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體改窗口期:油價回升別想了
嚴凱
當國際油價跌到60美元/桶時,國家能源局似乎有些坐不住了。《經濟觀察報》獲悉,去年的11月和12月份,能源局組織召開了多次會議討論油價。
參加會議的不僅有能源局的官員,還包括以中石油、中石化[微博]、中海油“三桶油”為代表的石油公司、業內專家以及部分第三方機構。
這幾次會議的主題便是討論國際油價的走勢以及未來的預判。在一次會議上,中海油的代表認為國際油價在2015年上半年不會好轉,預計到下半年才會溫和的恢復。
除了中海油外,中石油、中石化的代表也對未來國際油價的走勢不太樂觀。盡管油公司們并沒有對具體數字做出預判,但在他們看來,高油價時代可能一去不復返了。“當時的判斷是,上半年可能會進一步的下探。主要依據還是以沙特為首的幾個主要產油國咬著不放,不減產。”參與上述會議的人士透露。
與石油公司的悲觀不同的是,參加會議的第三方機構人士卻相對樂觀。當時他們的觀點是油價跌到60美元/桶的時候已經到底了。
事實證明,石油公司的擔憂成為了現實。進入到1月份,國際油價繼續下探,不僅沒能守住60美元/桶,甚至跌破了50美元/桶。而在半年多前,國際油價還在100美元/桶以上。
數據顯示,NYMEX原油期貨價格在1月6日跌破了50美元/桶;三天之后,布倫特原油價格也跌破了50美元/桶。截至1月16日,NYMEX原油期貨價格為46美元左右;布倫特原油價格為48美元/桶左右。
盡管眾多采訪對象對未來國際油價的走勢判斷不一,對油價暴跌的解釋也不完全相同,但相對統一的觀點是,國際油價至少在未來一兩年內很難有大的起色。
或許,高油價時代真的離去,低油價才會是新常態。
高油價魔咒
過去十年,除了08-09年外,全球大部分時間其實是處于高油價時代。而起步較晚的中國油氣改革則一直被高油價魔咒所困擾。
1998年,中國對油氣行業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組。這次重組誕生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此后至今,中國的油氣行業進入了“三桶油”時代。
與此同時,在油氣領域的改革,也被提上了議程。上述專家回憶稱,石油大重組后,油氣領域內的改革,大的方向就是推進政企分開,進行市場化改革。
尤其是2001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微博](WTO[微博])之后,在油氣領域內關于引入市場機制,減少行政干預被認為是該領域內改革的核心。
2000年12月14日~15日,當時的國務院體改辦曾在北京召開了一次“中國石油天然氣行業監管體制改革”研討會。
在這次會議上,時任中石化總經濟師劉文龍便提出,要進一步完善原油、成品油定價機制。對于成品油定價機制,需要進一步研究與中國成品油消費結構的結合,解決與國際市場的時滯等問題。
中海油總公司法律顧問曹云石則建議,石油天然氣行業要走市場化道路,引入有序的競爭機制,按照WTO的規則及中國政府的對外承諾,逐步取消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及下游市場的準入限制。
中海油內部人士稱,在油氣領域內的改革過去十年大方向其實一直沒變,那就是進行市場化改革。
但自從中國加入WTO之后,國際油價也隨之一路上漲。尤其是從2007年開始,全球基本進入了較高油價時代。
接近發改委的人士稱,高油價帶來的問題是,市場化改革在推進過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諸多阻礙,導致不少改革時至今日都沒有完成,甚至有些改革無法推行。“以成品油定價機制為例,可以說十多年來,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與國際接軌,但時至今日也未能完全實現接軌。”接近發改委的人士稱。
中國成品油定價機制幾經更改,最終在2009年形成了一個定價機制,那就是當國際油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加權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油價。
但這個定價機制并未能完全實現與國際原油市場接軌。于是在2013年,成品油新定價機制再度完善,改為“將調價周期縮短至10個工作日,取消上下4%的幅度限制”。
該定價機制的出臺,意味著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革基本完成,一改過去“該跌不跌”、“漲多跌少”的局面。在過去的半年時間里,國內成品油價格依照國際原油價格,實現了“12連跌”。
