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應從多方面提高企業“走出去”能力
本報訊 (記者 楊燁) “國企主導的投資總是不太順利。”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嘆道,“盡管目前是走出去的好時機,但歐美國家對中國收購的警惕也在不斷加深。”
面對中鋁海外并購失利,業內專家認為,中鋁的失敗已經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敲響警鐘。面對其他國家對中國、特別是國企投資苛刻限制這一“潛規則”,國企亟待在戰略和戰術等方面進行提高。
“中國在海外并購方面明顯缺乏經驗。”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周春生認為,包括聯想、TCL、海爾、中海油等在內的中國企業巨頭都沒有特別好的成功案例。聯想收購IMB一直被國人看好,但實際情況很糟糕,目前已經虧損了幾億美元。
周春生稱,目前企業面臨國際經驗不足、風險評估不足等諸多問題,政府總體規劃、指導企業控制風險、跨國并購人才等多方面都遠遠不夠。
“因為國企的特殊性,一個投資往往被其他國家當作是政府行為。”李稻葵告訴記者,“這也是國企海外投資困難加劇的重要原因。”他告訴記者,這也表明我們企業在進行海外項目時,應該更加強調其商業性而非戰略意義。
從現階段看,李稻葵表示,可以通過與一些投資銀行、民營企業等合作,形成投資基金或新的企業來進行海外投資,避免單一企業進行大宗并購活動。此外,中國企業在并購中還要增強全方位的運作,除了交易過程本身,還要注重與當地政府和交易關聯方股東的游說,此外,還要加強當地輿論方面的引導。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所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記者采訪表示,中國企業在短期內扎堆涌向澳大利亞,過分引人注目,加大了我方的政治性風險,必須以此為戒,加強協調。“特別是某些企業的海外投資真實動機可能并不是旨在提高效率的協同效應,而是在股市上制造題材,對此我們尤須關注。”梅新育告訴記者。
新華社經濟分析師崇大海則認為,中國企業在進行并購中還要注重時間效率。因為多數情況下,與中國企業“合作”這一消息都會對相應外方公司產生利好,當其公司股價回升、投資者信心恢復后,中國企業將喪失原有的優勢,失敗可能性也更大。“中鋁在交易中錯失了最佳時機就是很好的例子,對于中國企業來說,一旦有機會就應該迅速出擊,不要因為等待錯失良機。”崇大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