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雪玉 北京報道
目前,中國碳市場還是一個單純的配額市場,CCER作為低成本減排及履約的工具,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和廣東五個試點的首年履約中,并未發揮實質作用。2015年6月,中國7個試點將共同步入履約期,CCER能否借此機會破冰入市,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截至10月27日,國家發改委四次CCER項目備案審核會議共通過90個備案項目,其中的14個項目已經進入減排量備案的審核程序,減排量共計894萬噸。首批項目減排量簽發在即,這意味著中國CCER項目及減排量備案流程將全部走通。
21世紀經濟報道獲悉,國家自愿減排登記系統以及與7個碳交易試點交易系統的連接有望于今年年底完成。這無疑將為CCER流入市場打通各個環節。
然而,由于中國7個試點的碳抵消政策各異,價格差異明顯,全國統一碳市碳抵消規則尚不明確,控排企業意識和能力仍有待提高,這諸多因素使得CCER市場仍存在較多不確定性。
試點階段,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準入條件直接影響CCER的交易。漢能控股集團國內碳資產管理部部長李佳耘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對于CCER的采購商來說,項目類型、來源地、減排量以及減排量的產出時間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
項目類型方面,水電項目建設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一直備受詬病,且體量較大,一旦入市,對市場容量小的試點影響較大。為規避風險,北京和重慶試點將水電項目排除在外。
項目來源地方面,湖北和重慶規定100%用轄區內的CCER進行抵消,廣東規定70%使用本省CCER,北京規定外地CCER使用量不得超過50%,且優先使用河北省、天津市等與本市簽署應對氣候變化、生態建設、大氣污染治理等相關合作協議地區的核證自愿減排量。天津、深圳和上海試點對CCER沒有地域限制。
北京和湖北試點將轄區內CCER進一步限定在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的企業組織邊界范圍外產生。這一限制將會使部分本地CCER被排除在本地碳市之外。
減排量產出時間方面,北京試點將CCER限定在2013年1月1日后實際產生的減排量。重慶限定在2010年12月31日后投入運行的CCER項目。
在使用量方面,天津、深圳、湖北以及廣東的抵消比例皆為10%。其中,湖北配額總量3.24億噸,CCER最大需求 3240萬噸,皆為本地需求。目前,湖北共有6個CCER備案項目,均為風電項目,年均減排量近38萬噸。
廣東配額總量4.08億噸,CCER最大需求4080萬噸,其中約2856萬噸為本地需求,目前有豐達電力與廣東長隆碳匯兩個CCER項目,年均總減排量為9.06萬噸。
深圳配額總量約3300萬噸,CCER最大需求為330萬噸,無地域限制,目前深圳只有1個CCER備案項目,深圳市東部電廠天然氣發電項目,年減排量102萬噸。
天津配額總量約1.6億噸,CCER最大需求為1600萬噸,無地域限制,也無本地CCER獲備案。
上海規定CCER使用比例為年配額的5%,配額總量約1.6億噸,CCER最大需求800萬噸左右,無地域限制。其中,上海只有華能上海燃機電廠天然氣發電一個項目,預計溫室氣體年均減排量為109.27萬噸,僅占800萬噸的八分之一。
北京的抵消比例同上海一樣,也是5%,配額總量5000萬噸,CCER最大需求量為250萬噸,其中至少一半為本地需求。目前北京市有兩個碳抵消項目,一個是華能北京熱電有限公司的天然氣熱電項目年均減排量為27.78萬噸,另一個是順義區造林碳匯一期項目,年減排量約1000噸,只是250萬噸CCER的十分之一左右。
重慶將抵消比例定在8%,目前有約1.3億噸配額,意味著可允許約1040萬噸左右的本地CCER進行抵消。與天津一樣,尚無本地CCER備案。
從這些數據來看,明年履約期CCER市場的最大需求將達1.1億噸,其中試點內CCER需求為7261萬噸,試點外需求為4079萬噸。國家發改委備案的90個項目,年減排量約為2000萬噸,其中,試點內備案項目年減排量不足300萬噸。
控排企業對CCER的實際需求能夠釋放多少,與試點配額松緊度、二級市場活躍性、控排企業意識和能力都有很大關系,但從整體來講,CCER采購商對這一市場還是看好的。
北京和湖北試點入市門檻最高
