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認為市場份額相加不等于盈利能力提高
新華社記者賈遠琨冀嫻賢
面臨極度生存危機的東航終于將在自家門口“迎娶”上航。東航能否借助“東上重組”打個“翻身仗”、走出困境?業內普遍認為,這將有賴于東航與上航的進一步磨合,以及戰略規劃的優化和盈利能力的提高。
在重新洗牌中加快整合
據了解,東航擁有220余架飛機,而上航擁有66架飛機,兩家航空公司重組后,新公司的機隊規模增加1/4。
除機隊規模擴大之外,重組給東航“注入”了更多的航線資源和營銷渠道。新東航在上海的市場份額也將由31.4%上升至50%左右。
中信證券研究部總監、交通行業分析師馬曉立認為,重組之后,新東航可以優化行業競爭格局,“抱團取暖”。比如在航線網絡的建設方面,可通過統一協調,減少競爭,同時加大票價的控制力度。
不過,業內人士也認為,市場份額的相加不等于盈利能力的提高,重組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取決于東航和上航的磨合情況。
業內人士表示,重組有幾個不可回避的問題。首先是資產評估,東航兼并地方航空公司時,很多資產的所有權有待明確,資產評估工作需首先完成。其次,債權、債務轉移問題。再次,隊伍和運行體系的整合問題。上述問題需在一年半至兩年之內完成。
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副教授鄒建軍說,資源的整合不是簡單的數字相加,東航和上航“1+1”之后要作為一個“整體”去戰斗。同時要預料到國內外競爭對手,在競爭策略上作適當的調整。東航和上航需加快磨合,在重新洗牌的過程中占得先機。同時,“由于東航和上航歷史上業務合作基礎薄弱,從業務角度來看,東航、上航都在做以東南亞為主的中短途國際航線;國內網絡都是以上海為基點做一個扇形的延伸。彼此的網絡重合較多,這是對東航優化航線資源的考驗。”鄒建軍說。
極度危機中“止血減虧”
2008年對于東航而言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多重因素導致東航巨虧139.27億元,被業內人士形象地比喻為“一年內損失了8架巨無霸A380飛機”,集團資產負債率高達104.93%,上市公司因嚴重資不抵債被戴上了“ST”的帽子。
在極度生存危機面前,東航新任領導班子指出“生存是第一要務”,迅速采取了“止血減虧、降本增效”的緊急行動,嚴格控制運力增長,全面梳理投資,調整航線結構和營銷政策。
“有作為才能有地位”,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總經理、東航股份公司董事長劉紹勇談及東航上航重組問題時表示,東航首先面臨的是生存問題,對于東航來說,首先需要自己強身健體。
近半年來,東航通過一系列內部整頓和戰略調整的措施,今年第一季度已實現盈利3000萬元左右。
同時,2009年3月份以來,一度探低到33.2美元每桶的國際原油現貨價格,僅用3個月就翻了一番,隨著國際油價的不斷攀升,東航航油套保的虧損在逐漸減少,并有“扭虧”的可能。
東航與上航重組后,航線資源更加豐富,在上海航空市場,相對于國航和南航具有絕對優勢。但2008年上航虧損12.49億元,重組后,如何整合資源形成“止血減虧”的推動力,而不是減緩扭虧的步伐,是需要不斷探索的。
從“鋪攤子”到“有的放矢”
東航在全國共有十余個分、子公司,在新任領導班子到任之前,仍有5個分公司的設置計劃。然而,一味追求“鋪攤子”“搶地盤”,通過擴大機隊規模和到處設點來追求市場份額,不僅增加了運營成本,也使公司在核心市場、重點市場不能占據主導地位,不能形成合力。
目前,東航在上海市場占有率僅為31.4%,北京市場占有率為12.8%,廣州市場占有率為7.6%,西安、昆明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29.4%、39.4%。這表明東航在核心和重點市場還沒有確立市場主導地位。
缺乏全局觀和明確的戰略規劃曾經讓東航“吃盡苦頭”。劉紹勇提出,東航要建設規模網絡型航空公司,網絡必須是有增量、有貢獻的。產業布局、資源配置要以市場為核心。航空主業要細分核心市場、重要市場和一般市場,資源要向核心市場和重要市場聚集。
上海中心樞紐建設是重中之重。通過東航與上航重組,東航不僅減少了一個競爭對手、增加了市場份額,還可以借助上航的航線資源優化航線網絡,強化投入產出,加密各分子公司所在城市至上海、各基地城市之間干線、盈利航線的航班密度。
分析人士認為,重組需成為東航貫徹戰略布局的一個新開端,新東航仍需“擰成一股繩”,統一步調,有的放矢,不斷優化和完善戰略規劃,提高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