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4日14時58分,世界上第一尾全人工繁殖中華鱘魚苗在中國三峽總公司中華鱘研究所三峽壩區基地破膜而出,標志著人類對中華鱘的保護研究獲得重大技術突破。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海河洄游性珍稀魚類,在地球上已繁衍生息一億四千萬年,是人類研究生物進化以及長江生態環境變化的重要參照物。由于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中華鱘野生資源急劇減少,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
此前,國內對中華鱘的保護主要依靠捕撈野生中華鱘親魚進行人工增殖放流,以補充野生中華鱘資源的下降。1984年以來,中華鱘研究所已向長江、珠江等流域放流多種規格中華鱘達500多萬尾,并有計劃、分梯次精心蓄養了一批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后備親魚,開展全人工繁殖研究。2006年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研究項目進入攻關階段,四年來中華鱘研究所聯合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先后攻克了中華鱘后備親魚人工馴養、性腺發育誘導、人工催產等技術難關。2009年9月29日至30日分別對一組同步成熟的雌雄子一代中華鱘進行人工催產、授精,受精率達70%,經過91個小時孵化,終于在10月4日下午成功出苗。
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的成功,是中華鱘保護研究歷史上重大技術突破,這對該物種的保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自此,人類可以擺脫長期以來中華鱘增殖保護過程中對野生資源的依賴,攻克了國內水產學術界關于海河洄游魚類在淡水條件下養殖成熟并繁殖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