風電、光伏項目受買家青睞
就項目類型方面,國家發改委備案的90個項目, 仍以風電和水電項目為主,其中風電項目最多,共30個,占備案項目的三分之一,水電項目共22個,近備案項目的四分之一。
但項目類別逐步呈現多樣化,農用沼氣項目和光伏發電項目增多,項目數量分別為12個和10個。其他項目類別包括生物質發電項目、瓦斯發電項目、天然氣發電項目、油改氣發電項目、炭黑尾氣發電項目、余熱發電項目、LNG冷能空分項目、碳匯造林項目等。
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5家公司中有3家均表示,風電和光伏項目比較受歡迎,風電項目開發相對簡單,且體量較大,光伏項目體量雖不大,但額外性較好,價格也略高。
今年,北京和重慶試點將水電項目排除在外,使得CCER采購商對水電類項目更加謹慎。有2家公司表示,此類項目接受度不高,在議價過程中,可能會壓低價格。
然而,也不乏一些CCER采購商放眼未來全國統一碳市,對項目類型并無特別偏好,更看重CCER的質量和體量,孔晴熙認為,投入二級市場中的量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對于林業碳匯、農用沼氣類項目,雖然具有很高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但開發難度較大、體量微小,投入二級市場后,對控排企業履約的實際影響并不大。
李佳耘分析,此類項目的價格主要看買家對價值的認可度,現階段的控排企業還是以履約為目標,更看重CCER的實用性。
就項目類型而言,首批接受減排量備案審核的14個項目均為第三類項目(即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為CDM項目且在聯合國[微博]CDM EB注冊前產生減排量的項目)。王垚認為此類項目為一次性簽發,屬于現貨,且時間期限短,風險相對小些。在CCER交易過程中,與計入周期比較長,分次簽發的項目相比,在價格、交易方式以及談判策略上可能會有不同。
碳排放權交易中的控排企業作為終端買家,對碳資產管理的認識以及在CCER市場中的表現對CCER市場的發展至關重要。
隨著試點工作的推進,一些控排企業已經開始關注CCER,個別有遠見的控排企業開始考慮提前進入CCER市場。
孔晴熙介紹,“目前已有控排企業簽訂CCER購買合同。”她認為,市場的培育很重要,配額在目前來看還是地方糧票,但CCER從長遠來看是全國糧票。在價低的時候買入,可以降低未來的履約成本。
中間商買家為主,價格不透明
中國CCER市場還處于以中間商買家為主,價格不透明的階段。
CCER市場是一個受政策影響很大的市場,北京太銘基業投資咨詢有限公司CEO孔晴熙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以履約為目的的控排企業是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的終端買家,往往無心也無力與CCER業主共擔開發成本和相關的政策風險,因此對CCER還只是看重未來成熟市場中的現貨交易。
與控排企業的耐心等待截然不同的是中間商的主動采購。一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中間商往往選擇在項目開發前期圈定項目,以保證CCER市場開啟之時,有現貨可交易,搶占市場先機。若待市場成熟時再進入,那么將會錯失交易2-3年。
“中間商對國家統一碳市前景的良好預期與CCER項目業主低風險入市的需求是完全契合的。” 龍源碳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王垚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
然而,需求的契合只是CCER交易的一個先決條件。價格作為項目業主與中間商博弈的焦點,并非透明。
目前,市場中只有兩筆交易價格是公開的:一是龍源碳資產公司在北京市場以16元/噸的價格,賣出一萬噸給東北中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二是中廣核風電公司在廣東市場以20元/噸的價格,賣出一萬噸給廣東中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
這兩筆簽約均發生在試點碳排放權交易的開市之初,其價格對整個碳市并不具有指導作用。一位CCER項目業主透露,由于目前主要為場外交易,因此價格有高有低,不同項目類型也會略有差異,但整體CCER價格還達不到這一水平。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