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婕 上海報道
由于技術嚴重依賴日方,面板生產的技術量產部門幾乎為日本工程師控制,本土員工主要是參與日常管理與業務部門,還要向日方繳納一定專利費。
在中國大陸面板業千億投資潮涌的當下,表情最為復雜的當屬上廣電集團。
3月31日,本報率先披露上廣電由于旗下上市公司的液晶生產線虧損,已被托管的消息。4月8日,廣電集團兩家上市公司廣電信息(600637)和廣電電子(600602)雙雙發布公告稱,由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國資委成立的工作小組,正在就如何擺脫上廣電集團面臨的困境著手制訂工作方案。
目前,由上海儀電控股集團(下稱“上海儀電”)和上廣電的管理層組成的托管小組正式成立,負責上廣電的債務處置和資產重組。這一突如其來的消息,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面板產業掀起了巨大波瀾。
事實上,就在約半個月前,針對外界對上廣電與夏普合作的猜測,上廣電還通過媒體對外表達了建設8代線的愿望。上廣電希望,經濟低谷時期投建的8代線,能夠突破國內面板業現有的短板,在經濟復蘇時期獲得回報,從而奠定上廣電乃至大陸在面板產業未來市場的話語權。
作為中國大陸最早涉足平板顯示領域的企業,上廣電亦是國內第一條5代面板生產線的投資運營者。在上廣電的帶動下,上游原材料及下游模組廠陸續落戶上海及其周邊城市,長三角面板產業鏈初具規模。
然而現在一切皆成變數。在上廣電被托管之后,有關上廣電的債務問題、重組進程成為外界關注焦點。而在這背后,業內人士更關心的是,在國家千億面板投資大潮中,被托管的上廣電及其液晶夢想,會以何種方式再次上路?
核心虧損來自液晶
上廣電被托管的直接理由是“資不抵債”,核心虧損則來自液晶資產。
作為中國大陸最早涉足液晶面板生產的企業。2003年,上廣電與日本NEC合資成立了廣電NEC公司。該項目總投資100億元人民幣,這是中國大陸第一條能夠批量規模生產的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該線2004年10月正式投產,投產后切割的面板主要以應用于電腦的15英寸液晶屏為主。
據上廣電內部人士介紹,2005年正當上廣電5代線生產趨于穩定時,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當時不少臺灣地區廠商已經退出這一產品線,開始轉戰17英寸的主力機型。于是,上廣電領導層決定,年中轉戰17英寸生產線。
然而,當上廣電開始轉戰17英寸的主力產品時,問題出現了。由于面板生產講究規模效益,以中國臺灣地區知名面板公司友達光電為例,該公司一共擁有13條面板生產線,其中5代線就有4條,如此豐富的面板生產線不僅能在成本上獲得效益,還能靈活地對產品線進行切割和調配。因此,僅僅擁有1條五代線的上廣電始終無法獲得市場競爭力。
當時市面上15英寸、17英寸面板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局面,17英寸面板價格大幅下降,很快被拉低到160美元。根據廣電NEC的規模測算,160美元接近虧損底線,利潤相當微薄。面對經營困境,上廣電決定拓寬產品線,對五代線增資4億美金擴建產能。新增產能用于中小尺寸的面板生產。
面對這一現實,考慮到產品升級和未來市場競爭,2006年上廣電開始積極籌劃更高世代面板線的投資。然而困難又擺在眼前,一條6代線投資的初期投資就達15億美元,在5代線尚未收回投資成本的情況下,錢從哪來?
