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產經 > 戴姆勒被指在22國行賄 > 正文
對于戴姆勒來說,行賄或許有不得已而為之的原因,但卻可能是一個“因小失大”的作為
本報記者/魏東旭
在很多車主的眼里,奔馳的母公司德國戴姆勒公司所出產的汽車就意味著品質的保證。的確,精良的工藝使這家公司成為了汽車行業的“常青樹”和“不倒翁”。但近來該公司曝出的一系列丑聞,沉重打擊其良好的聲譽,并使大型跨國企業的公信力再度受到質疑。
被辭員工“揭家丑”
2004年,一名遭戴姆勒公司解聘的員工向美國司法部舉報,該公司在全球多個國家行賄,并設有秘密賬戶。當時,德國戴姆勒公司與美國克萊斯勒公司還沒有分開。
美國司法部經過長期調查后,認定德國戴姆勒公司于1998年到2008年間在全球至少22個國家存在行賄行為。公司以提供現金回扣和禮物的形式,幫助其獲得價值上億美元的購車合同。美國檢方稱,這些行為違反了美國的《國外腐敗行為法》中禁止向其他國家的官員支付不適當款項的規定。
隨著“傷疤越揭越大”,戴姆勒公司在多個國家的行賄丑聞被一一曝光。對于一些在購車訂單上有決定權的官員,戴姆勒在送禮時絕對不惜血本。比如在2000年,戴姆勒將一輛價值30萬歐元的奔馳S級防彈轎車作為“生日禮物”贈予一位土庫曼斯坦高級政府官員。當時正值雙方協商銷售汽車事宜期間。
對于戴姆勒公司來說,打點官員并非個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訴訟文件顯示,在戴姆勒近10年的行賄歷程中,希臘、俄羅斯、中國等國赫然列于榜上,總行賄金額可能超過5600萬美元。通過這些賄賂,戴姆勒公司總計獲得19億美元收入,其中包括至少9140萬美元的非法利潤。
消息人士透露,戴姆勒公司在德國和俄羅斯的分公司已經供認了行賄行為。由于涉嫌違反美國法律,戴姆勒公司相關人員面臨民事和刑事訴訟。
金錢擺不平行賄劣跡
“行賄門”被美國司法機構曝光后,戴姆勒公司計劃支付1.85億美元,以解除美國司法部和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指控。不過,對于行賄丑聞帶來的惡劣影響,就不是靠錢能擺平的了。
作為全球最大的商用車生產商及第二大豪華車生產商,戴姆勒旗下擁有包括梅賽德斯-奔馳等在內的多個一線品牌。這家成立于1926年的德國汽車業旗幟企業向來以“求質不求量”聞名。資料顯示,該公司汽車年產量平均僅為100萬輛,但銷售利潤卻名列全球前五名,很多政府公車、要員用車都是戴姆勒牌。此次“行賄門”事件爆發后,戴姆勒公司在客戶中的聲譽必將受到影響。可以預見,此后的公車采購招標中,各國政府部門難免會對有劣跡的戴姆勒“心存芥蒂”,進而影響到戴姆勒汽車的銷售業績。
對于企業本身,賄賂風氣真正的危害在于,它迫使企業在其并不擅長的非主業事務上,花費了太多的人力、組織資源和管理精力。
對于大型跨國企業的職業經理人來說,制度化要求使得他們的每個重要決定和開支都留下了記錄,賄賂會讓他們承擔巨大的道德和法律風險,甚至在職業生涯中留下“永久的污點”。
除了自砸招牌,戴姆勒以“不正當支付”之手,在全球攪亂市場游戲規則,給公平的商業環境造成了巨大傷害。對于競爭者來講,戴姆勒這種大型跨國企業愿本就有競爭優勢,如果再行賄“走后門”,那么其他對手幾乎失去了任何機會。因此戴姆勒完全有道理成為眾矢之的并受到嚴厲懲罰,以此警示那些企圖靠“不良投資”拿訂單的跨國公司。
中石化先行查出內鬼
戴姆勒賄賂案已曝出有中國企業卷入其中。目前披露的信息顯示,中國涉事企業中,兩大油企中石化和中石油赫然在列。中國石化國際事業有限公司新聞發言人檀大水近日向媒體透露,早在2004年,中石化就查出了內部員工在采購生產用車上收受戴姆勒的賄賂。在2006年9月,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以受賄罪判處其有期徒刑7年。也就是說,在戴姆勒行賄風波發酵之前,中石化就已經進行了內部自查。
此外,檀大水還表示,從2007年開始,中國石化國際事業公司就與所有中石化供應商網絡成員簽訂了《恪守商業道德協議書》,并將其作為每一份采購合同的附件,與合同其他條款享有同等法律效力。中國石化國際事業有限公司公開承諾員工“不收”、不受賄,要求供應商“不送”、不行賄,不搞不正當競爭,不使用不正當手段,將恪守商業道德由自覺約束提升到法律約束。
而中國政府也早已認識到商業腐敗的嚴重后果,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但是由于種種客觀原因,商業腐敗仍舊屢禁不止。有分析認為,其中重要的原因,還是問責機制缺失造成的。如果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完善問責體系,試問誰敢頂著上級領導的壓力去索賄。
分析:大企業行賄是自毀前程
有分析認為,戴姆勒公司在全球22個國家的商業賄賂,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不得已而為之的意味。在事件中涉及的非洲、亞洲和北歐部分國家和地區,市場體制不夠開放,相關法律尚不健全。在某些國家,當多數企業習慣于暗箱操作時,一些跨國企業也不得不迅速“本土化”,和本土企業“比著行賄”。
戴姆勒行賄丑聞曝光后,就有人為之喊冤。他們認為,在某些國家,由于法制不健全和監督缺失,走“正規競爭路線”難度較大。尤其是在和政府部門打交道的過程中,一些企業為了走捷徑,甘愿拿錢鋪路,換取訂單。然而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大型跨國企業應當擔當更多的道德責任。與本土企業相比,跨國公司的經營范圍更大,經營策略上有更多回旋余地。此外,大型跨國企業有較強的影響力,在遇到腐敗官員索賄時,可以通過法律和媒體曝光等方式施壓,增加談判價碼。雖然企業都是“在商言商”,追求利益永遠是最高目標,但是當行賄成為一種常態的時候,最后企業的路只能越走越窄,自毀前程。
世界各國都積極地動用刑罰手段規制商業賄賂行為,刑法權威在司法運作中起到首要作用。首先,對于“以權壓人”的索賄者,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并輔以完善的監督機制,使其“不敢伸手”,從源頭上根除行賄、索賄的土壤。其次,對于“以錢鋪路”的無良企業,尤其是搞“豪華行賄”的大型跨國企業,也要加大監管和懲罰力度,在一些項目中可實行行賄“一票否決”制,使其斷了僥幸的念頭。(魏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