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 跑步經濟
跑步運動和馬拉松偏愛經濟發達地區,并不是巧合。跑步本身,就代表了一種相對富足的經濟狀態。
隨著女性跑者越來越多,跑步消費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與其說跑步是一種生理學意義上的運動狀態,不如說它是一種精神追求。
我跑故我在。發現自己活著的感覺。——這也許是跑步最樸素的理論,也許是跑步者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文|《小康•財智》記者 繭子
如今你的朋友圈里如果刷不出來幾個跑步愛好者,那么你應該覺得自己有點落伍了。
長走、慢跑、半馬、全馬……你們城里人真會玩,當好多人還在為達小康生活而在都市里行色匆匆、焦慮不堪甚至夜不成眠的時候,另一部分人已經朝著更健康、更貼近自然、更有境界的玩法出發了。
跑步風潮悄然來臨。這兩年北京、上海、杭州馬拉松的幾萬個名額都在數小時之內全部搶光——花上好幾百元去“自虐”,這是搶什么好東西?
跑步是個好東西。2014年的美國馬拉松賽事超過1200場,55萬人完賽;國際田聯于2006年推出馬拉松“大滿貫”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馬拉松賽,分別在英國倫敦、德國柏林、美國波士頓、芝加哥和紐約,以及亞洲的東京等城市舉辦。舉辦地可謂世界最發達經濟體。
最有經濟實力的地方都爭搶著要辦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既能掙錢又能提升地方美好形象的事。
中國已經意識到跑步經濟的魅力,2014年10月,國務院發布46號文《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將體育產業、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
46號文提到,爭取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當下,跑步無疑是其中發展最為迅猛的市場。
跑步代表的經濟實力
2011年,我國人均GDP首次超過5000美元,這是個重要的標志,意味著小康社會的到來。也是這一年,跑步熱和馬拉松賽事熱開始在各大城市蔓延。2011年全國舉辦了22場馬拉松比賽,到2015年,中國田徑協會宣布將要舉辦56場馬拉松賽事。
跑步運動和馬拉松偏愛經濟發達地區,并不是巧合。都市發展的規律是從溫飽到小康,而人類需求的層次也是從生存、安全到愛與尊重、自我實現,當城市發達到足夠為多數人提供安全舒適的生存環境之后,人們追求精神上的自我也就成了社會發展的必然。
有一段時間,都市里“過勞死”和“失眠”成為熱詞,這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和城市都到了壓力緊繃的疲態甚至崩潰邊緣,這時大家必須要找到一個舒緩壓力的出口。跑步運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引導和解救了人和城市。
看上去經濟門檻最低的跑步運動,背后有著城市發展的強大經濟支撐。比如一個正在或者已經進入小康社會的城市,才會逐漸產生對健康、對運動的需求。同時,一個已經不再為溫飽奔波勞碌的人,才會有閑暇時間并產生鍛煉身體的想法。
據在紐約生活的跑步貓合伙人、CEO兼教練柳欣介紹,在紐約曼哈頓地區,有六百多家跑步俱樂部,幾乎每個街角都能隨便找到一家。
與此相對,美國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用幾個月的時間體驗女服務生等美國底層生活時,發現自己每天累成狗,根本沒有鍛煉和學習的時間。
再看看跑步者們的裝備,已經從“只需要一雙鞋”發展到了從頭到腳的裝備:遮陽帽、運動耳機、防風眼鏡、速干衣、計步器、心率計、智能手環、壓縮褲、吸汗襪、背包、水壺、腰包、能量餅干……最好再來一雙能記錄步態的智能跑步鞋。
根據近期《新快報》對廣州30名跑步愛好者的調查,超過六成跑友一年花在裝備上的費用在3000~4000元,2000元以內(贊助商贊助的跑友除外)、5000元以上裝備消費水平的跑友較少。
美國《跑者世界》雜志也在算賬,美國跑友跑一輩子(45年)的跑步花費為:普通花費是11322美元,中檔花費是43465美元,奢侈花費是163557美元。平均下來每年普通花費大約分別是1500元人民幣、6000元人民幣和2.2萬元人民幣。
當城市經濟水平尚未小康時,跑步是沒法提上日常議事日程的。顯而易見,跑步本身就代表了一種相對富足的經濟狀態。
