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9月3日至今年3月18日,我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現金收購案———匯源和可口可樂長達200天的“并購戀情”以商務部的一紙否決書畫上句號。
匯源掌門人朱新禮,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就在這一消息宣布不到一小時之后,遠在國外的朱新禮通過越洋電話向大區經理訓話:“匯源尊重商務部的決定,不賣給可口可樂了,我們要好好干,回報國家。”
以后,他關掉手機,至今仍消失在公眾的視線之外。
當天晚上,可口可樂宣布,不再繼續收購匯源。
接踵而來的,是媒體對這一事件的報道與爭論。
朱新禮大規模打造果汁上游產業的美好愿望暫時擱淺。收購被否決后,匯源召開緊急內部會議,叫停了去年下半年以來新建的上游果汁產業基地,派出的基地建設人員也撤回總部轉做生產和銷售。
“我都快60歲的人了,還能頂多久?”在去年宣布將匯源賣給可口可樂后,朱新禮如是說。
本報記者 李靜
上篇 三次不成功的資本合作
初春的京郊空氣清新得可愛,3月26日,位于京郊順義的匯源總部,保安一句“領導們不接受任何記者的采訪”,把記者擋在了大門外。從門口向里面望去,兩三個工人正在從重型卡車上卸飲料,也會有貨車從廠區駛出。
進進出出的匯源員工明顯保守了不少。面對上前搭訕的記者,他們很謹慎地說,“工廠有紀律,不允許隨便跟外人透露公司情況。”
在匯源路邊修鞋的倒是很健談,他告訴記者,已經有些日子沒見到朱新禮這位大老板了,以前還能看到他從大奔馳車上下來,在匯源門外散步。
這已經不是朱新禮在資本市場上遇到的第一個挫折了。
德隆系中全身而退
“匯源”首次融資對象是一度在證券市場上聲名顯赫的新疆德隆。2001年匯源遇到德隆,雙方一拍即合。當年3月,德隆旗下的新疆屯河以5.1億元現金出資控股51%,匯源則以資產出資持股49%,雙方組建合資公司北京匯源。
在與德隆合作的兩年時間,無論銀行還是設備供應商都對匯源果汁大開方便之門。匯源也在國內迅速建立、收購了26個大型果汁生產、加工基地,基本完成“大匯源”的全國產業布局。
2003年,朱新禮意識到德隆由于過度多元化發展而出現的資金鏈問題,不惜以對賭方式徹底脫離德隆,他提出:“要么你買我的49%(股權),要么我買你的51%(股權),一個星期,誰拿得出現錢來誰贏!”
在驚出一身冷汗后,匯源終于成為在德隆危機中全身而退的惟一一家企業。
統一失手,達能留守
2003年4月至2004年12月,大摩、百富勤、美林、高盛、匯豐等數家國際著名投行不約而同地盯上了匯源果汁。2005年的春天,匯源與統一簽訂組建合資公司的協議。臺資企業統一以3030萬美元購得匯源果汁5%的股份。
之所以選擇統一,朱新禮解釋,除了資本因素,雙方在產業鏈和渠道上有整合的可能和需求。
但雙方合作的道路并不順暢,阻礙再次顯現。
按照當時臺灣地區規定,臺資企業在大陸投資的總額不得超過其資本凈值的40%,而統一這些年在大陸的各種投資項目總額已經接近40%的上限。朱新禮又面臨第二次失敗。
2006年7月3日,法國達能、美國華平投資集團、荷蘭發展銀行、香港惠理基金4家財務投資者共同投資2億多元,持有了匯源35%的股權,其中達能獨家持有匯源22.18%的股權。
借助資本實力,2007年匯源果汁銷量達到100億升,匯源成為國內最大的果汁生產商。
對于可口可樂收購遭否決后是否還會繼續持有匯源股份,精明的達能并沒有對記者透露半個字,只是表示,尊重商務部的決定,同時對匯源未來在中國的成功充滿信心。
中篇
在這幾次不成功的資本合作之前,匯源的創立過程雖然艱苦,但在中國的民營企業中,應該說是比較順暢的。
