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繁榮、房價“天天向上”的背景下,雅戈爾也在寧波、蘇州、杭州相繼加冕地王。2007年初,雅戈爾在寧波買下華辰北9號地塊,樓面價超出出讓底價近4000元,甚至高于周邊現有樓盤的價格,每畝地價近700萬元。 2007年7月,雅戈爾再一次成了“地王”。在杭州以高出起拍價8億元、樓面價15719元/平方米的價格創下了杭州土地拍賣的天價。2008年2月,雅戈爾以97972.28萬元的價格競得寧波北郊路以西地塊,以樓面地價13102元/平方米獲得寧波新“地王”稱號。
而在股權投資方面,最大的手筆當屬35.88億元持股海通證券,成本價為每股17元左右。
根據雅戈爾2008年中期財務報表,投資收益占其總利潤的54%(2007年為70%),紡織服裝為19%,房地產為27%。
雅戈爾在資本市場上穿上了最大號的加肥外衣,只是身體的骨架依然瘦小,雖然股權投資和房產為其注入了最快的增肥因子,遺憾的是增肥的更多是脂肪而非肌肉。
不能承受的資本之重
“金融投資市場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加之本身我們國家資本市場的不完善,房地產市場又受政策影響太大,所以其中的風險控制遠不是李如成能像做服裝一樣那么駕輕就熟的。”浙江大學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告訴《當代經理人》。
任何被視為奇跡的事物,往往都很難持續,因為他來自一個超越了常規的歷程。2008年初,美國《商業周刊》公開點名表示了對雅戈爾脫離主業發展的質疑,并用略帶嘲諷的口吻表示:“近來,除股票投資業務外,該公司的其他業務都已變得無足輕重。”不幸的是,雅戈爾終于沒能承載住如此巨量的資本,當2008年下半年中國股市開始了又一次過山車時,雅戈爾這個曾經的資本巨人也急速萎縮,曾被李如成搭建為紡織服裝為主、股權投資和房地產投資搭檔的三駕馬車,兩翼同時折斷。
在1月份的股東大會上,李如成公開承認雅戈爾2008年投資出現失誤,其中在海通證券身上損失了1個多億。或許,情況遠比李如成所說的要嚴重得多,從雅戈爾的動作中便能窺一二。2008年12月3日,雅戈爾發布公告,宣布聘請上海凱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為雅戈爾提供專業化投資咨詢服務。凱石投資成立于2008年10月,法人代表正是李如成,其管理團隊由陳繼武(原富國基金的副總裁)、李文忠(基金經理)等一批業內人士構成,而其實際的負責人是李如成的女兒李寒窮。《當代經理人》在上海采訪時得知,凱石投資新辦公地點也在前幾個月搬到了陸家嘴的花旗大廈,將實際負責雅戈爾百億股權投資項目的打理。一位證券人士對《當代經理人》指出:“不排除這起關聯交易會為未來股權投資業務的損失進行轉移的可能。”
而其最大的一筆海通證券的投資,在后來派發增持后,已經由一億股變成了兩億股,持股成本也變為17.89元,截止3月20日海通證券收盤價為12.73元,雅戈爾此項浮虧已達10.32億元。加上房地產市場套牢了大量資金,據了解雅戈爾之前拿下的多塊地段都處于未開發狀態,房市短期內又難以看到上漲的空間,資金壓力恐怕不小,要不然,雅戈爾也不會在股市如此不景氣的時候,不斷地拋售手中目前最佳的資產中信證券,以回籠資金。不久前,雅戈爾又宣布發行20億公司債券。從200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雅戈爾賬面貨幣資產為16.849億元,年初余額為24.928億元。而其短期借款高達74.373億元,去年初,這一數字僅為59.051億元。資產負債率也呈上升趨勢,2007年其資產負債率為53.11%,而2008年三季度,已增至62.7%。不少業內人士都表示,這些都證明了雅戈爾的資金壓力。
實業家無法逾越的坎?
