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盧 青
本報訊 昨日,*ST三聯(600898)起訴三聯集團商標一案如期在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雙方首次在法庭上針鋒相對,審理持續將近一個半小時,雙方就商標歸屬等焦點問題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法院最終宣布,鑒于此事的重大影響,需慎重審議后再另行宣判。
下午1點半,該案開庭審理,*ST三聯現任董秘沈睿也出現在旁聽席上。此次商標案備受關注,到現場旁聽的媒體就達30多家。
庭上各執一詞
原告*ST三聯的代理律師首先發言,要求山東三聯集團立即停止將“三聯”商標轉讓給任何第三方的行為,并要求被告將“三聯”商標無償轉讓給三聯商社,原告可以無償、永久、獨占使用這一商標。
早在2008年6月25日,三聯集團曾向國家商標局申請將“三聯”商標的所有權轉讓至第三方“山東三聯家電有限公司”名下,國家商標局未對三聯集團轉讓申請予以核準。原告認為,三聯集團沒有權利轉讓“三聯”商標。
被告律師作出辯解,《商標法》并沒有禁止商標許可人向第三方轉讓其注冊商標的法律規定,故原告的訴訟請求沒有法律依據,且商標權是當事人的一項重要財產權,商標權的對外轉讓正是所有權人行使所有權的表現。
“鑒于條款”也成為雙方辯論的焦點。2003年1月27日,三聯集團就本案商標使用許可事宜與原鄭百文簽訂《商標許可使用合同》,在合同的開頭部分有一個“鑒于條款”。該條款的內容是“1、許可人是三聯服務商標的所有權人;2、許可人是被許可人的第一大股東,積極支持被許可人的發展。”
*ST三聯的代理律師認為,“鑒于”是合同文本中的一種常用表述方式,僅相當于“引言”。鑒于的內容可有可無,除非訂合同雙方就“鑒于條款”做出特別約定,否則這部分內容不具有約束性。
被告三聯集團的代理律師則認為,關于鑒于的含義,《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表示以某種情況為前提加以考慮”。律師認為,“鑒于條款”不僅是整個《商標許可使用合同》的組成部分,而且地位極為重要。該條款一方面明確說明了合同目的是“積極支持被許可人的發展”,另一方面,還附加履行合同的條件,即“許可人是被許可人的第一大股東”。
原告還認為,《商標許可合同的簽訂》不能孤立來看,要放在三聯集團重組鄭百文的大背景下來考慮。雙方簽訂商標合同是三聯集團重組鄭百文一攬子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簽訂商標合同是重組的必要條件。同時,律師還認為如果上市公司方面不能使用三聯商標,公司的資產完整性和經營連續性將會因此面臨重大法律風險,甚至會因此陷入嚴重的商譽危機,因此原告要求被告把“三聯”商標無償轉讓給*ST三聯。
被告律師稱,“三聯”是山東省的知名商標,具有重大財產和商業價值,是花費巨資長期培育的知名商業品牌,是三聯集團及其關聯企業賴以生存的重要無形資產。同時,三聯商標既沒有進入續展期,三聯集團也從沒有表示要“放棄三聯商標所有權”,合同約定的無償轉讓商標的條件尚未成就,原告無權要求無償轉讓商標。
審判長認為,“證據如何使用,合同何如解釋”是本案的焦點。最終法官宣判:鑒于雙方在商標問題上存在重大分歧,無法達成和解,要求原告*ST三聯與被告三聯集團備齊電子、紙制合同文本,下次開庭再審。
庭下對打“親情牌”
*ST三聯董秘沈睿會后接受證券時報采訪時稱,三聯商標案的關鍵在于法院如何理解當時簽訂的合同。對于前幾天剛剛發生的小股東維權一事,沈睿認為:“股東維權意識增強是件好事,只要小股東提出的要求合理,上市公司會給予支持,但尚未收到小股東的有關請求。”
談起小股東聯名上書證監會一事,三聯集團企業文化部副總經理張宏則認為,三聯集團引入“破產重整”理念和體系,對原鄭百文進行重組保護了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同時,針對小股東提出的同業競爭,張宏表示,國美在競拍下*ST三聯股權乃至接管*ST三聯后,接連在山東開店,才是同業競爭,損害小股東利益的不是三聯集團而是國美。
最終張宏還表示,三聯集團重申,決不放棄三聯商標,因為這事關三聯集團及覆蓋山東及周邊地區118家加盟店生死存亡及數十萬員工的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