創業時墻上就寫下“走向世界”
朱新禮創立匯源,是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開始的,他無疑是當年那些弄潮兒中比較成功的一個。那一年,他辭去坐辦公室喝茶看報的機關工作,接手了一個負債累累的罐頭廠,以此作為起點,17年間,做成了果汁行業的老大。
提起創業,朱新禮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幅照片,一位老農民一臉無奈,面對一車賣不掉的水果,拿起來一個狠狠地咬了一口。畫面的解釋說,賣不掉,我就吃了它。這幅照片深深地刺痛了我,這是我當初辭職下海獨自創業的動因。”
1992年6月28日,在山東省沂源縣城西北部的歷山腳下,“山東淄博匯源食品飲料有限公司”成立。
當時匯源的唯一一部和外界交流的程控電話還是租來的,朱新禮卻請人在正對大門的墻上寫了四個大字:“走向世界”。
今天,順義總部門前的那條路已經被命名為“匯源路”。
2007年2月,匯源果汁在香港成功上市,籌資規模達24億港元,成為香港當年最大規模的IPO。
李嘉誠能賣,我為什么不能賣
去年9月3日,匯源宣布將被可口可樂收購。這起迄今國內食品飲料業最大的一起并購案,在網上遭到了大量的質疑。
面對各種質疑,朱新禮說的最多一段話就是:“為什么李嘉誠賣公司很正常,我就不能賣呢!李嘉誠說在投資這個企業之前,先會看看它能不能賣掉,先要為自己找退路,所以說做企業一定要想到進退自如。我們為什么就不能以退為進呢?”
發布被收購公告的當天晚上,朱新禮把手機扔在辦公室里,離開匯源,一個人前往京郊果園基地的一間小屋。
“我想要清靜一下。突然間,我的腦子里一下子空白了,我看到了北京藍藍的天,我看到了原來的山,原來的樹,我不知道到底是喜悅還是悲傷,那幾天感覺已經木了。”
這個山東大漢疲憊了,他感慨道:“創辦匯源十幾年了,我就沒有休過一個星期天,是時候該休息一下了。”
“匯源沒有離別的氣氛”
宣布收購3天之后的9月6日,再次亮相的朱新禮,拋出“養兒賣豬論”觀點。他說:“企業確確實實需要當兒子養,但是要當豬賣。這次收購如果政府批了,對匯源也好可口可樂也好,這是一個多贏的局面;不批,說明國家很重視匯源。估計更多的中國人會猛勁地喝匯源,讓可口可樂買不起了,弄不好咱還把他收了呢。所以順其自然,批,我樂觀其成,不批,我也感謝政府。”
當晚,在匯源營銷經驗分析會結束后,朱新禮設宴款待來自全國的300余位中高層管理人員,在飯桌上朱頻頻舉杯,大聲叫著下屬的名字喝酒———“匯源沒有離別的氣氛。”有員工這么說。
實際上,匯源也不需要離別的氣氛。2月9日,商務部外資管理司副司長林哲瑩在參加一個論壇時,道出了對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案的擔憂,稱收購面臨三大困難:媒體過度炒作對商務部行政形成一定干擾;收購對匯源民族品牌的后期影響未知;需從整個產業健康發展的角度作出評估。
對于隨之而來的收購被否決,朱新禮似乎早有準備。2月底,在離可口可樂和匯源敲定的收購要約期限已經不到1個月的時間里,一向言辭謹慎的朱新禮在公共場合“即興”發言:“金融危機之下收購一事給可口可樂帶來很大壓力,董事會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多,我要給他們打氣。”
據傳,隨后3月初雙方在上海的會晤并不愉快。
下篇 并購被否后的急剎車
今年初,朱新禮入選2008CCTV年度經濟人物,理由是:危機到來之前,成功套現,將匯源以200%的溢價出售給可口可樂,書寫了中國式創業的一個經典案例。恰逢世界金融風暴,能賣個好價錢當然是好事情。在央視節目現場,他自豪地說:“晚一周都賣不出去了!”