上述廣電內部人士稱,盡管2008年上廣電重拾6代線計劃,并且幾近成形,但其已錯過了籌建6代線的最好時機。隨著2008年面板價格的雪崩,面板企業再一次面臨生存困境,這也是廣電為何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的原因。
根據廣電信息和廣電電子披露的公告,2008年分別預虧9億-11億元和9億-10億元。面板市場調研機構Display Search的數據顯示,上廣電面板在全球市場占有率為2%,且僅局限于顯示器領域。
“市場換技術”的典型失敗
從表面上看,上廣電身陷囹圄的主要原因在于生產規模不足導致的市場競爭力缺失,使得廣電每進入一個市場都“慢人一步”,但究其背后的原因,除了國有體制管理固有的頑疾,還在于核心技術的缺失。
業內人士認為,作為“以市場換技術”的典型代表,上廣電今日的困境很大程度上證明了這一政策的失敗。
翻開上廣電的發展史,在其合作名單上,列著一長串知名跨國公司的名字:NEC、SONY、西門子、松下、LG、東芝、三星、JVC、電氣硝子、夏普。從1992年和JVC合資成立上海JVC電器有限公司到2003年與NEC合資成立廣電NEC,幾乎所有的日韓電子企業巨頭都與廣電有過合資或合作。
在與上廣電合資的外國企業中,日本的企業數量最多,合資的規模也最大。圍繞東芝、索尼等企業,日本六大財團身影隱現。東芝、SONY和三井物產同屬于老牌財團三井;NEC和松下屬于住友財團;旭硝子屬于三菱財團。加上與三和財團關系密切的日本生命保險相互會社和富士財團的富士膠片,日本六大財團對上廣電的戰略合圍就清晰可見。
在面板制造環節中,這種情況也同樣存在。如與NEC合資的提供TFT-LCD面板的廣電NEC(廣電控股75%);與日本電氣硝子成立的提供液晶面板制造必須材料——玻璃基板的電氣硝子廣電公司(廣電擁有20%股份);與日本富士聯手成立的提供液晶面板所需的彩色濾光膜的廣電富士光電材料公司;與三井物產成立的負責海外銷售渠道的三井物貿等。
根據上廣電的思路,這種合資策略主要目的,是借助NEC的技術發展自有產業,通過上廣電帶動上游原材料產業的發展,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液晶面板產業基地。上述上廣電內部人士認為,在幾乎沒有任何技術研發積累的基礎上,上廣電能夠發展到如今的規模,與這種合資策略是密不可分的。
不過,這種策略在后來的實踐過程中被證明存在問題。由于技術嚴重依賴日方,面板生產的技術量產部門幾乎為日本工程師控制,本土員工主要是參與日常管理與業務部門,合資公司還要向日方繳納一定專利費,這使得廣電在發展中非常被動。
另一方面,由于日本對面板生產技術進行了嚴格的技術輸出限制如為了防止技術外泄,夏普在日本6代線以上工廠均采用“黑盒子”計劃(不同生產環節的人只知道局部技術,只有核心管理層掌握全套技術),這使得上廣電獲得面板核心技術的計劃受阻。
此外,由于嚴重依賴日系技術,上廣電的上游關鍵零部件、設備和材料都被日本企業控制,這使得廣電無法有效進行成本控制。
一位已經退休的上廣電內部人士說,上廣電發展到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還在于技術的積累,“目前基礎核心專利已經被海外公司瓜分完了,我們只能進行二三層次的技術研發,這對國內面板業發展非常不利”。
上廣電再出發路徑
對于上廣電未來的走向,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上海市政府正在調研當中。擬政府前期投入10億元,首先是要對兩家上市公司進行處理,大致方向是剝離五代線和自營的虧損資產,盡力避免上市公司戴上“ST帽子”,之后進行內部重組,保留盈利狀態良好的公司,關停經營不善的公司,并采取包括出售等在內的各種措施處理不良資產。
“關于是不是繼續投資新的生產線,現在也有爭議。”上述知情人士說,問題的核心在于政府是不是要繼續投資這個產業,現在從政府的態度來看,上海應該不會放棄液晶產業,畢竟這代表了未來發展方向,而且上海已經發展了這么多年,產業基地初具規模。
上述人士稱,盡管現在上廣電是由儀電托管,但未來不一定由儀電來操盤。政府有可能單獨成立一家公司,把上廣電旗下的液晶相關業務放進去。另外,上海儀電旗下還有一家生產彩色濾光片的企業劍騰液晶顯示(上海)有限公司也有可能置入。屆時可能會誕生一家專注于液晶生產上下游的集團公司。
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整合程度如何,只要上海市政府仍然支持發展面板產業,新公司必然還要面對以下幾個問題:若要提升競爭力,企業必須繼續進行投資,無論未來是投資6代線還是8代線,資金從何而來?與NEC的合資已經證明“以市場換技術”的法則失靈,未來公司的技術來源從何而來?
上述知情人士稱,未來不排除與夏普繼續進行商談合作,不過在技術方面考慮會更加周全。此前,上廣電一直在與夏普就面板合作事宜進行商談。夏普中國商貿有限公司經營企劃室長兼品牌推進部長酒井功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因為金融風暴的原因,日本電子公司經營普遍受到很大影響。夏普正在調整生產計劃,位于龜山的生產中小尺寸面板的六代線在與中國臺灣地區和大陸競爭時,優勢并不明顯,因此夏普有意將6代線整體出售。
不過,上廣電在此方面已經表現謹慎。之前公司對與夏普公司六代線合作的傳聞予以否認,并稱正在進行8代線的建設規劃。
“現在國外廠商在中國投資8代線也不是沒有可能,金融危機一來,一些限制政策有了松動。”上述人士說,未來公司仍然可能以引進國外戰略合作者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