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在華完成生產布局后,跨國汽車公司們希望以這些產能為核心開枝散葉
文 《環球企業家》記者 于欣烈
30年來,跨國公司在華高管最佳的職業上升路徑,便是被調回總部任職。他們將因此面臨困境:獲得了更多權力,卻很可能在復雜的管理層級中被稀釋。而這種路徑的出發點在于,權力不會隨著業務的全球化而遠離故土。
但近來汽車業發生的諸多現象,卻試圖撼動這一路徑及其集權式的根本邏輯。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執行副總裁蘇偉銘的職位變更就隱藏這種力量。42歲的蘇偉銘全面負責大眾汽車在華銷售,曾在2006至2008年兼任一汽-大眾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從今年8月開始,這位新加坡人將掌管大眾汽車新成立的一個關鍵國際銷售部門,負責大眾品牌乘用車在中國內地、香港、臺灣及東盟市場的拓展。在新業務方面,蘇將直接向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負責市場和銷售的董事會成員克里斯蒂安·科林格勒爾(Christian Klingler)匯報。
今年6月,大眾品牌在中國單月銷量首次超過10萬輛,今年上半年在華總銷量約54萬輛,同比增長22%,大眾汽車是中國市場份額最大的汽車公司—這份佳績或許是蘇偉銘新職位的堅實基礎。而在更深層意義上,這也意味著在全球權力層級上,中國市場累積的影響力最終能夠輻射到亞洲乃至更為開闊之地。
當然,這其中不乏“世界工廠”的傳統思維的作用。長期以來,中國在IT、電子、玩具、服裝等行業的低成本優勢并未隨著經濟下行而被徹底否定,包括汽車在內的制造業仍然盡可能地將產能逐步轉移至中國。今年,通用汽車計劃未來在中國生產雪佛蘭小型車,然后出口至美國市場,而且,該公司已開始嘗試將合資公司生產的微型商用車出口到其它國家和地區。而特立獨行的日本本田汽車則在中國廣州成立了一家專門生產出口汽車的公司,目前主要生產向歐洲出口的微型轎車Jazz,截至去年年底本田已累計出口汽車10萬輛。
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目前經濟環境下,中國汽車市場規模的逐步擴大徹底提升了中國市場的地位。今年上半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也極有可能成為2009年年度冠軍。跨國汽車公司的戰略正在向中國傾斜,授以在華最高管理層更多的職責與權力。
不過,對于原本以西方歐美發動汽車市場為決策重心的跨國汽車巨頭來說,這種轉變一直在發生,只是,速度太慢了,這些傳統制造業巨頭通常會固步自封、行動遲緩。金融危機的到來在實質上加速了這一進程。今年4月的上海汽車展覽會上,戴姆勒集團董事長蔡澈曾公開表示,重心正在東移。
全球汽車市場的集體性衰退驚醒了那些以西方為重心的汽車巨頭。知名CEO們幾乎是憑本能意識到,不該在中國執行什么類似歐美市場那類削減預算、降低產能的消極策略,相反,以中國為核心的亞洲業務擁有更高的決策權和話語權—原因很簡單,這是為數不多的豐厚利潤來源。
事不宜遲,跨國汽車巨頭近來紛紛加速推動以中國為核心的亞洲業務的重構。福特已計劃將位于泰國的亞太區總部遷至中國上海;剛剛走出破產保護的新通用汽車,迅速成立了國際運營部,并將其總部將設立在上海,由前通用汽車亞太區總裁羅瑞立負責。該部門是新通用在總部之外唯一國際業務拓展部門。在經歷了一輪涅磐之后,此舉將成為汽車業下一步全球布局的新起點。不過對整個行業來說,比制造出口革命來得更早的,或許是一場管理方式及權力結構的革命。值得玩味的是,誰會再度領先呢,大眾?福特?還是浴火重生的通用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