配套可口可樂規劃成空
在等待商務部審批的日子里,朱新禮將他的大農業觀點唱得更響,他說,可口可樂收購的只是匯源產業鏈中的下游產業果汁飲料灌裝以及香港上市公司部分。但上游果園、果樹、苗子、種子、果樹加工等還有很大一塊空間,這部分還有6000多名員工、20多個工廠,并且這一塊和農民最有關系。“中國的水果在世界產量最大、品種也最多,但中國果汁行業的果漿卻高度依賴進口,匯源果汁生產橙汁的原漿基本都從國外進口。如果真能做大做強果汁業的上游空間,無疑將帶來巨大的利潤。”
在去年宣布被收購后的一個多月時間里,被輿論推到風口浪尖上的朱新禮為躲避“閑言碎語”,曾驅車離開北京,在河北、山東、安徽、河南等地走了一大圈。他談到最大的感受時說,“一路果園,一路機會。”
與朱新禮的言論步調相一致的是,匯源上游產業基地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2008年9月14日,投資7.2億元的果蔬飲料食品加工項目在湖北鐘祥開工;9月28日,決定在遼寧本溪興建果蔬汁加工項目;12月13日,投資2億元在“紅果之鄉”河北隆化建廠;12月20日,考察寧夏平羅縣枸杞項目,并順利推進;2009年1月初,匯源集團派出兩位副總裁考察河北衡水和海南定安縣,籌劃建立水果種植加工基地項目。
然而,這些上游的基地項目資金是按照可口可樂收購后來配置的,收購被否決后,匯源召開緊急內部會議叫停了這些新建的基地。
在去年10月31日的“2008創業家年會”上,朱新禮說,“春節前后,將有5家工廠給可口可樂加工果汁,而同時匯源的一部分濃縮果汁和濃縮果漿,也將進入可口可樂的全球采購系統。”他預言收購之后,“匯源會變得越來越好”。到了2009年春節,“讓員工享受到世界頂級公司待遇”的承諾已經進入倒計時。
而今,這一切憧憬與計劃的前景,都因為收購的被否決而變得不明朗起來。
“做好原材料這事就不錯了”
盡管在決定賣掉匯源后,朱新禮本人并未受到太多攻擊,主要的爭論基本上集中在民族產業保護和反壟斷上;但所有的喧囂之中,對這位民營企業家處境的介紹和理解,實際上很少。
從原材料到市場終端,匯源覆蓋著整個產業鏈條中所有的環節。長長的產業鏈,不但需要非常強大的管理能力,還需要強大的資金鏈去支撐。顯然,朱新禮比誰都清楚這不是一項省心的生意。
“下游上市公司部分受關注度太高了,要盈利,對得起股東。”朱新禮說,如果收購不成,他不得不又把80%的精力放在上市公司上。他期望從上市公司中解脫出來,專心發展上游原材料產業,這是他最得心應手的生意,“我這輩子做好這件事就不錯了。”
他也清醒地表示:“匯源的攤子越大,戰線越長,風險也越大,擔心也越多。品牌小的時候拎在手上,大了就得背在肩上,現在是頂在頭上,我都快60歲的人了,還能頂多久?”
朱新禮的語錄中,有這樣一句話“市場無情,波浪滔天,載舟覆舟,僅在瞬間。”
朱新禮語錄
在企業創建兩年后,1994年我經歷了第一次經濟低谷。從此以后我就小心謹慎一些,該擴張的時候要擴張,不該擴張時絕對要趕快收縮投資。
眼光要看得更遠一些,胸懷更大一些,把財富看得更淡一些,可能你的財富擁有會更多一些。
對外資來講,凡是合作伙伴都是過渡性的。你還有用處的時候跟你合作,沒用的時候肯定不跟你合作了。
我想說,未來的中國必將是:大中國,大農業,大品牌,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