跑出來的產業
在2011年的中國(國際)休閑論壇上,央視名嘴劉建宏說,他幾乎每天都要慢跑五六公里,出差兩天以上就要帶上一雙跑鞋。
現在,光有一雙跑鞋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跑步愛好者。專業的跑鞋和跑襪都裝上芯片了,更不用說必備的速干和吸汗的跑步衣褲,遮陽的帽子和眼鏡要有吧,裝水和零食的背包要有吧,記錄跑步數據的智能手機APP或者手表、手環也是必備品。
隨著女性跑者越來越多,跑步消費又上了一個新臺階。猶太人那句話怎么說來著:女人的錢最好賺。
有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跑步裝備的營業總額已經達到了300億元。在全球運動裝備共計約3330億美元的銷售額中,跑步產業就占據了其中的30%。有美國的研究機構表示,全球體育市場平均每年以5%的速度增長。據此測算,中國的這一市場在10年后達到46號文提出的5萬億目標,并非遙不可及。
這是個互聯網+的時代,跑步、運動軟件雨后春筍一般在移動終端上出現。2014年有12家運動APP獲得了風投。在蘋果和安卓市場中搜索“跑步”相關軟件都會出來好幾百家。據估計,咕咚的估值已經從50萬元人民幣增至1.5億美元(約合9.4億元人民幣)。
APP軟件可以為跑者計算心率、消耗熱量、記錄跑步路線……更關鍵的是提供跑步社交,在跑步的圈子里上傳成績,互相交流。社交類APP大多為免費的,也有不少收費幾十元的跑步訓練教程,比如用于專業馬拉松及半程馬拉松訓練的APP。
跑步還促進了可穿戴設備的興起。耐克FuelBand、FitBit在內的各種手環產品價格高達千元,也擋不住跑者的購買熱情;集成了四個傳感器的蘋果手表Apple Watch內建了“活動”與“體能訓練”軟件,可監測用戶每天活動和訓練的情況,最低售價超過2500元,但仍是果粉的最愛;就連以生產游戲鼠標鍵盤享譽世界的Razer,也迫不及待地發布了手環Nabu。
國內以小米手環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質優價廉,不僅迅速成長為世界銷量第三的手環產品,還與李寧公司合作開發智能跑鞋,成為國內可穿戴設備的領軍企業。
世界體育用品聯合會亞洲區理事海倫•福特認為,從世界發展趨勢看,可穿戴設備的銷售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其中腕帶去年的銷量是1770萬個,而今年將增加到4470萬個,到2019年預計會超過1億個。相關機構的統計數據表明,2015年中國可穿戴設備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元。
業內人士預測,2016年智能硬件產品會有約500億美元的市場,而2017年全球體育用品市場的交易額可達2660億美元。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互聯網時代的跑步運動還帶動了傳統的保險行業。小米手環與國內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保險開發出一項可穿戴設備與運動大數據結合的健康管理計劃——“步步保”,將用戶運動量作為重大疾病保險的定價依據,用戶可用每日的運動量抵扣保費,來換取專屬于自己的保額高達20萬的健康保險保障。
該產品上線僅一周時間就吸引了5萬用戶注冊,讓保險公司跌破眼鏡,迅速被保險行業當作傳奇,因為,這個數字在互聯網公司看來不覺得巨大,但是在保險行業這是個天文數字。
除此之外,跑步還開拓出“馬拉松旅游”,輾轉于國內外各個城市跑個馬拉松成為新的時尚。去哪兒網專門定制一條馬拉松自由行打包線路,其相關負責人透露:“沒想到馬拉松竟能這么火,活動上線3小時即收到數百專業跑者報名郵件,300多位用戶下單,負責的項目組需加班加點確認訂單。”攜程網相關人員也表示,此前臺北馬拉松就曾讓廈門赴臺自由行掀起小高潮,一些跑友圈都是“成團”報名,也曾一度令臺北酒店價格折扣上浮。
如今由路跑帶動的境外旅游已經成為不少旅行社的業務之一。以悉尼馬拉松賽為例,報名費1000元出頭,在當地待上三四天的整個費用約在2萬元。希臘雅典是馬拉松的發源地,有旅行社推出雅典馬拉松7天旅行團,團費在13000元左右。
馬拉松的誘惑
馬拉松是跑步者的終極夢想,舉辦馬拉松賽事,是城市的夢想。能否為賽事提供完善的服務,是城市舉辦者的另一場戰爭。
舉辦一場馬拉松,參與者眾多,報名費、贊助費都很可觀。更重要的是,比賽帶動了城市的酒店、餐飲、交通與其他旅游收入。有人估算過杭州馬拉松比賽,舉辦成本約1200萬元,毛收入達2000余萬元。這還是不到一萬人的比賽,而在國際一線城市舉辦的賽事,人數都在兩萬以上,收入更加豐厚,當然,成本也不低。
