如今是不一樣了,富士康加薪不是個案,而是大陸人力成本多年來的一次爆發,”他說,這一趨勢將持續上升,而不像過去原材料價那樣也會向下波動。他認為,富士康的喊話,有望讓其他代工企業受益。
但他的擔心在于長期,即富士康的行動,可能將那些小品牌逼出市場,從而影響小型代工企業的利益。
至于更為上游的零部件企業,對于它們來說,富士康就像家電業中的國美、蘇寧一樣,有著“渠道”霸權的地位。多年來,富士康議價能力一直在強化。
因此,提價動作看上去更像是富士康老板郭臺銘借員工悲劇落實的化危機為機會的“鐵腕變革”。它的最大效應是,趁對手還沒來得及響應前,借口加薪、產業轉移、運營模式調整,率先為產業洗牌奠定基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