除了成品油外,天然氣價格改革目標也是市場化,與國際接軌。但時至今日,天然氣價改仍然未能夠完成。“跟成品油價格相比,天然氣價改更復雜、涉及面更廣。在高油價背景下如果硬推行的話,那就意味著終端用氣價格肯定會漲,一涉及到漲價,問題就復雜了。”接近發改委的人士說。
為此,發改委為天然氣價改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逐步實施。目前,天然氣價改已經完成了前兩步,預計2015年上半年將會完成第三步。
高油價的另一“功勞”便是締造了“三桶油”的強大。以中石化為例,2004年,中石化的總資產為4600億元;到了2013年,中石化的總資產達到1.38萬億。凈利潤則由當時的322.7億,達到2013年的671.79億元。
在國際油價上漲的同時,“三桶油”的壟斷其實也在加劇。上述專家表示,它們一定程度的壟斷,反過來又會對改革形成阻力。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張抗稱,油氣工業的上游處于高度行政性壟斷中,上游的壟斷制約著中下游市場化進程。
一個明顯的例子體現在油氣管網的獨立。在中國,中石油壟斷者70%以上的原油管道以及90%的天然氣管道。
近年來,按照國外的經驗,管道獨立于石油公司的改革勢在必行,主管部門并且已經做出了方案。去年年初,能源局出臺《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督辦法》,試圖以此來打破中石油、中石化在管網領域的壟斷。
但接近發改委的人士稱,在油氣管網領域的改革將不可能短時間內完成,盡管改革方向確定,但很難實施。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受到了中石油方面的阻力。
中石油內部人士稱,無論是管網還是其他領域的改革,中石油是一家公司,有時候必須得為股東負責。
窗口
如果說高油價時期,油氣領域的改革會遭受諸多助力的話,那么在當下油價背景下,改革時機似乎來臨。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稱,現在是一個很好的(改革)時機,主管部門應該利用好這個窗口,加快推進油氣領域的改革。
普氏能源資訊中國區編輯部總監陸彬稱,亞洲一些國家的政府正在利用低油價環境推進成品油市場改革,無論是通過減少補貼、取消價格管制還是開放私人投資的方式。
“政府是時候讓價格反映國內以及國際油價的供需平衡了。要實現這一點,首先政府要取消或改革原油進口配額以及成品油出口配額制度。”陸彬說。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則建議,應該加快推出《石油天然氣法》。
事實上,早在2000年舉辦的“中國石油天然氣行業監管體制改革”研討會上,時任中石油副總經理鄭虎便建議抓緊對油氣上游行業領域的立法工作,包括盡快制定并頒布《石油法》、《天然氣法》。
“石油天然氣法規缺位的現狀不僅與其在能源法律法規中的重要地位不相稱,也沒有跟上石油天然氣產業發展與改革的步伐。”董秀成稱。
張抗則建議,應該借著當下的時機,以頁巖氣開發綜合實驗區為突破口,推動油氣體制改革。
事實上,監管部門亦注意到了這個時機。
11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價格改革,更大程度地讓市場定價,明確指出,價格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是推進市場化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內容。
此后,接近發改委的人士稱,天然氣價改將繼續提速。最新的計劃是,“第三步”可能會提前在今年上半年完成。
按照原計劃,中國天然氣價改“第三步”是要力爭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屆時氣價將徹底與國際接軌,將不再分存量氣和增量氣。
上述人士稱,在完成“第三步”之后,可能會繼續深化改革,將天然氣價格徹底市場化。
除了天然氣價改外,中海油內部人士還透露,成品油定價機制也可以繼續推進改革。那就是將價格的公布機制進行改革,將由發改委公布改為由第三方機構進行公布。
“油氣領域的改革方向其實很明確,那就是市場化,但在高油價的時候顧慮太多,只能慢慢來。現在的油價水平可以說的確是改革的好時機。”上述人士說。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