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銥星”啟幕
一旦"靈巧"和"北斗"發展成熟,中國將有望在衛星通信領域,擺脫對銥星和海事衛星服務的高度依賴。
一個由中國人構建的全球衛星通信網絡計劃,已經全面啟程。
10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其中一項內容即提出支持基礎電信企業引入民間戰略投資者,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寬帶接入網絡建設運營,參與衛星導航地面應用系統等國家民用空間設施建設,研制、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
一天之后,北京信威通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說,已同意子公司北京信威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衛星移動通信星座發展規劃",并將與政府及業界溝通協調,以將該規劃納入國家發展規劃之中。
在此之前,北京信威與清華大學共同開發的第一顆"靈巧"通信試驗衛星,已于2014年9月4日成功發射并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并實現手持機通話和與地面網絡互聯互通等測試。
10月26日,"靈巧"工程任務負責人、清華大學-信威通信空天信息網絡技術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發中心)主任陸建華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測試的多項關鍵指標都遙遙領先于目前的國際最優數據。
信威集團董事長王靖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未來將發射更大規模的靈巧通信衛星,最終構建一個無縫覆蓋全球所有人類居住區域的衛星通信網絡。
在國泰君安的研究報告中,這個將帶來深遠的政治、軍事與經濟影響的方案,被定義為中國版的"銥星計劃"。
中國長期依賴銥星和海事衛星的格局,將由此改變。
"銥星"復生
2014年8月,因為在一周內股價上漲超過40%,一家市值僅有約8.9億美金的上市公司成為當時的美股熱門。
這家公司,是銥星通訊(IridiumCommunications,IRDM)。
銥星通訊的前身,是摩托羅拉[微博]1987年最早提出的"銥星計劃",公司歷時12年,斥資超過50億美元,將66顆近地衛星送入太空,組成了覆蓋全球的通信衛星系統,讓使用衛星話機的用戶,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撥打和接收移動電話。
然而,由于終端匱乏、銷售不力、價格過高、管理失控等原因,這個雄偉的計劃在1998年11月投入使用后,僅僅運營了16個月便迅速夭折。直到2000年銥星公司宣布破產時,它只發展了5.5萬用戶,而如果要實現盈利平衡,它至少需要65萬用戶。
最終,私募基金出手接盤了銥星系統,將它變身為銥星通訊。在以向政府和工業部門等專業機構提供服務的方式蜃伏14年之后,重新回到公眾市場。
2014年7月28日,銥星通訊宣布,其世界首個全球覆蓋衛星熱點服務IridiumGO!正式投入使用。該服務可以在沒有網絡信號的地方,把銥星的衛星信號轉變成WiFi熱點。
顯然,它被近年此起彼伏的各種"全球WiFi計劃"刺激到了。
2013年6月,谷歌[微博]的"熱氣球網絡計劃"在新西蘭南島基督教堂城的航空節上開始小規模測試。這個項目計劃在地球的大氣平流層放飛無數熱氣球,最終組成一個無線網絡,為尚未聯網或網絡條件不穩定的地區提供廉價的互聯網服務。
2014年2月,美國MediaDevelopmentInvestmentFund公司發布"外聯網(Outnet)計劃",宣稱將在2015年6月前,向近地軌道發射150顆微型衛星,向全球提供免費的WiFi廣播服務,引發全球轟動。
2個月后,香港特區的中國趨勢控股有限公司也宣布,與美國休斯網絡系統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免費的衛星移動互聯網"天網計劃",用戶只需要購買中國趨勢指定的終端,就可以免費使用衛星上網、收看電視和撥打電話。
無論技術或商業是否可行,但毫無疑問,這些計劃都讓全球通信網絡服務再一次成為外界的關注焦點。
"靈巧"升空
在2013年以前,銥星計劃的挫敗,讓幾乎所有有意發展衛星通信的國家和公司,都退縮不前。
事實上,銥星公司的破產背后有太多原因,此類服務本身其實仍然有充足的市場空間。
近年來,雖然無線移動技術在通信產業中一直穩占絕對地位,但由于各種限制,地面的無線通信其實遠未能實現無縫覆蓋。
即使是在被視為全世界移動通信網絡覆蓋最好的中國,直到現在,80%以上的陸地和95%以上的海洋面積仍然未實現通信覆蓋,漁民出海、遠洋航行、山區林區作業都無法獲得廉價而有效的通信保障。
所以,銥星通訊進行市場轉型,不再是爭奪普通用戶,而是為政府、機構提供專業服務后,它早已實現穩定的運營與盈利。