“什么賺錢,就做什么。”這曾經是很多商人或者企業家的共同想法,不少研究者也認為這將是中國實業家不可逾越的一個階段,“很多人都要經過這個階段嘛,國外也是如此。”一位業內人士如此對《當代經理人》表示,“李如成也只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很多做實業的也都在進行實業+投資形式的做法,比如聯想和萬向。”
沒有人懷疑李如成的智慧,正如一位長期跟蹤雅戈爾的咨詢人士表示,“李如成在做這些投資時,一定是綜合考量了各方面的因素后做出的,以他的性格是善于聽人言,但卻慎重接受人言的。只是好的運氣并沒有永遠站在他那邊。”
郎咸平不止一次地表示,中國的股市和房市充斥著不良的泡沫,而對中國經濟最大的威脅是實業環境的惡化。正是這種惡化導致實業家紛紛投身股市和房市。“來錢這么容易,而做制造業又那么辛苦,利潤微薄,誰又不去做呢?”上述咨詢人士告訴記者,“其實這又回歸到了多元化的問題。”
如今的金融危機下,多元化的優勢再一次被證實,而對于李如成所期望的三駕馬車的架構,本應在這場危機上顯現出多元化的成效,然而,事與愿違,如此的多元化卻成為如今雅戈爾的最大拖累。“多元化本身沒有什么對與不對的探討,關鍵在于如何做。”雅戈爾選擇了這幾年中國最火的股權投資和房地產市場,2007年財報中顯示,雅戈爾的股權投資已經占到利潤總額70%,2008年中期財報顯示,股權投資收益占到利潤總額的54%。但按照國際的一般慣例,為了分散金融投資領域的高風險和太多的不確定因素,都努力將金融投資比例壓縮,以多元化最成功的GE為例,其將每年的金融收益比例總是保持在40%以下。
世界五百強、與GE一樣在多元化道路上很成功的伊頓公司亞太區總裁馬凱捷告訴《當代經理人》,“多元化不僅是業務的多元,還包括業務分布區域的多元化,另外還要有根據不同業務在經濟周期的不同影響時間所確立的投資多元化。”跨國公司上百年所摸索出的成熟經驗當然不是中國企業三十來年就能領悟到的,“讓中國企業家在三十年左右的時間走完西方幾百年走過的路,確實太難為中國的企業家了。”李如成曾如此對外界表示。
“是該重新思考雅戈爾的多元化方式了。”一位風投人士對《當代經理人》表示,“雅戈爾企業質量很好,但如此的多元化似乎離主業有些遠了。”李如成也在用實質性的動作回應人們的質疑,2008年1月,雅戈爾集團并購了美國服裝巨頭KELLWOOD公司(簡稱KWD)旗下男裝企業新馬和SMART,這是一筆1.2億美元的收購交易,也是中國服裝業最大的一起海外并購案。KWD公司在斯里蘭卡、菲律賓及中國內地和香港擁有14家生產基地,而最讓雅戈爾心儀的是其設計能力與其擁有的美國數十家百貨公司在內的銷售網絡和強大的物流系統。對于急于打開國際高端市場大門的雅戈爾來說,這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一個企業的投資可以憑幸運或者偶然性,但主業的重振一定需要扎扎實實的工作,不能有僥幸的心理。”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表示其對雅戈爾要振興主業做法的看法。的確,李如成曾承認,相對于同為新興經濟體的印度,“中國的企業家對于西方的交流和理解太少了,很少了解西方的法律和經營情況。”他的擔憂恐怕也將是人們對雅戈爾整合KWD能力的擔憂。
人們的擔憂或許不僅如此,至少資本市場還會有著更深的考慮。如今,雅戈爾的架構依然是投資與實業并行屬于同一個集團、同一個上市公司,“這種架構不利于資本市場對它進行準確定位與估值,對投資者權益、對公司融資開展業務都有制約。”上述投行人士表示。雅戈爾對金融投資業務的分拆恐怕勢在必行,去年中期曾經傳出雅戈爾也要分拆房地產業務,為房產搭建新的融資平臺,不過至今未見成行,《當代經理人》對此向雅戈爾求證時亦未得到正面回應。
李如成曾經表示,自己到60歲就退休,也就是2011年,而如今雅戈爾也從1979年的知青們工作的作坊式的青春服裝廠走到了而立之年。李如成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至少在過去的三年里人們已經將雅戈爾等同于一個實業家的神話。然而,“任何被視為奇跡的事物,往往都很難持續,因為他來自一個超越了常規的歷程,身處其中的人們,因此而獲得巨大利益的人們,每每不可能擺脫那些讓他們終身難忘的際遇,他們相信那就是命運,他們總希望每次都能紅運高照,每次都能僥幸勝出,最后,所有的光榮往往枯萎在自己的光環中。”
李如成在坐擁200多億賬面財富時曾說,希望能為接班人留下這200億的財富,因為它不會成為后人的負擔,相反會成為打開實業這扇門的鑰匙。然而,如今,這把鑰匙恐怕已經不能解鎖反倒成了負擔。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用這樣的語言描述中國——“中國已經走出改革初期的淺灘階段,正站在大河中央,選擇彼岸的到岸位置。”現在對于李如成來說,雅戈爾也到了大河的中央,也到了選擇彼岸的到達位置的時候,不知道此時李如成的腦海中是否會想起松下幸之助的那句經典名言:“能拯救這條大船的,惟有你!”
文/于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