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奶殺牛”背后:國內乳業如何解決內憂外患
近日,恒天然持有的環球乳制品交易網進行了2015年第一次拍賣,總體價格指數上漲3.6%。不過,近萬公里之外的中國乳業市場,并沒有因為這個數字而興奮,反而是部分地區奶農“倒奶殺牛”的局面。
繼《第一財經日報》記者2014年9月對山東膠東半島奶農困局率先報道后,深受進口奶粉沖擊的國內奶牛養殖現狀備受業界關注。日前,山東、青海等地的奶農紛紛向本報記者反映,部分乳企在當地以各種理由拒收、限收生鮮奶,在轉投無果后,只能靠倒奶殺牛這種極端方式來抗議合作乳企,并希望能夠引起社會的重視。
奶農之殤,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乳業畸形格局的周期性陣痛,如何從根本上根治,2015年,飽受進口奶粉襲擾的國內乳業面臨哪些隱憂,上下游乳企又如何在內憂外患中行進?
上游急需煉內功
經濟全球化的確是一把雙刃劍,隨著國內乳業龍頭企業紛紛布局海外,并大量從新西蘭、澳洲和歐洲等地進口原料粉,國內大小牧場和奶農無疑會不同程度遭受“冷落”。
2013年國內進口大包粉85.4萬噸,同比增長49.08%;2014年上半年,進口大包粉同比增長75.2%至68.2萬噸,有專家預計全年會達到100~110萬噸。與此同時,國內部分地區原奶價格2013年下半年因“奶荒”而一路走高,2014年2月達到5.6元/公斤后,隨著進口奶粉價格走低而一路下滑,目前大部分降至3~4元/公斤,個別奶農因被拒收不得不以低于2元/公斤的礦泉水價格處理。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多位乳業專家認為,原奶價格繼續下行仍是大概率事件,在某個時點觸底反彈的可能性很小,基本會維持“U”型的價格走勢。
“今年3~9月,國內原奶價格依舊會處于深度調整的過程,牧場和奶農要做好心里準備。”山東奶業協會會長張志民認為,現階段牧場和奶農繼續修煉內功,通過淘汰病牛和產能效率低的奶牛,進而提升產能,熬過寒冬就會迎來春天。
對此,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國內奶農單產提升空間很大,“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奶農每頭奶牛每年產奶3~4噸,而中小牧場單產在6~7噸,個別大牧場會達到8~9噸。”他認為,奶農通過養殖技術培訓和提高管理水平,單產提高0.5~1噸是很容易的。
不過,根據本報記者對山東等地走訪了解,在弱市的環境下,多數奶農都在為止虧而奔波,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很難有精力花在提高產能上。
一位山東奶農透露,加上土地租賃、設備維護、人員工資等費用,3.4~3.5元/公斤的收購價對養殖場來說是微利,甚至低于成本價。王丁棉介紹,廣東地區生鮮奶的飼料成本就達到2.7元/公斤,加上各項費用支出,每公斤的成本在3.4元以上。
面臨困境,國內部分中小牧場已經積極行動起來,本報記者日前在山東、四川等地走訪發現,部分2000頭牛規模的牧場,通過在附近省會城市建立“鮮奶吧”等方式來消化產能。
下游促銷戰不止
在張志民看來,提振消費需求是上游供給難題的解決之道。
2013年全國人均奶類占有量為26.96公斤,“這個時候就出現‘過剩’,確實很難理解。美國、德國出現過‘爬坡頂’,怎么也上不去了,但是背景不一樣,它們是在人均占有量為260~300公斤的時候出現的。”張志民分析稱,還是要努力讓老百姓都喝得起奶,目前乳企一味依賴高價奶的路徑不可取。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昆岡曾坦言,“我國已經進入高奶價行列,產品生產成本持續走高,受國際市場影響越來越大,高奶價已成為制約中國乳制品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按理說,上游原奶價格走低,下游生產加工企業可以坐享其成,不過,煩惱已經向下游襲來。
“價格戰在所難免。”昨日,龍丹乳業總經理高扶良向本報記者表達了他的憂慮,“受進口奶粉沖擊,國內原奶價格持續下跌,而這對于大部分通過外部采購的乳企來說,成本壓力自然會小很多。但是,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
對此,乳業專家宋亮認為,“價格戰”的表現形式并不一定是下調產品價格,而是激烈的促銷戰。
“過去,企業之間存在惡性競爭,會打價格戰,但如今都形成默契了,不再打了。”宋亮介紹,乳企之間大多是進行促銷戰,例如,光明、伊利和蒙牛去年以來一直在白奶和酸奶領域進行促銷,今年這種形勢仍將持續。
但是,他分析,因為在2013年“奶荒”前后,國內乳企高價進口了大量原料粉,2014~2015年需要消化,這就意味著價格不可能下調。“一般情況下,乳企會通過推新品的方式來進行品牌溢價,進而消化成本。”
事實上,下游乳企一直都在千方百計控制成本,比如通過擴建超高溫滅菌奶產能來調整國內市場布局,同時加強對海外奶源的利用。國內部分全產業鏈企業,則往往出售自有奶源的原奶,然后轉向小牧場和奶農那里低價采購。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