根據銥星通訊2013年年報,過去5年公司的注冊用戶數量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18%,收入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8%,僅2013年的注冊用戶就達到了66.4萬人,營業收入3.83億美元,凈收入達6250萬美元。
盡管如此,人們依然對衛星通信網絡視若雷池,不敢輕越。
"其實,中國對于星座衛星通信網絡的研究已經有10年之久。"信威通信副總裁蔣伯峰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但一直缺少一個成熟的方案,能夠以持續、穩定地建立起這樣一個龐大的衛星通信網絡,并維持其健康運營。"
2010年,剛剛完成改制重組的信威通信,開始與清華大學聯合啟動"靈巧"工程。經過4年準備,2014年9月4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其首顆低軌移動通信衛星終于成功搭載火箭發射。
據陸建華透露,在該衛星成功升空2周內,項目團隊已成功實現手持衛星通話、互聯網網數據傳輸等業務測試。其后,在完成各項指標測試后,由第三方權威部門組織的專家,于10月21日完成了對首顆"靈巧"衛星的測試和鑒定。
未來,清華大學和信威通信計劃用約3年時間,完成"一箭四星"的發射任務,并在2019年發射多顆低軌移動通信衛星,初步建成中國自主可控、可持續發展的星座通信系統。
屆時,一個除南北極之外,覆蓋全球絕大部分區域的衛星通信系統將基本成型。
"中國系統"性能領先
王靖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靈巧"工程從研發開始,就一直致力于做一個自主可控的"中國系統"。
"靈巧"通信試驗衛星大量采用工業級商用器件(占85.78%)和國產器件(75.95%),衛星采用的通信標準和智能天線等關鍵技術,都是由信威通信自行研發。
因此,這顆試驗衛星的研制難度極大。據陸建華透露,從衛星發射任務確立到衛星出廠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研制周期非常短,而研發制造過程中,一體化設計面臨復雜的電磁干擾、能源、結構、控制等一系列難題,更讓這顆衛星的設計研發、技術試驗、流程管理、生產制造等各個環節都遭遇巨大挑戰。
但最終,試驗衛星還是按期完成升空,測試指標也都讓人滿意。
據《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這顆試驗衛星重量約130公斤,運行在高度約為8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移動通信載荷可同時形成15個動態多波束,覆蓋區直徑約為2400公里,電磁頻譜監測區直徑1000公里。
陸建華透露,該衛星的主要指標,優于國際上現有低軌移動通信在軌衛星的最好水平。
比如,銥星系統需要的發射功率高達400W,但手持終端的用戶傳輸速率只能做到上行2.4Kbps,下行4.8Kbps,也不支持高速業務;而靈巧衛星的發射功率只須要17W,卻可以實現上行13.5Kbps(實測),下行38.4Kbps(實測)的速度,車載的高速業務速度更高達上下行600Kbps。
此外,由于采用了衛星通信和蜂窩通信的雙模系統,"靈巧"工程可避免銥星無法在室內使用、數據承載量有限的劣勢。
小衛星時代
"靈巧"工程在其被宣布之時,外界便普遍將其定義為中國"民營第一星",并與SpaceX等踏足空天領域的海外企業進行對比,并據此猜測,其他民營企業將如何參與航天產業發展,而中國的衛星乃至航天產業將孕育多大的商機。
不過,在王靖眼中,他更在意的是這一技術為中國帶來的戰略格局變化。
2014年10月,連續兩起重大事故讓全球航天業遭遇重挫,但這并不足以讓各國放緩在外太空的探索與布局,因為在這個領域的話語權,將直接影響各國政治、軍事、科技乃至經濟領域的博弈格局。
事實上,人類正在進入新的航天器發射高峰期。僅2013年,全球就一共成功發射208個航天器,為歷史最高。
這一趨勢主要得益于大量小型衛星的發展。以2013年為例,發射質量低于500公斤的小衛星占全部航天器數量的63%,質量小于10公斤的航天器數量達到92個,占全部航天器數量的44%,同比增長了2.5倍。
無疑,一個"小衛星時代"已經到來。
據航天專家介紹,與大衛星相比,單顆小衛星的功能相對較低,但多顆小衛星按一定要求分布在一種或多種軌道上,共同合作完成某項空間飛行任務。
因此,可獲得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增加覆蓋面,減少信號衰減,同時大幅提高空間系統的生存能力和空間體系的彈性,實現單顆大衛星難以實現的功能和性能,也降低了成本壓力。
目前,中國的交通運輸、遠洋等領域,還普遍依賴銥星和海事衛星服務。
而王靖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透露,作為"靈巧"工程的運營方,信威通信已經準備了完善的商業運營方案,未來將向公眾提供方便、便宜的服務。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