一場成功舉辦而不被參與者“吐槽”的馬拉松,城市除了要準備好一條既安全又能展示城市風采的路線之外,還要準備好沿途的廁所、飲料和食品、醫療服務,以及獎勵物品等。
紐約2013年馬拉松賽事公布的數據為:在比賽起點準備了30144根跑步能量棒、93600瓶飲用水、1800加侖佳得樂運動飲料,55000杯咖啡;賽道沿線設置了2374個流動式廁所、2271個固定公廁和95個殘疾人無障礙廁所;提供62370加侖飲用水、32040加侖佳得樂運動飲料、2300000個紙杯;60000根能量條;比賽終點為選手準備了55000塊獎牌和56000套飲料和點心。醫療援助方面準備了38個醫療急救站,包括30個心臟電擊除顫器、12530磅冰塊、14000卷繃帶、53800瓶鹽分補充劑、220桶凡士林、311只溫度計,20450個壓舌板,52000片對乙酰氨基酚和475個帆布床。
東京馬拉松賽事作為國際田聯“大滿貫”后起之秀,短短兩年就被評為金標賽事。2013年組織者對外公布的數據包括:起點處設置了618個廁所,沿途396個廁所,終點8臺足部溫泉,可供128人使用;警備人員5200人、13000件可回收工作服和39000個行李袋;交通規則傳單305萬張和海報3萬張;沿途15個補給站,提供404000杯水,準備了電解質飲料447000杯和紙杯947000個;50000份營養食品;帶餡小面包15000個、巧克力小面包約13000個、梅干24000個、巧克力40000粒、葡萄糖31000粒、鹽糖22000粒,香蕉96000個、西紅柿36000個、蜜柑37000個。
發達城市不僅僅用數據說話,在各種貼心服務方面也是一個比一個用心。柏林馬拉松上,組織者會特別安排騎自行車專員穿梭在跑者中,運動員甚至不用專程趕往補給站,他們會恰到時機地朝你遞上飲料和能量棒;巴黎和芝加哥的馬拉松,組織者每年都聘請超過100人的“馬拉松速配員”,幫助選手在目標時間內抵達終點,速配員們綁著有色氣球奔跑在賽道上,總共六種顏色的氣球代表六個不同的參考時間,跑者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跟隨哪一種速度。倫敦馬拉松注重低碳和環保,“保證所有盛放排泄物的容器都是當地生產;廁所內使用的材料確保不含甲醛,廁所內的衛生紙是再生紙。”
再看看國內很多跑者對組織者抱怨“廁所不夠”、“受傷了讓我們自己去醫院”、“獎牌沒有了”……方興未艾的國內馬拉松,離真正的金標賽事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精神與信仰的力量
跑者毛大慶說,如果你沒有信仰,請把跑步當作信仰;跑者張朝陽說,跑步是一種禪修;跑者魏江雷說,我們有一種奔跑的人生態度;跑者陳明說,石閑生苔,人閑生病。多虐虐自己,一切就好了。
與其說跑步是一種生理學意義上的運動狀態,不如說它是一種精神追求。跑步的人快樂、有精氣神兒、積極向上,不言自明。一個精神上有追求、行動上積極的人,在實踐與工作中似乎更有力量,更有號召力,更容易成功。
希望在自己墓志銘上寫“作家(兼跑者)”的村上春樹,在其著作《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中,用細膩準確的文字記錄著他自己跑步的狀態和跑時的思維活動:
跑步便成為我日常生活的一根支柱。我跑得相當認真。非要舉出具體的數字加以說明,便意味著每星期跑六十公里,亦即說每周跑六天,每天跑十公里。由于二十多年從不間斷地跑步,我的軀體和精神大致朝著良好的方向得到了強化。 我從一九八二年的秋天開始跑步,持續跑了將近二十三年,幾乎每天都堅持慢跑,每年至少跑一次全程馬拉松——算起來,迄今共跑了二十三次。
……寫小說很像跑全程馬拉松,對于創作者而言,其動機安安靜靜、確確實實地存在于自身內部,不應向外部去尋求形式與標準。
……超級馬拉松帶給我的種種東西之中,意義最重要的,卻不在肉體上,而是在精神上。它帶給我的,是某種精神上的虛脫之感。等我覺察到時,一種似乎稱為“跑者藍調”的東西,仿佛薄膜一般將我纏裹起來。
……在肉體上是痛苦的,在精神上,令人沮喪的局面有時也會出現。不過“痛苦”對于這一運動,乃是前提條件般的東西。正因為痛苦,正因為刻意經歷這痛苦,我才從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活著的感覺,至少是發現一部分。
……
我跑故我在。發現自己活著的感覺。
——這也許是跑步最樸素的理論,也許是跑步者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