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啟動精準醫療計劃 2030年前投入600億
【中國經濟論壇】中國將啟動精準醫療計劃 2030年前投入600億元
“精準醫學”會顛覆傳統醫療產業嗎?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崔曉林 | 上海報道
2015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演講中談到“人類基因組計劃”所取得的成果,并宣布了新的項目——精準醫療計劃。一時間,“精準醫療”成為覆蓋全球的熱門話題,并引得醫藥健康產業市場風起云涌,國內外的醫藥巨頭紛紛搶灘精準醫療。可以預見,精準醫療大數據、個人基因測序的普及化正帶來全球健康產業大變革。
精準醫療產業前景如何?如何科學看待這一“新生事物”?近日,記者在上海舉辦的“從新藥創制邁向精準醫療高峰論壇”采訪期間,與會的多名專家指出,面對精準醫療的熱潮,不必盲從跟風,要根據中國國情進行有針對性的部署和規劃。
精準醫療并非奧巴馬原創
其實早在奧巴馬提出美國精準醫療計劃之前,將精準醫療用于癌癥治療的例子已不鮮見。
遺傳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賀林表示:“2013年, ‘自然—遺傳學’大會的主題為‘From GWAS to Precision Medicine’(從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到精準醫學),其中就已含有‘精準醫學’這個概念。同年9月20日,第十三屆東亞遺傳學會學術研討會,其主題中也有‘Precision Medicine’。因此,‘精準醫學’對學界而言并非一個新的概念。”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副校長詹啟敏表示:“現代醫學發展到現在有上百年,但是原來給你的信息很少,現在有了很多科學技術的幫助,包括基因組測序,生物醫學分析工具,大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的出現,我們今天談精準醫學才有可能。”
百慕迪(上海)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健向記者表示,國內推動“精準醫學”,被不少人認為是跟風美國“精準醫療計劃”,但早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就已經有了個性醫療的概念,這并非奧巴馬提出,只是措辭有所區別。美國版“精準醫學”中的關鍵詞為基因測序、腫瘤、個性化。中國科學家眼中的“精準醫療”與美國存在較大差異。在“2015清華大學精準醫學論壇”上,中國科學家對精準醫學的定義是:集合現代科技手段與傳統醫學方法,科學認知人體機能和疾病本質,以最有效、最安全、最經濟的醫療服務獲取個體和社會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醫學范疇。
全球精準醫療市場規模近600億美元
今年3月,科技部召開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提出了中國精準醫療計劃。會議指出,到2030年前,我國將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支出200億元,企業和地方財政配套400億元。3月27日,我國發布了第一批腫瘤診斷與治療項目高通[微博]量基因測序技術臨床試點單位名單。
國家衛計委科技教育司司長秦懷金表示,國家衛計委和科技部正在準備精準醫學計劃工作,有望將其列入國家“十三五”科技發展重大專項。
一項數據顯示了中國在早期癌癥診斷、治療方面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據《全球癌癥報告2014》顯示,2012年中國癌癥發病人數為306.5萬,約占全球癌癥發病人數的1/5;癌癥死亡人數為220.5萬,約占全球癌癥死亡人數的1/4。一直以來,中國的很多患者在發現癌癥之時已經到了晚期,錯失了治療的最佳時機。采訪中有專家向記者表示,美國癌癥患者5年存活率達到85%,中國患者5年存活率僅為25%。提高我國腫瘤早期診斷和精準醫療技術迫在眉睫。
目前,精準醫療更多地集中在人類對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和治療上,基于個體基因檢測的腫瘤個體差異化治療成為重要趨勢。傳統的藥物治療由于沒有考慮到個體基因的差異性,在用藥效果上會產生很大的差異。基因檢測可以幫助醫生基于基因分析選擇潛在的靶向治療藥物。
美國生命技術公司大中華區總裁江路卡在講到現在的基因測序技術時顯得特別興奮:“1990年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花費了30億美元,耗時10余年繪制出了人類基因組圖譜。今天,我們全基因組測序只要花費千余美元,一天時間就可以完成。這樣的改變難以想象。如果只是完成部分基因測序,成本甚至只需10美元或者100美元,這無疑是一場巨大的革命。”
腫瘤基因測序的前景廣闊,A股中,以基因測序、細胞治療、干細胞這三大方面為主的中國上市公司已有26家。而國外,一些國際大藥企也都在積極開展細胞治療研發。有研究報告稱,2015年全球精準醫療市場規模近600億美元,今后5年年增速預計為15%,是醫藥行業整體增速的3至4倍,其中,基因測序行業增速將超過20%。
中國應尋找“自己的方向”
詹啟敏院士指出,所謂精準醫療,就是應用現代遺傳技術、分子影像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結合患者生活環境和臨床數據,實現精準的疾病分類和診斷,制定具有個性化的疾病預防和診療方案。包括對風險的精確預測,疾病精確診斷,疾病精確分類,藥物精確應用,療效精確評估,療后精確預測等,“中國在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方法的研究位于國際前沿,分子影像、靶點、大數據等技術發展迅猛,中國在精準醫療的基礎層面與西方國家保持同步,下一步的發展需要整合技術研發、臨床轉化、產業培育、示范推廣,實現交叉融合、協同創新。”
詹啟敏向記者介紹,中國在制定“十三五”規劃過程中,專家形成了7個共識,包括基因組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已經趨向成熟,蛋白質組學將會取得重大突破,干細胞和再生醫學已經進入臨床應用和產業化階段,疫苗和抗體將成為生物醫藥重點突破的領域,生物治療、個性化診療技術成為現代醫學重要方向,醫療器械成為與藥物齊頭并進的新型產業,最后是生物信息學向海量數據產出和廣泛應用兩個方向發展。
采訪中,不少專家都認為,我們沒必要跟美國的風,在與國際前沿技術和理念接軌的同時,中國在精準醫療上的目標,更要注重向人們提供更精準、更安全高效的醫療健康服務為目標,建立國際一流的精準醫學研究平臺和保障體系,自主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研發一批國產新型防治藥物、疫苗、器械和設備,形成一批中國制定、國際認可的疾病診療指南、臨床路徑和干預措施。“中國推動精準醫療的發展,將受惠于普通百姓,所以降低成本、完善醫療保險體制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完全有能力根據我們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基礎來建立精準醫學,找尋中國自己的方向。” 百慕迪(上海)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健向記者表示,百慕迪正是基于精準醫學理論,利用人體對創傷自我修復功能,在老化受損器官及神經障礙自我再生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百慕迪專注于心腦血管及神經障礙患者的再生康復。其產品系統Biomobie(生命核)涵蓋了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衰、高血壓、靜脈曲張、中風以及失眠等慢性疾病的再生康復。”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也認為,發展精準醫學,我們不能簡單盲目跟風,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國情,做好客觀評判,制定好自己的路徑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 曹雪濤:
精準醫學和我們老祖宗提出的辨證施治,同病不同治,或者是同人不同治,這些理念都是相通的。精準醫學是個系統工程,通過全面認識疾病的狀態,對整個醫療過程和臨床實踐進行最優化的診治。因為分析精準原因以后,有沒有真正的利器去實施病人的治療,還是要依賴于藥物研發,不是僅憑測一下基因就可以的事。
清華大學副校長 薛其坤:
精準醫學理念結合了諸多現代醫學科技發展的新方向,已迅速推廣和廣泛進入到臨床醫學的各個學科領域。發展醫學和生命科學學科是清華大學的重要戰略,構建精準醫學這一新型前沿學科,對于清華大學的醫學科學、生命科學等學科的發展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百慕迪(上海)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CEO 王健:
精準醫學是對現有醫療模式的革命和創新,精準醫學以基因測序行業快速發展、生物醫學分析的日漸成熟和生物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日新月異為前提,將會從現在“對癥醫療”的模式逐步轉化為“對個體醫療”的模式,針對每個人不同的生物醫學特征設定不同的醫療方案,這也是對傳統醫療模式的革命和創新。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院長 鄭樹森:
現在肝膽胰外科手術已跨入“機器人時代”,機器人最大的優點是領悟性比較好、放大精度比較好、兩只機器手非常靈活,而且這樣的手術以后患者恢復很快,這是精準醫學的一個典范,所以在精準醫療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蘇州生物納米園(BioBAY)總經理 龐俊勇:
如果把精準醫療擴充來看,可能涉及到基本產業的任何一個部分。而對于我們產業園的經營者來講,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技術不斷地通過創新、通過推向市場來真正地實現自身實力的提升,然后從國家層面再做精準醫療的整體布局,可能這樣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